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悅明 張雪青 李璇
電加熱服裝等電加熱產品是直接或間接與人體皮膚接觸使用的產品,該產品本質上是將電熱元件安裝到傳統服裝上去,生產工藝簡單,技術門檻較低。由于此類產品使用方便、保暖效果較好,越來越受到普通大眾的青睞。
在市場準入方面,由于電加熱服裝作為一種新興產品,尚未列入生產許可證發證檢驗范圍,而與之相似的電熱毯產品則屬于生產許可證發證檢驗產品。2017年起隨著國家對產品市場準入條件監管要求的變化,電熱毯產品的生產許可證被取消,轉而由強制性產品質量認證,即3C認證所取代。電加熱服裝的生產企業,以紡織服裝企業為主,該類企業對于國家電氣產品的準入政策、相關標準及要求不熟悉,以外購配件組裝為主要生產形式,盲目投產容易導致產品質量問題。
電加熱服裝屬于以電加熱方式對人體局部進行加熱的產品,此類產品工作原理與電熱毯產品類似,通過內部的發熱絲、發熱膜等發熱元件產生熱量,為身體局部供熱,達到取暖的作用。通過拆解此次風險調查的樣品發現,市面上的電加熱服裝其結構均由發熱系統、電源組成,普遍缺少溫控系統。發熱系統主要由防護層、隔熱層、發熱元件組成[1],在電加熱服裝中使用的發熱元件一般都為柔性電阻性電熱元件,包括發熱導線、發熱織物、發熱薄膜等[2]。電源一般由電源適配器或充電寶、電源開關組成,無論是電源適配器或充電寶,其都應輸出安全特低電壓[3]。
本次風險調查共采集了30批次標稱或宣稱為“電加熱”服裝的產品進行檢測,每批次采樣2件,1件用于洗滌前測試,1件用于洗滌后測試。對同一企業、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的產品不進行重復采樣。樣品的詳細信息見表1。
電加熱服裝的工作原理與電熱毯產品類似,參考電熱毯產品的標準情況,標準主要為安全性標準和電池性能標準。電器安全性標準包括GB 4706.1—2005《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GB 4706.8—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電熱毯、電熱墊及類似柔性發熱器具的特殊要求》,均等同采用相應的國際標準。以及GB 31241—2014《便攜式電子產品用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 安全要求》。
通過對電加熱服裝安全事故和召回事件原因的分析,結合電加熱服裝的電器安全性和標志、使用說明等因素,在充分研究產品原理和主要結構及部件特點的基礎上,參考相關國際、國內標準,本項目最終選擇的風險調查項目見表2。

表1 測試樣品信息
表3詳細列出了30批次樣品的檢測結果,其中22批次樣品電器安全性項目檢出不符合項(不包含標志和使用說明項目),不符合檢出率為73.3%。檢驗結果顯示,不符合項目主要集中在發熱、耐熱和耐燃。
電器標志和說明不符合28批次,不符合檢出率93.3%;紡織產品使用說明不符合26批次,不符合檢出率86.2%。
針對檢測結果,對樣品的發熱元件、電源適配器、銷售方式、價格區間等因素進行數據統計,并進一步分析風險源。
3.2.1 發熱元件
發熱元件的類型與產品的溫升有密切關系,從表3中可以看出19批次產品的溫升不符合標準規定,不符合檢出率63.3%。其中3批次是發熱薄膜型發熱元件,16批次是發熱導線型發熱元件。兩種不同類型的發熱元件,均有較高的不符合率,溫升項目不符合頻次與產品的發熱元件類型并無明顯傾向性。
3.2.2 電源適配器
從表1和表3中可以看出:在含有電源適配器的9批次樣品中,有7批次樣品耐熱和耐燃不通過,不符合檢出率77.8%。不帶電源適配器的21批次樣品中,有14批次檢出不符合項目,不符合檢出率66.7%。帶電源適配器的樣品由于適用的檢驗項目較多,不符合檢出率較不帶適配器的樣品高。除具有燙傷風險外,還具有觸電、火災的風險。

