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華
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 2018年春節,吟唱古詩詞的節目《經典詠流傳》“燃”遍朋友圈。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繹。經典和流行有機結合,音樂與詩詞酣然重逢,讓國人對古詩詞有了更豐富、更親近、更喜悅的體驗。
材料二2017年8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夢蓮詩話》一書,揭示古詩與人生的八個奧義,即立志、達道、雅正、無邪、仁義、化育、歸真和濟世。
材料三2018年4月,華南中學面向全校同學舉辦了首屆“清韻杯”詩詞創作大賽.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詩歌傳統文化。要求來稿內容以反映當下生活為主,形式必須為舊體詩詞。
作為一名中學生,古詩詞一直在我們求學路上相伴左右.你對古詩詞有什么認識或體驗?請以“與詩同行”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解讀
材料一事件:古詩詞節目熱播,吟唱古詩詞的節目《經典詠流傳》“燃”遍朋友圈。
方式: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經典與流行無縫對接,音樂與詩詞酣然重逢。
效果:受到國人認可,讓國人對古典詩詞有了更豐富、更親近、更喜悅的體驗。
意義:讓古詩詞文化走下神壇,走進街巷里弄,與大眾親密相擁。虔誠地演繹了文化經典,用心地弘揚了傳統文化。
材料二事件: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夢蓮詩話》。
內涵:剖析了古詩與人生的八個奧義,即立志、達道、雅正、無邪、仁義、化育、歸真和濟世。
意義:古詩詞為人生導航,引導人們在對古典詩詞的深度解讀中燭照內心,立志修身,恰情養性,消解戾氣,詩意棲居,對抗現實的荒蕪……
材料三事件:華南中學面向全校同學舉辦了首屆“清韻杯”詩詞創作大賽。
意義: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詩歌傳統文化。對于古詩詞,不是止步于欣賞品析,還倡導中學生以創作的方式傳承。以舊體詩詞的形式反映當下生活,弘揚傳統的真正價值在于觀照當下,用詩意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詩意的情懷去擁抱生活。
通過以上解讀,考生應該能夠把握三則材料的內涵,并根據自己的實際確定寫作方向,但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①缺乏問題意識。作文題目中有明確的問題:“作為一名中學生,古詩詞一直在我們求學路上相伴左右,你對古詩詞有什么認識或體驗?”即文章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回答:你認識到古詩詞在你求學路上、成長途中提供了什么幫助,借此來挖掘古詩詞的深刻內涵以及古詩詞對教育中學生的重要作用。不少考生罔顧問題,泛泛而談創新古詩詞、傳承傳統文化等。這是缺乏問題意識的表現。
②任務顧此失彼。此題有多項任務,既有格式上的要求——“請以‘與詩同行為副標題”,又有寫作對象上的要求——“作為一名中學生”,更有內容上的要求——“你對古詩詞有什么認識或體驗”,還有常規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等等,不少考生不能做到逐一落實任務而導致丟分。
③材料、任務脫離。寫作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既要用透材料,又要落實任務。而且,要求中明確提到“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但有些考生只談材料,忽視了古詩詞對自己、對中學生的滋養作用;亦有不少考生只談自己對古詩詞的看法,而完全不提材料;甚至有個別考生既不管任務,也不管材料,只泛泛地就古詩詞談古詩詞,沒有結合古詩詞對自己、對中學生的教育作用,寫成了“古詩詞”的話題作文。
④素材、話題不合。作文的核心話題應該是“古詩詞”,如果進行素材拓展,則應舉從“古詩詞”中得到滋養的例子,但不少考生列舉的不是古詩詞,而是《三字經》《論語》《勸學》《師說》等古文,或者是中外的名言警句。另外,不少考生雖然列舉的是古詩詞的素材,但對詩歌內涵的挖掘不夠,列舉詩句太多,歸類分析、深度解讀太少,沒有體現出一個高中生應有的思維能力。
⑤結構意識薄弱。大部分考生能扣著“與詩同行”組織文章,但“平面滑行”現象嚴重,不能充分利用材料和任務進行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等更具思維能力的推進。正確的做法是:先分析《經典詠流傳》等新穎的節目培養了中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再分析《夢蓮詩話》對古詩詞的深度解讀指引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最后分析華南中學的活動在倡導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方面的影響。再比如,先結合材料二談古詩詞對中學生的引導作用,再結合材料一談如何以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傳承古詩詞,最后結合材料三談在古詩詞的傳承中觀照現實。
佳作
吟誦詩詞,傳承詩情——與詩同行
陳睿
聽枯荷夜雨令人心弦顫動.看香爐輕煙緩緩消散.漫漫求學長路,有古詩詞常伴左右.不失為人生一大幸事。于是,我愿吟誦詩詞,傳承詩情,讓詩詞的古老輕柔之聲潤澤大地。
葉嘉瑩先生有言:“詩,讓心靈不死。”在這個呼吁傳統文化回歸的時代,有《經典詠流傳》等節目讓古詩詞與音樂酣然重逢.使古典詩詞的美不再被束之高閣:又有華南中學的“清韻杯”讓舊體詩與當下生活有機融合。我,也對古典詩詞有了獨特體驗和深刻認識。
吟誦詩詞、欣賞詩詞是我在求學道路上的一種審美體驗,讓我詩意棲息在此生此地。還記得,我在熹微晨光中一次次誦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曉“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還記得,與詩相伴的瑰麗晚霞下,想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對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的審美體驗;還記得,我時笑時哭,徜徉于《詩經》,細細咀嚼唐詩宋詞元曲……而《經典詠流傳》、“清韻杯”等有關詩詞的節目或活動,不正提醒我撿起沉甸甸的詩詞文化,用心靈去體驗嗎?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吟誦詩詞如仰視浩瀚星河,又如俯瞰寥廓原野,心靈的視野無限廣袤。在體驗星之燦燦、月之皎皎的詩詞后,還要深刻理解古詩與人生、古詩與傳承的價值。
傳承詩情,守護詩意,與古人共鳴,是漫漫求學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前方,引導迷茫的人。就像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夢蓮詩話》揭示的古詩與人生的八大奧義一般,古人在詩中留下的人生哲理、處世態度更要以現代化的方式進行傳播,方能在內蘊上薪火相傳。古詩詞中,有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執卷笑談,有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的鐵骨錚錚……作為一名中學生,在求學路上吟誦賞讀,在泅渡題海之余潛心品析,收獲的是一份份人生智慧。
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詩詞撫平了我求學路上的迷茫無措:在這個詩詞常伴左右的學生時代.古典詩詞猶如一記警鐘.更像一個火把.燃起我心中對詩詞的依戀。自此,文化的長河碧波蕩漾,靈魂的原野郁郁青青。
愿在認識中成長,于體驗中感懷,與詩同行,讓詩詞常伴你我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