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倪玉婷
2018年1月1 日,新修訂的《標準化法》實施,確立了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同時翻開了標準化工作的新篇章。3年前(2015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我國標準化工作改革步伐逐步加快,國家相繼出臺并發布了一系列推動團體標準化工作健康有序發展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文件。
服裝行業作為重要的基礎消費品行業和時尚產業的組成部分,過去一年在標準化工作中不斷探索,有成績,有亮點,有創新。新年伊始,也是新《標準化法》實施一周年之際,記者采訪了中國服裝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楊金純,解讀服裝標準化工作。
楊金純:首先,2018年最大的亮點應該是服裝協會團體標準化工作。2018年1月3日,中國服裝協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負責服裝領域的團體標準化工作,統籌、推進服裝行業新型標準化體系的構建。團標技術委員會成立以后,組織召開多次中國服裝協會團體標準項目相關研討會。目前,中服協標委會委員120人,共計下達20項CNGA團體標準項目,包括14項基礎標準、6項產品標準。
其次,參與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日常工作。中國服裝協會是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19)委員單位,負責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的日常具體工作,包括計劃立項、標準審定、標準報批,以及標準研討會、年會和國際標準化的相關工作。2018年共完成《數字化試衣 虛擬服裝用術語和定義》等3項國家標準和《牛仔服裝個性化定制技術規范》等6項行業標準的計劃申報;完成《旗袍》等2項國家標準和《防水透濕服裝》行業標準的報批工作;完成《摩托車手防護服裝》等10項國家標準的送審稿。
再次,在服裝標準國際標準化工作方面的新進展。中國服裝協會是服裝尺碼體系(ISO/TC133)國際標準化工作推進工作組組長單位,是服裝領域標準化工作的推動者、參與者和組織者。2018年,中國服裝協會與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以及蘇州大學一起承辦了國際標準化組織/服裝尺寸系列和代號技術委員會(ISO/TC 133)的年會,這是推動我國服裝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接的重要舉措,同時讓國際上更加了解我們國家的服裝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以及團體標準。同時,我們也在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提出了新的提案。 2020年ISO/TC 133的主席即將面臨換屆,我本人通過國標委的面試后參選擔任下一屆的ISO/TC 133的主席,已獲批準通過。

楊金純:新《標準化法》有很多創新的舉措,其中包括確立了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行業協會要做的就是對企業做好宣傳和解讀,具體來說就是結合行業的實際,做好定位,倡導創新,鼓勵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的思路定位傳遞給企業,同時,搭建一個好的平臺,讓企業和科研機構做主角,行業協會做好協調和服務工作。
新《標準化法》出臺后,團體標準的出現,是對原有標準體系很大的創新和補充。不需要批準和備案就能制定一個行業通用的標準,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同時,這也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團體標準不需要備案和審批,鼓勵創新這本是個很好的做法,擔心未來會有些不規范的做法。團體標準要避免做成籠統的標準,避免重新出現行政或準行政式的所謂“體系統籌”,那樣就失去了細分行業的專業屬性,標準也變得沒有意義。
從服裝行業來說,我們一定要嚴格規范團體標準制定行為,打造協會團體標準高品質形象。不久前,國家標準委和民政部聯合發布了《團體標準的管理辦法》,相信有了這個管理辦法之后,團標會越來越規范。
楊金純:“減少強制性標準、放寬市場、鼓勵創新”是國家標準化改革鼓勵的政策方向。服裝是終端產品,服裝標準里的產品標準為主。對服裝企業來說,企業規模不同,對標準的訴求也不同。總體來說,大的品牌企業重視產品質量,同時也關注標準指標的變化。因此這些企業更重視標準化工作,參與到標準化工作的積極性高,通過標準搶占行業“話語權”。
早年間,參與標準化工作的多是大的品牌企業,小企業缺少話語權。一些大企業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的心態就是“別人都參與,我也不能落后”,為了顯示企業實力。現在,企業質量意識普遍提高,參與標準化工作也都很務實,他們會代表本公司的產品品類和技術實踐發表意見,對標準的具體指標,在實際應用中是否合理,會主動提出自己的觀點,而這些觀點一般很專業也很有實際意義。舉例來說,某個服裝類產品標準中對某一項色牢度要求偏高,企業在實際生產中發現這個指標很難達到標準要求,有時是多家企業都提出同樣的觀點,那么標準的制修訂時候就會重視。這些年,我們也一直鼓勵大企業、中小企業都要在標準制修訂方面表態發言。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發表意見,就能代表行業的整體水平。
