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敏 丁騰遠 檀鵬蕾
鄉村要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打好脫貧攻堅戰,啃掉脫貧攻堅“硬骨頭”,是鄉村走向“村美、民富、業興、人和”美好愿景的必由之路。河南省長垣縣聚力產業扶貧,以農業產業扶貧為重要支撐,助推鄉村振興。
農業產業扶貧措施
積極引導涉農企業帶動脫貧。各種項目資金安排優先向幫助貧困戶的涉農企業、合作社、專業戶等傾斜,積極引導他們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形成“項目向企業傾斜、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良性機制,使貧困戶通過務工、入股分紅、到戶增收等方式,達到增收脫貧的目的。
農業科技培訓“造血”貧困戶。依托基層農技推廣和百名科技人員包百村項目,組建農業科技扶貧專家組和專家團隊,按照“精準培訓”“按需培訓”的原則,采取集中培訓、到戶培訓等方式進行技術培訓,并建立貧困戶培訓檔案,使廣大貧困戶真正掌握一技之長,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將扶貧模式逐步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開展貧困戶學習意向調查。對有意愿學習食用菌、葡萄、蓮藕、苗木花卉、豬牛羊禽等種養技術的貧困戶,重點進行分類分項培訓,并建立“專家和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幫扶,定期回訪,解決貧困戶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結合鄉村優勢培育特色產業。結合鄉村優勢,依托區域內豐富資源,長垣縣積極培育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等特色產業,提升鄉村造血能力,讓廣大貧困戶得到切實的實惠,快速走上脫貧致富之路。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園,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
農業產業扶貧成效
培育特色產業扶貧情況。長垣縣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實施受控式高效循環水集裝箱養殖項目,覆蓋了建檔立卡貧困戶612戶。實施優質強筋小麥高產高效項目,種植面積達20.95萬畝,全部實行免費統一供種,統一防治,覆蓋貧困村14個,貧困戶565戶。依托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修通修好覆蓋農村、立足農業、服務農民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建成的480個益農社,覆蓋了80%的行政村。
種養技術培訓扶貧情況。為加強農業科技扶貧,弄清貧困戶關于種養技術方面的需求,長垣縣對所有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進行了學習意向調查。依托百名科技人員包百村和基層農技推廣項目,選聘省級農業專家1名、縣級農業技術人員90名組建成專家團隊,負責匯編資料、技術培訓和指導,并與有意向學習種養技術的貧困戶組建“專家—貧困戶”結對幫扶。
農業產業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筑牢產業扶貧項目基礎。目前,一些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過分依賴政府資助。必須積極引導企業、合作社等帶動貧困戶乃至鄉村經濟發展,強化農民自主發展意識,增強自主發展動力和能力,由政府輸血式扶貧向鄉村自我造血式轉變,把產業扶貧項目的基礎夯實筑牢。
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農戶經營理念和商品意識薄弱,銷售農產品過分依賴于小商販收購。必須增強農戶經營理念和商品意識,引導他們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打破盲目種養的窘境。進一步促進農村經紀人的發展,通過農村經紀人將公司與農戶利益緊密聯系,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增強科學種養意識。貧困戶甚至大多農戶思想固化,科技文化素質較低,缺乏對科學種植養殖重要性的認識。必須通過廣泛宣傳,引導他們認識到科學種養的重要性。開展農技科技培訓和入戶指導,提高其科學種養技術水平與能力,使他們真正掌握一技之長,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農村人居化境較差,基本公共服務還不完善。應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功能,實現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宜居美麗鄉村。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鄉村發展滯后,大多是因為特色產業較少,經濟發展受阻。應進一步探索農業產業扶貧模式,幫助貧困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盡可能發揮農業生態、休閑、文化等多種功能,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穩步推進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田園綜合體、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建設,振興鄉村經濟。
(作者單位:長垣縣農林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