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


摘? ? 要:鳳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之一,是融合了雞、鷹、鶴、蛇、魚、天鵝、孔雀、鴛鴦等動物特征的虛構神物。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鳳的特征都在不斷地演化。鳳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具有了“和”與“美”兩大象征意義。與龍文化相比,鳳文化目前傳承與發展得較弱,一方面需要鼓勵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到鳳文化的研究、保護、傳承、創新中來;另一方面要大力開展舞鳳活動,從而繼承和發揚好中華鳳文化。
關鍵詞:圖騰;鳳文化;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9)06-0125-04
龍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華文明的象征。[1]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辦發〔2017〕5號),就實施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作了明確的規定。[2]中華龍文化通過長期的發展,呈現出較高的舞臺表演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產生了豐富的舞龍文化,促使舞龍運動蓬勃發展,且達到了較高的競技水平。大批學者研究舞龍運動,又進一步推動了龍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反觀如今鮮有人關注的鳳文化以及舞鳳活動,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龍鳳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亟待改善。在文化自信正被大力倡導的當下,加強中華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1? ? 圖騰的起源
“圖騰”一詞是北美阿爾貢金人的奧季布瓦部族方言“Totem”的音譯。Totem是指一個氏族的標志或圖徽。圖騰崇拜指某一氏族對與該氏族起源有關的自然物的崇拜,以及由此派生的儀禮、禁忌、制度和習俗,等等[3]。正如費累茲說“圖騰是初民所迷信崇拜的一類物體,他們相信和這種物體中的各個分子之間有一種密切并且完全是特殊的關系。”在原始母系社會,先民無法解釋大自然中存在的一切現象,對于生存的環境懷有一定的恐懼,從而對大自然中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一些動物、植物等物體加以膜拜,于是就逐漸產生了圖騰崇拜現象。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崇拜的圖騰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居住在山林地帶的先民,多以虎、熊、石、竹為圖騰;生活在河流、沼澤、湖泊地區的先民,則多以鳥、蛇、豬為圖騰。隨著圖騰崇拜的產生,先民的宗教、迷信意識也接踵而來,因為圖騰崇拜相當豐富,先民就聯想萬物之中必有神靈主宰,于是把人、神聯系在一起,把崇拜的物象作為神靈來敬奉,契刻物象[4],從此產生了圖騰文化。
2? ? 鳳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2.1? 鳥圖騰的崇拜
1973年,考古工作隊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木構房屋、石器、骨骼及稻谷等。經認定,其年代大約與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相當,由此來看吳越先民已過上農耕定居的生活。再從出土的雙鳥朝陽象牙雕、鳥形象牙圓雕、雙頭鳥形骨匕和透雕鳳形玉佩等遺物分析,此時吳越先民已把鳥作為自己的圖騰,發展也較為成熟,并向圖騰文化發展。
吳越先民把鳥作為圖騰,與生存的地區、環境密不可分。他們長期生活在長江中、下游流域,雨量充足,河流、湖泊密布,禽獸鳥類眾多。在如今的浙江金華地區還流傳著古老的神話傳說:河姆渡先民有一次捕到麻雀,放在火上烤熟充饑,吃到了麻雀腹中被烤熟的稻谷,其味道香醇可口,因此先民就認為麻雀能吃的食物,人類也一定能吃。于是就跟隨麻雀去采集稻谷,而且發現稻谷掉在地上還能生根發芽,長出一串串豐碩的稻穗。從此,人們就開始推廣稻谷種植,稻米也就成了先民的主食。先民認為稻谷(盜谷)是麻雀從神秘的地方偷盜來的,于是就把麻雀作為神靈來敬奉。據說,在新中國成立前浙江農村還有農歷2月19日祭鳥的習俗和儀式,把鳥作為自己崇拜的圖騰。
2.2? 鳳圖騰的融合與形成過程
從近幾十年出土的歷史文化遺物遺跡來看,我國鳳文化起源于七千多年以前,是古代不同部落及氏族先民所崇拜圖騰的聯系與融合,是現實生活中多種動物以及自然天象融合而成的神物,是對雞、鷹、鶴、孔雀、天鵝、鴛鴦、蛇、魚等動物崇拜的升華。(見表1)
