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兵 李欣陽 周小雪
摘 要:本文首先通過需求與供給這兩個方面來揭示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現狀.然后通過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分析得出我國旅游業行業的利與弊。
關鍵詞:市場;旅游業;分析
一、市場供需狀況
1、國際市場
(1)國際供給
不管是在經濟衰退期還是成長期,旅游業一直都十分繁榮,比世界經濟增長率高出1%到1.5%。 據統計,全球游客最多的國家依次仍是法國、美國、中國和西班牙。2012年,法國接待了8300萬名游客,仍然遙遙領先,同年美國接待了6700萬名游客,中國和西班牙各自接待了5700萬名游客。大多數增長點來自亞洲。隨著時間推移,重心開始慢慢偏離美國和歐洲。
(2)國際需求
全球范圍內旅游目的地的國際旅游花費在1950年為20億美元,1980年增加到1040億美元,1995年增長至4150億美元,在2014年達到12450億美元。
從入境市場看,中國已是世界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國,入境旅游人數從1978年的180.92萬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3億人次。
2、國內市場
國內旅游從小眾市場向大眾化轉變,已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消費市場。國際旅游從單一入境游發展成為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出境旅游市場更加活躍、發展空間潛力巨大。據報告大廳統計,2016年上半年,我國旅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猛。上半年國內旅游達22.36億人次,同比增長10.47%;累計旅游收入為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2.4%。
(1)國內供給
我國旅游供給市場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同時相對增長。近年來,在產業融合發展、資本并購、連鎖化經營、互聯網+等創新發展中,旅游新業態層出不窮,涌現出一批有競爭潛力的大型旅游企業,包括以華僑城、宋城等為代表的景區連鎖經營商,以錦江、首旅、萬達等為代表的綜合性旅游商,以攜程、去哪兒、同程、途牛等為代表的線上旅游服務運營商,業績增長迅速,已成為中國旅游企業的領跑者。
(2)國內需求
我國旅游需求空間巨大。我國旅游需求仍呈現出“大基數、穩增長、低消費”的基本特征,旅游市場需求結構有明顯變化。我國收入水平的整體提高和收入差距的逐漸加大為旅游業高端度假游和低端游均提供了市場空間,從出境市場看,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客源輸出國之一,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國。2014年,中國大陸公民出境旅游人數突破1億人次,達到了1.09億人次,2015年上升為1.2億人次,出境旅游目的地已擴大到151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重要的旅游客源國。
二、市場結構
1、旅游業市場集中度
旅游產業內企業數量過多,相對于市場需求的產業過度供給現象嚴重,企業的市場支配能力弱,各個子產業內部競爭程度高。
我國的旅行社普遍存在著“小散弱差”的狀況,企業規模小,實力弱。旅行社數量增長過快,其數量增長平均要高出游客數量增長的8%左右,部分年份達到16%,這就導致了市場份額的急劇稀釋。按照貝恩對產業壟斷和競爭的劃分標準,如果產業集中度CR4<30或CR8<40,則旅行社業為競爭型行業。
我國飯店行業分散度高,集團化程度低。從市場份額來看,我國的旅游飯店業也已經屬于完全競爭行業。2002年,我國已有星級飯店8880家,總收入914143億元,而排名前10的北京麗都、南京金陵、廣州花園等飯店的收入總額僅為38182億元,僅占總額的4.187%,所以其市場結構應當是高度競爭的。在我國飯店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即使飯店效益低下、核心競爭力缺乏甚至虧損,經營者也拒絕兼并重組,缺乏“競合”觀念。
各個企業的市場份額小,對市場的支配力量不足,知名景區的經營權歸屬不同級別的地方政府,其內部競爭激烈,企業難以企及。因此從宏觀上看景觀業的市場集中度高,屬于寡頭壟斷市場。但在微觀上,在區域之間的競爭中, 這種高度集中沒有體現出其壟斷力量。
2、旅游業的產品差異化
我國旅游業產品同質化程度高,旅游企業對新產品的開發程度不夠,導致企業間在低層次上展開價格戰成為最主要的競爭方式。差異化經營正在成為旅游業發展的趨勢之所在。
旅行社的經營普遍存在著線路重疊、旅游方式單一等問題,但一些大旅行社也開始通過市場細分、業務整合、產品和服務創新,鞏固提高自身的市場地位。
旅游飯店是旅游業中最為標準化的子產業,其提供的服務產品是標準化的定制服務,服務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規章可考,千篇一律的服務模式已逐漸為企業所淘汰。
景觀業整體產品趨同,差異化經營已見倪端。由于資金匱乏和開發思路受限,旅游產品嚴重趨同,大多停留在觀光產品,僅靠門票和零散的旅游購物作為主要收入,旅游者平均消費很低,因此此類景區完全靠游客總量支撐。
3、中國旅游業的進入和退出壁壘
從產業的進入退出特征來看,旅游產業進入壁壘低,而退出壁壘高。旅游行業成長初期,平均利潤率較高,吸引大批企業進入。在我國因體制不完善而導致地方投資饑渴和預算軟約束的情況下,導致旅游市場過度進入與其他產業相比,旅游產業資本壁壘、技術壁壘相對較低,造成所謂的過度進入。在行業進入成熟期后,應有部分劣勢企業被淘汰,然而較高的退出壁壘卻使劣勢企業仍然在行業中進行低效率的生產,而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因產品差異程度不夠不足以實現優勝劣汰的目的,此時價格戰的出現就有其必然性。
三、市場行為
1、價格競爭行為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成本加成定價法,價格歧視等。企業之間:掠奪性定價:為獲取未來預期的高利潤,采取低于經營成本之下的定價行為;協調性定價:企業之間相互協調價格,以限制價格競爭,共同控制市場獲得正常或壟斷利潤。企業的壟斷性定價:門票、景區內的其他項目;政府監管價格:如世界遺產、自然保護區的定價;飯店業、餐飲業、航空票務等
2、企業并購行為
在原有經營范圍內通過兼并、聯合等方式形成“多工廠”企業的行為如中青旅、國旅總社、中旅國際等的橫向一體化,這類兼并的主體多為在與飯店關系密切的房地產企業、銀行財團等。2015年,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投資旅游業累計超過160億元。同時,旅游企業并購重組和“走出去”步伐加快。首旅集團150億元收購如家酒店集團;錦江集團國內100億元戰略投資鉑濤酒店集團,境外13億歐元收購盧浮集團。2016年,全社會旅游投資有望突破1.2萬億元,同比增長可達20%。
四、結語
旅游業不僅是新興產業同時也是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我國旅游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優勢,但旅游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通過市場角度分析,能夠更好的找出利與弊,能夠更好協調和處理日后旅游業的發展問題。
參考文獻:
[1]畢文林.我國旅游業行業分析[J].經貿實踐,2016,(12):55,57.
[2]張力力.我國宏觀經濟因素對旅游業發展影響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3(08):135-138.
[3]左靜艷.論我國宏觀經濟的形勢與走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8):298.
[4]李本富,宋建英.我國大力發展旅游業的經濟學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8(35):3-5.
作者簡介:
肖兵(1997-08-19),男,漢族,重慶市武隆縣土地鄉小巖村新華組71號,西華大學在校學生,本科,研究方向:宏觀經濟。
李欣陽(1996-03-16),男,漢族,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西華大學在校學生,本科,研究方向:宏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