汪大昭
對于時下的年輕人,看到不順眼的事情又能隨意表達不滿,這樣的機會并不多。他們當中不少人希望這種機會多起來,并希望利用這種機會時受到的限制越少越好。這樣的愿望到底說明了什么,該不該得到支持和幫助,年輕人自己又該為此做出哪些努力?中國足協近日印發的《中國足球協會入籍球員管理暫行規定》,成為最新一輪探討上述話題的實例。
經過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歷程,在中國社會討論共同關注的問題,雖然尚未讓年輕人充分滿意,但畢竟已經寬松多了。真正關注體育、熱愛體育的年輕人,他們討論的重點是怎樣把中國足球搞上去,而不是琢磨如何借足球疏解郁悶,說一些自己也知道不大妥當或是換個環境就不敢說的話。
不能否認,中國體育管理水平不高,管理體制不順,亟待通過改革促進體育事業健康規范發展。其中,足球比其他運動項目更開放,國際化、職業化程度更高,管理過程中發生的沖突更突出,人們表達意見的心情也就更迫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足球管理的深層矛盾已經了解得清楚透徹,很多時候還是感情主導。
無論對體育管理部門的能力,還是對網民的素質,都不必過分高估。這一次印發的規定,文字確實有欠推敲的地方,有的詞不達意可能授人以柄,有的地方則暴露出管理思路落后。名為“管理與服務”,其實難見有關“服務”的字句,以致幫助入籍球員了解中國歷史文化、識國旗、認國徽、唱國歌等起碼的要求,都不如俱樂部黨組織介入管理那么敏感。
足球踢得好不好,中國隊能不能借歸化球員之力闖到世界杯賽場上,這是中國足球運動繞不開的話題,但不是全部。網上有人平時未必接近足球,卻瞪大眼睛、豎起耳朵,只等出現與足球多少能扯上邊的動靜,立馬抖起十二萬分精神,搜索離政治更近的切入點。足協印發的規定中,21條都引不起興趣,唯有第五章的兩條被揪住不放,一點都不意外。
近些年來,對有官方背景的新規和信息,不等搞清就先搖頭,過后再看內容的壞毛病,害了不少年輕網民。歸化,也就是接受自愿加入中國國籍的運動員,此事前所未有,也無可參照,想對具體做法表示意見,不能僅憑情緒和感覺,也不能以偏概全。有網民認為這些規定不是在找技術好的,而是在找聽話的,寫下這話的人完全沒有注意到規定開頭就言明針對的是已經正在辦理和已完成入籍手續的球員,根本不存在為“尋找”而制定標準。
歸化球員中的華裔本就有中國血統,理當重溫中華傳統文化或補上這一課。完全不具中國血統的純粹老外申請入籍后,主動融入中國社會文化,對展現自身所長、踢好足球一定有益處。中國人講究入鄉隨俗,會幫忙的。至于幫忙的方式,官方或半官方的要求犯不著硬邦邦的,有話好好說,民間的互學互助可能來得更自然更容易接受,多多益善。▲
(作者是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