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帥
摘要:在經濟迅猛發展、人口爆炸式增長的背景下,水的需求量顯著增加,水資源緊缺問題日益凸顯,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本文首先對水資源承載力的內涵進行了概述,然后資源承載力的特征進行了分析,最后對提高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策略進行了探討,為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提升助力。
關鍵詞: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內涵;影響因子
1.水資源承載力內涵概述
1.1時空內涵
從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定義可看出,水資源承載力具有明顯的空間性和時序性。首先,它有明顯的空間內涵,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具有相應的空間,一般在沒有外流域調水的情況下,區域水資源是指當地水資源;其二,相同數量的水資源在不同區域
上,相對應的水資源承載力是不相同的。另外區域水資源具有時序內涵,區域水資源承載力是指區域水資源在“將來不同時間尺度”上的承載能力,包括兩重內涵:其一,區域水資源承載力是指“將來”時段上的負載狀況,具有特定的時間內涵;其二,區域水資源承載力是指“不同的時間尺度”上的負載能力,主要體現的未來不同時段,區域水資源的外延和內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
1.2社會經濟內涵
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社會經濟內涵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其一,區域水資源承載力是以“預期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為依據。這里預期的經濟技術水平主要包括區域水資源的投資水平、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水平。其二,區域水資源承載力是“經過合理的水資源優化配置”而得到的,而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是一種典型的社會經濟活動行為。其三,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最終表象為“區域經濟規模和人口數量”。人口和相應的社會體系是區域水資源的承載對象,因此水資源承載力的大小是通過人口以及相對應的社會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體現出來。
1.3持續內涵
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前提條件是“對生態環境不構成危害”,對社會的支持方式是“持續供養”,這充分體現了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持續內涵。基于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持續內涵,就可以澄清“適度水資源承載力”和“最大水資源承載力”概念間的辨解。另外持續的內涵還表現在水資源承載力的增強是持續的,即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水資源承載力增強過程的操作,但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水資源承載力的增強總是持續的。
2.水資源承載力主要特征
2.1有限性
水資源承載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某一具體的歷史發展階段,水資源承載力具有有界的特性,即存在可能的最大承載上限,其原因主要是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的約束。具體地說,包括區域水資源條件的約束、社會經濟技術水平的約束和生態環境的約束。
2.2動態性
動態性是指水資源承載力與具體的歷史發展階段有直接的聯系,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承載能力。水資源承載力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這是因為承載力的主體和客體都是動態的,即水資源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都是動態的,具體體現在人對于水資源的能動性在不斷變化和人類社會為適應區域水資源形勢也在不斷調整社會結構兩大方面。
2.3可增強性
區域水資源承載力是可以增強的,其直接驅動力是人類社會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在這種驅動力的驅使下,人們一方面拓寬水資源利用量的外延,如地下水的開采、雨水集流、海水的淡化、污水處理回用等;另一方面利用水資源使用內涵的不斷添加和豐富,來增強水資源承載力,如用水結構的調整和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等等。
3.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理論研究層次
3.1區域水資源的內部轉換以及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之間平衡關系
區域水資源的內部轉換以及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之間平衡關系研究包括兩方面內容,即水資源內部轉換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之間平衡關系是水資源承載力理論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基礎,這里所說的環境主要包括生態環境和工程環境兩方面。水資源作為生態環境的有機組成和控制性因素,單純基于社會經濟系統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必然會影響由水資源系統、人類社會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共同構成的復雜巨系統的穩定性。在各種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脅迫下,現代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必須囊括水資源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三者平衡關系的研究,其重點包括生態需水的研究和區域環境容量的研究。
3.2區域水資源狀態與社會經濟結構的適配關系
區域水資源承載力有很強的地域特征,因此區域的社會經濟結構必須和區域內的水資源狀態相適配。現代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宏觀經濟必須從傳統的外延式自然資源消耗型轉變為經濟對自然資源的內涵式增長,對于水資源而言,就是要求社會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用水水平的提高,不增加水資源絕對值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在經濟部門內,對于水資源供需平衡的調節主要是通過采取先進的用水技術、安裝節水裝置和加強用水管理來控制部門用水額度。在缺水地區鼓勵發展單位產值耗水小的產業部門,控制單位產值相對大的產業部門的發展規模,同時兼顧當地產業結構體系的完整和生產布局的合理性,使得區域發展過程中經濟整體的單位耗水率大幅度下降,從而實現使區域水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良好適配狀態。
3.3社會需求與水資源承載力之間平衡關系
在傳統的規劃方法中,常采用“以需定供”的水資源配置模式,這種模式考慮社會需水因素,但忽視了影響需水諸因素間的動態制約關系,特別是它忽略了水資源承載力對于社會需求的制約。水資源規劃的另一種方法是“以供定需”。“以供定需”的水資源規劃模式的缺陷體現在在需水和投資兩方面的計算上的依據都不足。實際上,在現代水資源態勢的約束下,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必須由原來的粗放開采型轉變為可持續利用型,即將與需水相聯系的宏觀經濟系統與供水相聯系的區域水資源系統結合起來研究。在水資源規劃過程中,必須將水資源的社會需求和水資源承載力聯系起來,在生態環境系統可持續約束下,將影響供水和需水的主要因素均作為內生變量來考慮,在各個規劃水平年應盡量保持需水、供水和水質的動態平衡。因此必須在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水資源承載能力之間尋找一個平衡區域,研究兩者的平衡關系,同時考慮對需水的控制以及需水和供水間的相互作用,并在定量的基礎上進行多目標可持續意義下的優化配置,以保證水資源規劃的可行性和現實性。
4.提高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有效策略
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區域水資源承載力與區域水資源承載負荷或負荷期望值間的矛盾,其最終研究階段必然是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增強途徑與措施的研究。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可分解為四個節點和三個流程,四個節點分別為水資源量、取水量、利用量、合理利用量,三個流程就是開發過程、傳輸過程和合理利用過程。提高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途徑和措施就是加大節點的內涵和減少流程中的損失。其中,加大節點內涵的內容包括:增加水資源量、增加取水量、增加利用量在取水量中的比例和合理利用水資源,使合理利用量的比率增大;減少流程中的損失的內容包括:減少取水過程、輸水過程和利用過程中的損失量。關于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筆者在此作這方面的探索,以期望為提高我國區域水資源承載力作一理論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李瑞,張飛,周梅,等.干旱區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現狀與進展[J]. 天津農業科學,2016,22(1):18-22.
[2]龐悅偉.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民營科技,2016(4):261-261.
[3]左其亭.水資源承載力研究方法總結與再思考[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17,3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