表2 電加熱服裝檢測項目
3.2.3 銷售方式
從表1和表3中可以看出:從實體店采集的3批次樣品中有2批次樣品檢出不符合項目,不符合檢出率66.7%;從網絡電商采集的27批次樣品中有21批次樣品檢出不符合項目,不符合檢出率77.8%。由于實體店采樣數量較少,不具有典型代表性;網絡采樣不符合檢出率可以代表目前網絡上銷售的電加熱服裝的整體情況。
3.2.4 價格區間
從表1和表3中可以看出:價格區間在<500元的范圍采集樣品16批次,檢出不符合11批次,不符合檢出率68.8%;價格區間在≥500元、<1000元的范圍采集樣品9批次,檢出不符合8批次,不符合檢出率88.9%;價格區間在≥1000元、<5000元的范圍采集樣品4批次,檢出不符合2批次,不符合檢出率50.0%;價格區間在≥5000元的范圍采集樣品1批次,檢出不符合1批次,不符合檢出率100%。
由于樣品價格≥5000元的采樣批次較少,因此不具有代表性。價格為≥500元、<1000元的樣品不符合檢出率最高,價格為<500元的樣品不符合檢出率較高,價格為≥1000元、<5000元的樣品不符合檢出率相對較低。
通過分析,部分價格相對較高樣品,價格增值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產品的遠紅外、理療等功能,以及生產批次較少,但其安全性并未明顯高于單一加熱功能的樣品。
3.3.1 由電源適配器引起的觸電風險
帶有電源適配器的電加熱服裝,電源適配器將危險電壓變為安全特低電壓,從而可以與人體直接接觸,沒有觸電危險,因此在電路板設計時,需要考慮雙重絕緣要求。但是電源適配器內部空間有限,并且電路板做大會增加成本,因此很多產品中,元器件之間排列緊密,容易引發漏電、觸電等事故。
3.3.2 由劣質絕緣材料引起的火災風險
帶有電源適配器和控制器的電加熱服裝,絕緣材料應具有一定的耐熱、耐火性能。部分生產企業為了節約成本,選用劣質塑料等耐熱性能差的絕緣材料,一方面可能使控制器受熱變形,爬電距離和電氣間隙減小,導致短路危險,易造成火災風險;另一方面可使適配器裸露帶電部件,引發觸電危險。
3.3.3 由發熱元件不合理引起的燙傷風險
選用的發熱元件面積與發熱線長度和密集程度不匹配,容易造成產品使用過程中發熱量過高,易造成燙傷風險。低溫燙傷是因為皮膚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接觸70℃的溫度持續1min,皮膚可能就會被燙傷;而當皮膚接觸60℃的溫度持續5min以上時,也有可能造成燙傷;44℃持續接觸6h,同樣可燙傷皮膚[4]。低溫燙傷和高溫引起的燙傷不同,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皰、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面積也不大,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燙傷不太嚴重,但創面深、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如果處理不當,嚴重會發生潰爛,長時間都無法愈合。[5]
3.3.4 由產品使用不當引起的其他風險
從表3的檢測結果中顯示,電器的標志和說明、紡織產品的使用說明這兩個項目的不符合率都較高。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的一些不良習慣,也會增加電加熱服裝的安全風險,因此附有一個正確的產品使用說明是非常必要的。
電加熱服裝的生產企業對于該類產品的國家政策、標準了解較少。一方面,國家應該加大對于許可產品的監管;另一方面,啟動國家監督抽查,加強執法監管力度,保證企業在獲得準入后能夠持續生產合格產品,有效提升行業質量。此外,還應加強針對生產企業的關于國家準入政策、標準和要求的宣貫。
消費者在購買電加熱服裝時,盡量選擇帶有認證標志的電源適配器的產品。使用前,應仔細閱讀說明書,查看產品的最大輸入電流和電壓,選擇配套的電源適配器,嚴禁使用電流電壓不匹配的適配器進行充電。使用過程中,可選擇間隔衣物穿戴,盡量避免與皮膚直接接觸,同時應避免長時間連接電路,避免過高發熱。不建議溫度感知較弱的人群使用電加熱服裝。

表3 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