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梅
摘 要:不管是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和平的改革發展時代,我們都需要紅色革命精神作為精神食糧,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發揚和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尤為重要。“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在紅色革命精神引領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大學生;傳揚 ;革命精神
一、從革命先烈身上看到的紅色革命精神
展開這幅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長卷,我們看到在硝煙彌漫的革命戰爭年代,無數的熱血青年,前仆后繼的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不論革命的道路有多少千難萬阻,先烈們在紅色革命精神的召喚下堅持信仰和理想,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安寧。今天,革命先輩們大多已不在人世,但是,他們所留下的紅色革命精神依舊光芒萬丈,激勵著我們勇敢前行。
今天,帶著一群年輕人參觀南充抗戰紀念館,讓我們看到曾經在抗日戰爭時期,美麗富饒的嘉陵江畔有那么多熱血男兒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的一個又一個英雄壯舉。
林修杰,一個自強不息的青年,1919年8月考入北京發文專修館學習,1920年6月,從上海赴法國勤工儉學,經周恩來、李富春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11月,任中央特派員,贛北特委書記,領導贛北地區的武裝斗爭。12月初,在波陽縣被捕。14日犧牲在了城郊小路口。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革命斗爭,用自己滾燙的鮮血來譜寫革命的詩篇。
張友民1902年生于南部縣,1927年人南部縣團練局長,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在1933年冬天,被以“改組派”“國名黨縣公安局長等罪名殺害。
吳季蟠烈士1898年出生于嘉陵區大遍鄉。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成立中共黨組織川北支部。1926年領導學生三里屯斗爭,1928年組織工會骨干炸掉子彈場,1933年4月被軍閥楊森逮捕,5月4日犧牲于南充小西門外。
像這樣的為國犧牲的英烈還有許許多多,任中共四川省常委省軍委書記兼川東特委書記等職的李鳴珂烈士,參與領導了蓬溪大石橋斗南溝起義,1930年3月領導了潼陵武裝起義和萬源固軍壩起義。還有馬文玉,何光烈……這些先烈正值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想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的、強大的、美好的中國,為了理想和信念甘愿付出年輕寶貴的生命。
張瀾,四川南充人(今西充縣蓮池鄉人),清末秀才是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教育家。1911年(清宣統三年),任川漢鐵路股東會副會長,發起組織四川保路同志會,領導四川人民開展保路運動。反對清政府賣國,促進了全川人民大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獲孫中山贊揚。此外他還參與倒袁,創立中國民主同盟會,參政議政等運動。他還積極投身于教育,教育出了有志有才之士,譬如大將羅瑞卿,朱德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張瀾紀念館存著這樣一副墨寶“師風永存”,來教育后來者。他的一生為了中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和平奮斗不息,最終迎來了民族的解放和實現民族的振興。前輩如此努力奮進,值得我等后來者學習和敬仰。
在南充革命念館里鐫刻著鄧小平這樣一句話“永遠銘記著在長期艱難的歲月里,人民英雄們用自己的鮮血才換來今天的勝利”。所以在當今的和平年代,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更要去做一個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者和發揚者,學習先輩們的革命精神。年輕的大學生應懂得紅色革命精神是一種資源,是老一輩留下的寶貴財富。不能忘記歷史,因為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告訴我們“勿忘國難”;革命精神必須代代傳承。
二、紅色革命精神在當代年輕人中的缺失
列寧曾說過,“不能認為人們的思想和感情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不是從一定社會環境(它是個人精神生活的材料、客體,它從正面或反面反映在個人的‘思想和情感上面,反映在代表這一或那一社會階級利益上面)中必然產生的。”所以說在現代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受不到那段艱苦的、充滿血和淚的紅色革命歲月,也理解不了革命先烈們那不屈的、堅定的紅色革命精神。學業和事業上沒有追求,思想上的懶惰,精神上的空洞,這是為什么?歸根結底其中之一就是“信仰”缺失。同樣正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時候,許多革命先烈為國家奉獻青春犧牲生命。過著“啃老”生活的當代大學生,享受著革命先輩靠血和淚創造的和平社會,部分人在求職失敗的時候卻還埋怨這個社會欠他一份“好工作”,為自己的不努力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當代大學生中的“信仰危機”,使得部分大學生整日窩在寢室打游戲,玩手機,能做到在網絡中“廢寢忘食”。圖書館是我們學習增長見識充實自己的地方,現在卻成了同學們納涼消暑的圣地。身體上舒坦了,可精神上呢?去旅游也只是吃喝玩樂拍照泡吧秀朋友圈,少有人想著去瞻仰革命圣地,去觀望和學習革命歷史。課堂上,消極被動的學習又學到多少知識,只有自己知道。大學四年過完,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工作,最后整日埋怨學校沒教好的人數不勝數,又能怪誰呢?這樣“高歷低知”的人,已經在自己砌的高墻中迷失了自我,沒有了信仰,沒有了目標,自然沒有方向,最后白白浪費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華。據調查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都發現了一個問題——信仰缺失成了中國大學生的通病。而這,不僅僅只是大學生的問題,還是年輕一代的問題。
三、如何重塑紅色革命精神
網絡媒體平臺對革命戰爭時期的一些典型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跡進行經常宣傳報道,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在這樣的熏陶之下,潛移默化影響今天的年輕人。同時現代科技發達,多媒體教學越來越普及,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多媒體為主,播放一些革命時期的資料和尚存老兵的采訪等,讓他們對那段艱苦歲月有一個更為清楚和直觀的認識,對革命先烈所遺留的紅色革命精神有來自心靈深處的震撼并去接受它。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扭曲的三觀會有一定改善,也會對其找回信仰有很大益處。同時,閱讀一些宣揚紅色革命精神的經典著作,如《紅日》《林海雪原》《紅巖》等紅色經典著作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
紅色革命精神是我們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大眾的精神食糧。雖然浴血奮戰的革命年代已經過去了,但是革命先輩們在艱苦歲月中用汗水和鮮血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逝去。現在我們正處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更需要這種精神文化作為我們的精神食糧,鼓勵我們在通往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上勇敢的大步向前走。在這個繁忙快節奏的社會中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是一個值得大家去思考和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當下需要認真和努力去做的工作。讓紅色革命精神文化成為大眾的文化,使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紅色革命精神文化成為民族的文化,用它來豐富我們的民族精神,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紅色革命精神文化作為先進的文化,時代在變,它承載著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力量不會變,不斷需要大學生們去發揚和傳承。
參考文獻:
[1]《黨史文苑》.(2016.11).
[2]《南充抗日老兵口述史》.(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