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圣文化是以賈思勰為代表的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坐落于農圣賈思勰故里壽光的濰坊科技學院承擔著傳承創新農圣文化,推動農圣文化發展的重要職責。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濰坊科技學院在傳承創新農圣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分析存在的不足,探討濰坊科技學院有效傳承和創新農圣文化的策略和路徑。
關鍵詞:傳承;創新;農圣文化
農圣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其很高的現代價值。坐落于農圣賈思勰故里的濰坊科技學院肩負著傳承創新農圣文化的歷史使命,這既是高校內涵發展、特色提升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需要。
一、濰坊科技學院傳承創新農圣文化的實踐探索
(一)設立農圣文化研究機構
為了更好傳承農圣賈思勰的文化思想,學校設立了農圣文化研究中心,專門從事農圣文化的研究工作,現已形成了以《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研究論集》為代表的大批學術研究成果。在《濰坊科技學院報》開辟了《農圣文苑?尋夢》和《賈學探研》專欄。[1]對農圣文化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就自然而然地傳承了農圣文化,同時在傳承中也會對農圣文化進行創新。
(二)開設農圣文化課程
濰坊科技學院形成了以農圣文化為特色的國學教育體系,低年級全部開設了國學教育課。學校還成立了二級學院——賈思勰農學院,農學院開設“《齊民要術》研讀”、“中國古代經典農書選講”、“壽光特色蔬菜”等具有農圣文化特色的課程,[2]極好地宣揚了農圣文化。
(三)將農圣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濰坊科技學院把“文化校園”作為學校內涵發展的“六大工程”之一,深入開展以農圣文化為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加強具有農圣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創作了大型動畫片《農圣賈思勰》、《菜娃傳奇》等,在校園內建了農圣賈思勰塑像,以農圣文化為特色的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師生書畫藝術展、學術講座等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展現了農圣文化的魅力,促進了農圣文化的傳承發展。
(四)搭建農圣文化傳播平臺
為更好地傳承、創新、弘揚農圣文化,從2010年開始,濰坊科技學院利用壽光市每年舉辦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的時機,已連續舉辦了九屆中華農圣文化國際研討會。中華農圣文化國際研討會已成為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術文化論壇,為農圣文化的傳播、傳承、創新和發揚光大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濰坊科技學院傳承創新農圣文化存在的不足
濰坊科技學院在傳承創新農圣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在傳承創新農圣文化的研究領域整體投入不足
濰坊科技學院在傳承創新農圣文化的研究領域整體投入不足,這突出表現在:因資金投入有所欠缺,校園內文化活動過多地流于口號和僅有的幾次大型活動,而與文化傳承和傳播等密不可分的校園社團沒有得到應有的鼓勵和支持。[3]因此,必須有充分的資金等投入預算,保證學校內相關社團的正常運轉,使文化社團等形式常態化、規范化;另外,學校面臨建設和發展的雙重任務,負重前行中對農圣文化的科研成果獎勵力度還不足,所以學校應積極建立農圣文化科研的創新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教師積極探索、研究和開發農圣優秀傳統文化,使之得以傳承和創新。
(二)傳承創新農圣文化的師資隊伍不足
學校要傳承創新農圣文化,必須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能夠傳承創新農圣文化的特色師資隊伍。目前,濰坊科技學院能夠承擔傳承創新農圣文化任務的專職教師數量明顯不足,教師在農圣文化方面的素養水平也不夠,這制約了學校傳承創新農圣文化功能的發揮。
(三)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學校對農圣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認識不足,開發力度不夠。在學校思政課理論教學中,還未充分將農圣文化融入到大學生德育教育中。據調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很多都是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相關專業畢業的碩士,但就社會發展大環境和文化研究背景而言,他們并未接受過嚴格和專業的課程訓練,客觀上也缺乏對傳統文化等基本文化理論知識的親近和了解,因此,學校傳承創新農圣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教育結合上存在人才缺乏的突出問題。
三、濰坊科技學院傳承創新農圣文化的策略和路徑
(一)營造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農圣文化傳承創新的沃土
濰坊科技學院應積極營造寬松的思維環境、兼容并包的學術氛圍和科學民主的管理制度,提倡不同的學術觀點,激發學生參與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實踐能力。首先,建立長效保障機制,為研究農圣文化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其次,開展具有農圣文化特色的學術交流活動和專家專題講座,在交流碰撞融合中形成新思想、新文化,傳承農圣文化。再者,注重提煉挖掘農圣文化,使農圣文化的精神內化為高校獨有的文化精神特質,促進農圣文化創新。
(二)切實加大投入力度——農圣文化傳承創新的保障
應加大在傳承創新農圣文化研究領域的整體投入,從財力上確保農圣文化傳承創新。首先,努力爭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對農圣文化研究的投資力度,推動農圣文化的創新發展。其次,高度重視農圣文化的科學研究工作。要根據社會需求,定期發布科研項目,組織力量聯合攻關,為地方文化決策服務。同時,拿出專項資金,建立農圣文化科研的創新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教師積極研究和開發農圣文化,使之得以傳承和創新。再者,從財力上鼓勵和支持與文化傳承密切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在保障活動正常運轉的基礎上實現常態化、規范化。
(三)建設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農圣文化傳承創新的基石
濰坊科技學院要傳承創新農圣文化,必須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能夠傳承創新農圣文化的特色師資隊伍。首先,加大人才特別是能夠承擔起傳承創新農圣文化任務的專職教師的引進力度。其次,提升教師在農圣文化研究方面的素養水平。通過講座等專題培訓進一步提升教師對農圣文化的認同、傳播和創造能力。
(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農圣文化傳承創新的動力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農圣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開發有效的農圣文化課程,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把農圣文化滲透于日常教學活動、課程開設、學科建設以及師生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在農圣文化深層次認知方面架起有效的教學通道,逐步實現所有專業學生均能接受適合的農圣文化教育。其次,為保證農圣文化教學的常規性和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可以在所有專業中開展農圣文化特色的必修和選修課程。
(五)搭建農圣文化教育網絡平臺——農圣文化傳承創新的陣地
傳承創新地域文化必須充分利用網絡環境,占領網上陣地,增強農圣文化教育的生動性、新穎性和互動性。一是建立農圣文化教育網站。將農圣文化的發展歷程文化遺產、名勝古跡、重大歷史事件等知識系統地放到網站上,宣傳農圣文化,豐富學生的農圣文化知識。二是設置網絡論壇,引導學生討論農圣文化,促進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李興軍.齊民要術之農學文化思想內涵研究及解讀[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2]李昌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傳承創新地域文化的職業與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3,(4).
[3] 李昌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傳承創新地域文化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9).
作者簡介:
王麗麗(1980.04-),女,畢業于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世界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現任濰坊科技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