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怡
摘 要:唐代詩人李紳以兩首《憫農》聞名于世,“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廣為傳頌,大家也因此覺得李紳的詩歌多是通俗易懂,但李紳學識淵博,他的許多詩歌精于用典,手法巧妙,值得研究,此文以《初秋忽奉詔除浙東觀察使檢校右貂》此詩為例,分析李紳用典特色,借以揭示李紳詩歌的深邃。
關鍵詞:李紳;手法;用典特色
《初秋忽奉詔除浙東觀察使檢校右貂》①
[唐]李紳
龍樓寄引簪裾客,鳳闕陪趨朔望朝。
疏受杜門期脫屣,買臣歸邸忽乘軺。
印封龜紐知頒爵,冠飾蟬緌更珥貂。
飛詔寵榮歡里舍,豈徒斑白與垂髫。
因為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卻不得飽腹,李紳寫出了名揚萬古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由此名聲大噪,家喻戶曉。中了進士的他仕途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幾番起起落落。政黨之爭失敗后,他放逐被貶,太和七年,李德裕登上宰相之位,起用李紳為浙東觀察使。本詩就是他奉詔任命為浙東觀察使后所作。一提起唐代用典詩人,李紳并不是首當其沖,但李紳的用典也別有特色,本文選用《初秋忽奉詔除浙東觀察使檢校右貂》為例,從多方面來分析李紳的用典特色。
一、用典堆砌,風格多樣
(一)李紳所引用的典故多且用典集中
本詩用典次數較多,且主要在頷聯和頸聯中分布較為集中。同時引用的典故不單單只局限于一個朝代,李紳飽覽群書,博古通今,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例如脫屣②,借指辭讓官職祿秩。出自南朝梁任昉《為褚諮議蓁讓代兄襲封表》:“臣賁世載承家,允膺長德而深鑒止足,脫屣千乘。”而龜紐印綬③,亦借指官爵。出自《后漢書·西域傳論》:“先馴則賞籝金而賜龜綬。”引用典故時間跨度大,同時廣泛地用典使詩歌內容更加生動、意蘊更加豐富、風格更加鮮明。集中的用典和數典連用也體現出李紳鮮明的創作個性和獨特的表現手法,增加了詩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耐人尋味。
(二)典故通俗易懂
如詩歌中常見的龍樓、鳳闕均借指朝堂;簪裾指的是古代權貴們的服飾,借指顯貴;斑白與垂髫則是借指老人和孩子。如果詩人用典過多,詩歌就不免會出現幽深晦澀的弊端,但李紳的用典數量多且內容精,通俗易懂,可謂是精而不濫。同時他的用典深入淺出,極具概括性和代表性。同時將拗口難懂的歷史典故巧妙的化用,使之更加貼近實際,從而使整篇詩歌語言精練,言簡意賅。
(三)用典風格多樣
委婉曲折和直接了當相結合,從而多角度、多方面的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含蓄和直白相結合,使得作者創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收放自如。詩歌中的“龍樓寄引簪裾客,鳳闕陪趨朔望朝。”通過“朔望朝”來說明唐代天下太平,萬機事簡,入仕做官的人都是達官顯貴,含蓄而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理。而“疏受杜門”遠離官場和“買臣歸邸”步入仕途兩個典故,則隱晦的寫出官場跌宕起伏,漂泊不定,同時詩人也表示自己置身官場但仍能波瀾不驚,已經將官場的起起落落習以為常。但后文“飛詔寵榮歡里舍,豈徒斑白與垂髫。”則直接了當的寫出任命浙東觀察使這個詔命傳來后,左鄰右舍,鄰里同鄉都欣喜若狂、心花怒放的形態,借用周圍人的欣喜寫出作者內心的喜出望外。多樣風格的用典為詩歌的手法增色不少,使得整篇詩歌更富有表現力,情感更加真摯,語言更加活潑。
二、巧用典故,表明心跡
李紳在寫本詩是內心活動是十分豐富的,他看到天下太平,想要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在朝為官,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但又想到自己在朋黨之爭中失敗被貶,以“疏受”的典故舉例,說明自己曾經想要遠離官場。但現在卻任命浙東觀察使,則以“買臣”的典故說明自己的現狀,得到重用,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如今終有用武之地。兩個典故不僅寫出在朝為官的不易和艱辛,同時也點明了作者得到心跡:宦海沉浮是屢見不鮮的,但自己能夠在風起云涌的朝廷大勢中重新被起用,是意想不到的。作者以朱買臣自喻,也顯示出對于自己才學的過于自負。而后“飛詔寵榮歡里舍,豈徒斑白與垂髫。”寫出得知自己被任命為浙東觀察使的春風得意,在官場失意遭貶后,他沒有一直沉郁悲憤,郁郁不得志,而是能夠在起起伏伏中再次抓住機會,一飛沖天,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李紳借用典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抱負,使感情更加充沛、志向更加真摯、內容更加豐富、意境更加豐富。
三、用典方式精巧多樣,直接引用和巧妙化用相結合
《初秋忽奉詔除浙東觀察使檢校右貂》一詩中,通過疏受杜門和買臣歸邸則巧妙化用疏受和朱買臣二人的典故,對仗工整,結構嚴謹,增加了外在的形式之美,也表明自己獲得際遇是貴人相助,自己的積極為官的心情可見一斑。而龜紐印綬,亦指官爵。出自《后漢書·西域傳論》:“先馴則賞籝金而賜龜綬。”后李賢注:“龜謂印文也。《漢舊儀》曰:‘銀印皆龜紐,其文刻曰"某官之章。'”直接引用龜紐印綬的典故來寫自己被加官封爵,步入仕途,同理后文的蟬緌、珥貂也直接寫出自己被任命為言官,冠飾蟬緌,成為達官顯宦,隱隱中可見得意的姿態。
四、結語
李紳的詩歌精于用典,但卻不是簡單的堆砌,他積攢下的深厚學識并能厚積薄發,還通過巧妙化用等方式,將典故與詩歌的主旨意趣相契合,使典故能夠更好地表達詩歌的含義,從而提升詩歌的意趣,影響了后世的詩歌創作。(指導老師:房瑞麗)
注釋:
①《全唐詩(第十三部)》
②南朝梁.任昉《為褚諮議蓁讓代兄襲封表》
③《后漢書·西域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