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要:在歐美發達國家,影子銀行體系規模龐大,涉及的金融機構,金融工具和創新產品種類繁多。我國沒有高度復雜的金融市場和影子銀行體系,但同樣出現了影子銀行機構和影子銀行業務,而且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本文首先對影子銀行的內涵進行了界定,然后按風險來源的不同分析我國影子銀行的風險,并基于此提出防范措施。
關鍵詞:影子銀行;風險;防范措施
一、“影子銀行”的定義及范圍界定
2007年8月,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董事保羅?麥卡利(Paul McCulley)首次提出“影子銀行”一詞,用以指“與傳統的、正規接受監管的商業銀行體系相對應的金融機構”。2011年4月FSB給出的影子銀行的定義為: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
我國影子銀行的概念還沒有明確定義。國內監管主體和學者對我國的影子銀行體系的理解有幾種。劉煜輝認為中國的“影子銀行”包含兩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銀行業內不受監管的證券化活動,以銀信合作為主要代表;另一部分為不受監管的民間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錢莊、民間借貸、典當行等。周莉萍(2013)從兩個角度分析了影子銀行的存在方式。從金融創新的狹義角度而言是銀信合作中的非正式證券化及形成的銀行理財產品。從復制商業銀行核心功能的廣義角度而言,包含所有非銀行信貸。李蔚、蘇振天(2012)認為我國影子銀行的主要金融工具有銀行理財產品、騰挪信貸規模的票據、委托貸款、資產證券化、私募基金、民間借貸。
本文借鑒上述學者對影子銀行的定義,并結合我國國情,將我國的影子銀行界定為:向居民、企業和其他機構提供流動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桿率等服務,但游離于銀行傳統業務之外的、幾乎不受監管或受較少監管的信用活動的總稱。
二、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類型
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指經濟運行過程中資金受到損失的不確定性,市場利率的變動,交易對手的違約,資金鏈斷裂等,都可能導致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的偏離變大。按照風險來源的不同,影子銀行風險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政策風險等。
1、信用風險:中國影子銀行的證券化和產品衍生程度不高,實體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及產業結構變動是引發信用風險的主要因素。中國眾多信托產品的投資標的為周期性產業和產能過剩產業,很多信貸資金都通過銀信合作的形式流入煤炭、房地產等行業。產能過剩導致煤炭市場低迷, 煤礦抵押品價格貶值嚴重。隨著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煤炭、房地產等強周期行業面臨的行業風險將會逐漸增加,信托貸款違約案件爆發率上升。
2、市場風險:影子銀行體系的產品的交易價格受利率影響較大,當資金供求水平、社會平均利潤率、通貨膨脹率等的變化引起市場利率、匯率水平變動時,證券市場的產品價格也會有所波動,給影子銀行體系的某些機構帶來損失。
3、流動性風險:(1)影子銀行體系不吸收公眾存款,故不需繳納存款準備金,同時沒有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這使其在擴大資產規模上有更大的自由,杠桿倍數也很高。當資產受到損失時,需要用相應的資本金彌補。如果影子銀行體系短時間內出售大量風險資產,必然令風險資產的市場價格再次下跌,加劇市場流動性緊張。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杠桿性操作不太明顯,故此類因素隱含的的風險在可控范圍內。(2)影子銀行體系主要通過發行資產支持票據從貨幣市場獲得短期融資,然后購買商業銀行和貸款機構的信貸資產,這導致影子銀行體系的負債期限較短,資產期限較長,造成期限錯配。如果市場出現不穩定因素,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等影子銀行機構就可能融資困難,這時影子銀行機構會出現類似商業銀行的“擠兌”現象,而長期資產無法立即變現,就難免出現流動性困境,引發系統性的流動性危機。
4、操作風險:影子銀行體系的業務一般是大批量也操作,對時機把握的要求較高,業務本身的風險較高。我國的影子銀行體系還處在發展階段,相關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水平還不完善,而且其規范性、透明度、監管度都遠低于正規銀行。相對正規銀行已經相當成熟的審貸流程來說,影子銀行的資金運用并沒有完整而嚴格的制度可循,不排除在操作過程中因為人為原因而引入更多的風險,甚至出現違法亂紀的情況。
三、中國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防范措施
金融危機后,FSB提出了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強化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借鑒國際的監管思路,我認為對于風險的防范與管理,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同時還要考慮具體風險類型。基于風險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宏觀審慎監管
選擇宏觀審慎監管路徑對中國影子銀行體系進行監管,為的是能夠更好地建立健全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應對機制,改變長期以來金融經營模式和金融監管體系之間不相匹配的局面,強化金融基礎設施抵御風險沖擊的能力。
①監管部門要根據影子銀行的業務規模和業務特點明確資本金和流動性要求,建立嚴格的非現場監管與現場監管相結合的檢查制度,控制金融產品的杠桿率。②監管部門應要求影子銀行定期或及時向其披露包括產品設計、產品銷售、交易方式等方面的信息,提高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的透明度。
③加強監管部門之間的國際合作。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傳導至全球金融體系并蔓延至實體經濟領域,與影子銀行的國際化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國內監管部門要積極參與全球金融監管體系建設,與IMF、G20等國際組織加強信息共享、會計準則、法律制度協調等領域的合作,建立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聯合應急機制。
2、健全法律法規
中國影子銀行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相關法律體制不完善,因此,可以從完善法律體制方面提出建議。
①研究制定《資產證券化條例》、《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辦法》等金融創新的法律規章和制度安排,為規范、有序推廣資產證券化、私募股權投資等創新業務提供法律支持,從源頭有效控制與避免信用風險的傳播和蔓延。
②盡快出臺《放貸人條例》,明確有資金者的放貸權利,規范放貸流程,推動民間借貸合法化、陽光化,加快推進民間借貸的改革。
③加快制定《金融機構破產條例》,完善金融機構進出機制,避免破產倒閉引發的金融恐慌與連鎖效應。
3、規范機構內部風險監管
①構筑風險隔離的“防火墻”機制,阻斷表外風險向表內轉移擴散的傳導渠道,例如銀信合作業務應該遵守資產真實、潔凈轉讓的原則
②加強資產證券化的風險管理。逐步擴大資產支持證券的投資群體,從而擴大市場規模、增強產品流動性,有效解決投資主體多為商業銀行交叉持有、存在隱性擔保等問題,使信用風險實質性剝離出商業銀行。
③強化風險預警機制,建立危機處置應急預案。首先,有序開放央行貼現窗口并建立最后貸款人制度,緩解暫時性流動性困難。其次,構建救助保險機制,擇機引進存款保險制度,在遭遇流動性危機時,避免資金鏈斷裂衍生系統性沖擊。
參考文獻:
[1]周莉萍.影子銀行體系:自由銀行業的回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2013:213~217
[12]李蔚,蘇振天.我國影子銀行體系及其監管研究[J].學術界,2012,04:59-6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