2.3? 鳳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中華鳳圖騰在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融合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及審美,演變成今天富有寓意、內涵豐富、外觀靈異、色彩鮮艷的鳳凰形象。(見表2)
3? ? 鳳文化的現狀及發展建議
3.1? 鳳文化的現狀
當代,鳳凰作為神物崇拜呈現出弱化的趨勢,而作為吉祥物的鳳凰卻呈現強化的趨勢。人們將美麗、神秘的鳳凰作為一種吉祥符號來看待[6]144,寄托生活吉祥幸福、社會和諧祥瑞的寓意,出現了比較多的鳳凰與龍、牡丹、龜、麒麟等結合在一起的吉祥圖案。變形鳳紋是在繼承、吸收傳統鳳紋基礎上的大膽創新。鳳紋發展至今,一方面已同標志設計融為一體,另一方面更體現為一種民族認同,是中華兒女的一種精神寄托[7]。
鳳凰是“和”的產物,也是“和”的象征。鳳凰文化的精髓是“和美”,“和美”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5]290。首先,鳳凰是“合”起來的神物,“合”則是“和”的基礎,鳳凰不但“合”了包括雞、鷹、鶴等眾多鳥禽,還“合”了蛇、魚等水中游、陸上行的動物,以及麒麟等人們創造出來的神物。其次,鳳凰有陰(雌、女)陽(雄、男)和諧之意,也有鳳龍相配、陰陽交合的文化思想,正所謂“陰陽和而萬物得”。再次,鳳凰文化也體現了人類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諧愿景。此外,鳳凰還是美的融合、美的體現、美的反映、美的化身。從發生學的角度看,鳳凰的演化過程就是美的因素被發現、被采納、被綜合、被升華的過程,也就是人們通常講的審美的過程[5]287。
目前,舞鳳運動主要活躍在廣東、湖南、江浙等地,用于表達人們喜慶的心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鳳的大小、形態、結構各不相同,具有非常明顯的地方特點,表演形式也僅局限于本區域。為了更好地推動舞鳳運動,弘揚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需要對鳳的規格、形態等進行統一。在相同的基礎上進行比較交流,有利于促進民間舞鳳運動和競技舞鳳運動的共同發展[8]35。在大力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更應重視鳳文化的建設,將鳳文化精髓融到中華民族寬厚、仁慈、祥和、安寧、幸福的精神之中。
3.2? 鳳文化發展的建議
中華龍鳳文化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龍鳳文化是兩翼,但就社會影響力來說龍超過鳳。原因在于,在龍鳳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帝王為了顯示君臨天下的威嚴而以龍自居,存在重龍輕鳳的現象。目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促進鳳文化的發展:第一,推動民間舞鳳運動的開展和普及,大力發展舞鳳運動的表演性、藝術性、觀賞性;第二,重視民間藝人對鳳文化的研究、保護和推廣,挖掘和開發具有時代特征的舞鳳器材設備;第三,高校應該擔負起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鼓勵更多的學者、專家圍繞鳳文化進行研究,為舞鳳運動提供理論、規則、裁判法等依據;第四,定期舉辦正規的舞鳳賽事,推動舞鳳運動廣泛開展。為此,國家和地方文化、教育、體育等主管部門需要在政策、財政、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和保障。
參考文獻:
[1] 閆德亮.神話與龍鳳及其民族精神[J].貴州社會科學,2008(10):63.
[2] 李資源.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38(2):58.
[3] 余心言.中華龍鳳文化:鳳[M].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
[4] 李含生,李春玲.中國龍鳳文化比較研究[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2003,20(1):64.
[5] 龐進.中國鳳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6] 龐進.鳳圖騰[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6.
[7] 王冕.試論鳳紋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應用[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3:34-35.
[8] 董新軍.對民族傳統舞鳳運動的挖掘與創新[J].成人體育教育學刊,2011,27(4):34-35.
責任編輯? ? 王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