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滔 胡從坤 施銀霞 李猛沖 譚育銘 張煜凱
摘 要:白鶴庵村總面積2.6平方公里,轄14個村民小組,劃分農村網格3個,總人口478戶,1841人。現有耕地面積1400畝,山林面積1500畝,農業傳統產業以水稻為主,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養殖、經商和打工等。近年來,白鶴庵村扎實推進民生實事工程,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主干道路實行了亮化和綠化,村部建設達到了"五室一場"的標準。不斷拓展農村服務項目,大力實施惠民工程,努力把白鶴庵村建設成為產業生態、環境優美、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和幸福家園。一、明確發展觀,把"青山綠水"變成增加農民收入的"金山銀水"的發展思路。二是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振興。三是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創收新名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生態
一、由綠水青山奔向金山銀山
“美麗中國”在歷次全國黨代會的報告中被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1】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經過10年的探索和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于湖南,已然從盆景變風景、化苗圃為森林,成為全省干部群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覺行動,并呈現出神形兼備、豐盈充實的全域化格局。首先,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具有清醒的認識。
近年來,白鶴庵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經濟發展也和當地塊狀經濟發展一樣,顯得業態豐盈,形態豐富。作為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下屬的村莊,白鶴庵村環境優美,清新宜居。但是優良的自然條件并未得到較好地開發,山林資源的非科學利用導致并未給村子帶來創收,反而導致了生態環境破壞的隱患。多年來村內的微薄創收僅來源一所小學和一座醬油廠,這個貧困村的年創收主要來自財政撥款。如何走出貧困局面、吸引外部投資、留住當地勞動資源成為了白鶴庵村發展的難題。十九大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白鶴庵村搭乘常德市綜合實力高速發展的快車,通過因勢利導的政策決策,在經濟、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不錯的成效,打造成武陵區響亮的“美麗鄉村”名片。
一是健全山地出租業務。白鶴庵村依山傍水,俗話說“靠山吃山”,但是以往不節制的砍伐山林已經給村子帶來了不小的生態破壞。為了有規模的利用好一千多畝山地資源,村委會健全了山地出租業務,有計劃性的將村內山地承包給外來商戶種植經濟林。同時,收取百分之十的利潤作為村子發展的公益基金。從出租、承包種植、砍伐再到獲利已經形成流程化,大片的經濟林也美化了當地環境,為“綠水青山”的景象更添風采。現在,這種出租山地獲利的運營方式已經非常成熟,為不少貧困戶帶來了福利,得到了村民廣泛好評。
二.創建良好生態環境,促鄉村振興
鄉村建設是當前我國城鄉建設中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對于“美麗”這一目標,《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目標體系》中定義為“產業發展、生活舒適、民生和諧、文化傳承、支撐保障”;《行動計劃》中則定義為“農村生態經濟加快發展、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資源集約利用水平明顯提高、農村生態文化日益繁榮”。可見“美麗”并非單純是村容整潔,更體現了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要求,以特色為美,以生態為美,以和諧為美,以生活水平提高為美。
為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白鶴庵村著力抓好以下工程:一是土地綜合整治利用工程。通過出租山地、吸引外商承包經濟林,使得山地生態環境得以恢復,同時還為村子帶來了新創收。通過現代農業和都市生態休閑農業的培育,推動生態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實現農業接二連三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撐。二是基礎設施優化提升工程,全面建立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系統。據村委會介紹,隨著丹溪北路、319和217國道的建設,白鶴庵村將實現與市區更加便利的聯通。“要致富,先修路”,村干部對于白鶴庵村未來發展前景非常看好。談及村子經濟建設發展,村負責人樂觀地說道:“現在村子的農村貸款優惠政策成熟,加之城市主干道的聯通,將更好地吸引、支持青壯年回鄉創業,建設新農村。”隨著白鶴庵村的基礎建設完善、生態環境優化以及自主產業的發展,不少投資商都來此開發業務。全面提升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發展水平,推進城鄉縮差并軌,增強農民幸福感和歸屬感。三是樹立保護環境意識。村內組織衛生檢查已成常態化,并會每兩日評選一次衛生文明戶,被評選上的村戶可獲得一個大型垃圾桶作為獎勵。這種工作方式在村民內廣受好評。現在的白鶴庵村道路整潔,路邊的綠植都按照要求統一規劃,保護環境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白鶴庵村以綠色生活方式支撐綠色發展。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節能產品,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活。其次,以綠色生活方式驅動綠色創新發展。綠色生活方式帶來新的生產服務需求,帶來公眾對更高環境質量的要求,促使政府部門更嚴格的環境監管,這加速了生產企業的綠色轉型,從而驅動生產和服務創新,帶來更多的經濟增長點。正如十九大報告所述,“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關系,推進綠色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是白鶴庵村發展的方向。
三.支持自主產業發展,創造農村新名片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在自主產業建設方面,白鶴庵村充分依靠政策優勢創新農業貸款機制,發展了以特色農產品種植和旅游觀光為主的產業鏈,大大激發了農村活力。為響應省市號召,白鶴庵村積極落實農村貸款機制,支持年輕村民返鄉創業建設家園。據了解,白鶴庵村已經成為該區第二個完成農村貸款審批流程的村子。依靠此優惠政策,村民可一次性借貸50萬元,于5年內還清。這吸引了不少在外務工的青年勞動力返鄉創業,不僅為白鶴庵村的建設發展注入新力量,也使得村內年齡段分化嚴重的問題得以改善。白鶴庵村結合旅游產業和生態綠色,進行綠色種養、綠色商品、特色旅游養生養老服務產品的融合發展。除此之外,村委會充分做足群眾工作,認真接待村民的來訪,講解政府的優惠政策。當地村民談到對當地經濟發展的看法與建議,都表示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新生活。除了村內優惠政策支持當地自主產業發展,武陵區附近鄉鎮的經濟取得突破性進展也為村內自主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當地特色鋰電產業近年發展勢頭良好,產業集聚效應優勢明顯。該自主產業立足經濟實情,依靠政府引導,堅持走“高精尖開發,差異化競爭,綜合性提升”的發展路線。并通過與高校合作不斷提升工藝的科技含量,對工業“三廢”的充分回收利用,致力于打造綠色能源企業,健全循環經濟產業鏈。隨著當地特色鋰電材料產業鏈的健全,附近鄉鎮的經濟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鄉鎮政府通過制定出契合當地實際的農村人才政策導向、人才引進、管理運行及責任落實的制度,在本土形成重視人才、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常德市近年來特色鋰電產業的發展之路正是這句話最美的寫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今天,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理論思考和實踐舉措上均有了重大創新。大力支持循環經濟,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理念已經融入白鶴庵村等地新農村的未來建設。
四、結語
“建設”是美麗鄉村的實現方式,突出體現《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的操作屬性。通過生態人居建設、生態環境提升、生態經濟推進、生態文化培育,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五位一體”。【3】在美麗中國背景下白鶴庵村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印證了習總書記“兩山理論”的先進性,美麗、生態、富裕、文明的白鶴庵村用實際行動做了一道生態保護和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加法題,也最終取得了成功。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讓生態經濟成為農民的共贏之路。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評論員: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九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人民網【引用時間 2018-09-03】
[2]中國制造業創出新名片 搜狐新聞 【引用時間 2018-09-03】
[]生態興則文明興 習近平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網易新聞【引用時間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