服裝行業以民營經濟為主體,民營企業主的思維比較活躍,新的標準化體系提倡市場主導標準、鼓勵標準創新,對服裝行業來說意義非比尋常。我認為,一個好的標準,對于應用者來說應該具有發言權,這樣才是體現某一專業領域和行業屬性。
楊金純:團體標準是個新生事物,企業對此理解程度也不同。團體標準是國家放開標準一元制標準體系的一個重大舉措,原有的標準體系是政府審批、備案和主導的標準體系,團標不需要國家審批,從立項到發布整個流程完全開放系;而且團標鼓勵企業創新,尤其是對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服裝產業來說,意義重大而深遠。因此,大部分的服裝品牌企業非常有積極性。
現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立項越來越難,尤其是一些跨界的標準,涉及到交叉學科,不容易通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立項審核,這些標準以團體標準的形式出現非常合適。對于企業來說,團體標準制定過程中,企業會根據自己的訴求提出提案,經過專家討論會后進行立項,一般來說企業之間都有共鳴。比如,去年立項的關于服裝產品供應鏈誠信體系建設的兩個團體標準,誠信體系建設是屬于法律范疇的,以前都統籌為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很難通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立項審批。現在有了團體標準,而企業之間對標準的內容也容易產生共鳴,因此很容易立項。
由于團體標準的采用是完全自愿的,協會要做的工作就是對團體標準的宣傳以及解讀工作。相信這種訴求高的團體標準制定出來以后,很多企業愿意去采用,久而久之當成行規去遵守。
楊金純:2018年1月服裝協會團體標準技術委員會成立,剛開始很多企業對團體標準缺少了解,也不知具體該怎么做,只有個別規模較大的品牌企業主動了解一些,因此前期我們做了很多的宣傳和解讀工作。第一批有70余位專家組成團標技術委員會,后來逐漸關注的企業多了,專家委員擴展到120人。2018年度立項了20項團體標準,目前10項基本完成。
我們將團體標準委員會的秘書處和TC219全國服裝標委會的秘書處設立成聯合秘書處,這樣便于將國標和行標、團標的工作統籌起來,未來做得好的團標可以考慮升級為國標或者行標。
標準工作的創新性方面,也是跟團體標準有關。傳統的標準研討會都是召開大范圍的研討會,現在我們在探索針對不同領域的小范圍先行研討,然后匯總到大會上采取投票表決的方式。由于有些團體標準是涉及到交叉學科,專家委員涉及專業領域的范圍更廣,比如做服裝洗護的標準,就需要洗衣機方面的專家參與;做無線射頻的標準還要跟電子專業的專家合作。人數多專業和分類多,可能會導致大會的效率低。因此我們嘗試了把基礎的研討做好,再上大會上投票的做法。比如服裝領域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研討會,涉及到的專業領域比較廣,專家團隊100多人,來自各行各業,所以我們把研討會分了幾個部分,分層分次逐個解決問題。這樣也是借鑒了美國ASTM、AATCC等標準機構的做法,把一個大的問題切割成小的議題討論,然后再把小規模會議討論的結果匯總到大會上投票表決。現在看來效果不錯,而且專家委員們都很滿意。
楊金純:首先,服裝標準的國際話語權有待提高。中國服裝加工原來被認為是勞動密集型、低端的加工制造業,缺少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大企業,因此長期以來我們的服裝標準國際話語權較弱,在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參與上是空白,未來我們要加強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聯絡和對接。隨著我國的服裝產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認可度逐步提高,將來會更多參與ISO標準化工作,包括ISO標準的制定。
其次,優秀的標準化工作人才短缺。從事服裝標準化工作的人才的需求應該是有紡織服裝專業背景,并且有豐富的應用標準的經驗,尤其具有實驗室檢測經驗。因為標準的解讀從文字轉化為檢測手法和儀器操作,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有實際操作經驗非常重要。團體標準的制定也需要跨界專業人才、大理工專業背景的。目前來看,這種經驗豐富的復合型人才還是緊缺。
另外,企業對標準化工作的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服裝行業以民營經濟為主體,雖然現在企業對標準化的參與程度有提高,團體標準的專家委員有120多人,但現在中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有1.4萬多家,實際上還有很多大企業沒有參與到標準化這項工作中。因此我們要繼續做好宣傳和引導,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標準化工作中。作為國家的服裝行業協會,在標準化方面,有責任推動和倡導行業內標準化工作的意識,加強對于質量工作標準化工作的宣傳和解讀,吸引更多企業主動參與到標準化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