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煜倩 吳威 吳青穎


摘? ?要:在變電站電氣設備安裝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槽鋼。到貨槽鋼需校調處理,槽鋼現場校調耗時長,不僅影響了施工質量,同時也增加了施工成本。針對槽鋼校調耗時長、影響施工質量等問題,小組成員深入開展現狀調查,并根據調查情況設定目標,進行原因分析并確定要因,再制定對策措施并逐一進行實施,經試驗效果檢查及制定鞏固措施,活動目標均得到實現。
關鍵詞:槽鋼? 校調? 變電站
中圖分類號:TG3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11(a)-0032-02
1? 課題選擇
在變電站電氣設備安裝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槽鋼。常用槽鋼型號有:12#、14#兩種型號,現場到貨槽鋼尺寸:6m/根。槽鋼運抵施工現場后,需要校核槽鋼規格尺寸及彎曲等形變量是否符合規范要求。在校核過程中,發現部分槽鋼彎曲量超過使用規范要求,需要對槽鋼的彎曲變形進行校調。
針對槽鋼形變量超標的問題,開展了相關調查。經調查發現現場到貨槽鋼需校調處理平均比率高達63%;且單根槽鋼校調處理平均耗時10.08min。槽鋼校調耗時長,不僅影響施工工期,也增加了工程建設成本。因此,有必要解槽鋼校調耗時長的問題,確定了本次課題為“縮短槽鋼校調時間”。
2? 現狀調查
調查一:槽鋼現場到貨質量情況。經調查發現:槽鋼現場校調處理率達61.59%,現場校調率高具有普遍性。槽鋼需要現場校調,主要是由于槽鋼彎曲變形量超過標準規范要求。經過對宜昌地區幾個主要材料供應商的調查,發現長條形槽鋼變形超標主要是由于運輸過程中受壓變形,此問題在運輸過程中暫無有效解決辦法。
調查二:槽鋼現場校調耗時情況。經過對現場槽鋼校調過程的觀察分析,發現:校調耗時長的主要原因是槽鋼校直需多次進行,而現場校直的測量誤差大。而導致現場測量誤差大的主要原因是:采用槽鋼兩端拉線再用鋼尺測量的方式,當長度較大時拉線弧度對測量結果有較大影響。
調查結論:導致槽鋼現場校調耗時長的癥結是槽鋼直線度測量誤差大。
3? 設定目標
課題目標:將槽鋼校調耗時由10min/根縮短至5min/根。
4? 原因分析
通過對導致槽鋼現場校調直線度測量誤差大的問題的層層剝離和剖析,得出五個末端因素:針對性技術培訓不夠;纖維拉線有彈性;拉線剛度不夠;拉線兩端固定不牢;場地不平整。
5? 確定主要原因
確認一:針對性技術培訓不夠。對班組執行情況進行現場查看和確認,查看班組培訓學習臺賬、技術交底資料及應知應會等內容;相關培訓達標;技術人員的培訓合格,技術交底符合要求。確認結論:非要因。確認二:纖維拉線有彈性。通過對纖維拉線的彈性現場檢查、彈性影響對比試驗,發現拉線在兩端固定牢固情況下,對測量精度影響較小。確認結論:非要因。確認三:拉線剛度不夠。通過檢查拉線剛度對測量精度的影響,發現纖維拉線剛度低,對測量精度影響較大。確認結論:要因。確認四:拉線兩端固定不牢。通過現場試驗發現拉線兩端固定不可靠,導致測量誤差較大,對測量精度有較大影響。確認結論:要因。確認五:場地不平整。通過現場檢查及對比試驗,發現該因素有影響但易克服。確認結論:非要因。
6? 制定對策
如表2所示。
7? 對策實施
根據制定的對策措施表實施,設計了一種新型槽鋼測量校調工具。測量工具原理如下:(1)在不銹鋼方鋼上等距安裝可調節高度螺桿,使用前將各螺桿調節至相同高度;(2)將測量工具平行靠近待測槽鋼面;(3)檢查測量工具上各點螺栓與槽鋼面間隙,將間隙較大出用記號筆標記;(4)用錘打擊標記處,一輪打擊完后,再用測量工具測量槽鋼平整度,重復以上工序,至工具上各點螺栓與槽鋼檢測面均無間隙為止。
測量工具特點:(1)采用不銹鋼材質,強度高、沒有形變;(2)不需兩端固定,受人為影響因素小;(3)具有高度可調節性,可使用不同截面材料對接測量使用。
8? 效果檢查
2018年7月12日,在施工現場進行了現場試驗,并統計了相關數據。結論:平均單根槽鋼耗時約3.3min,達到目標值,活動目標實現。
9? 鞏固措施
為了鞏固成果,將《槽鋼校調測量工具使用說明》等納入到班組質量管理及工器具管理中。同時,組織針對技術人員開展培訓,提高操作水平。經過鞏固期后,槽鋼校調耗時由3.3min/根降至2.83min/根,鞏固期取得較好效果。
10? 結語
此次QC活動的開展,小組成員的質量意識、創新能力、協作意識、專業知識等也都得到了提高,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得到了增強。下一步,將繼續改進槽鋼校調測量工具。
參考文獻
[1] 王胤升.變電站電氣一次設備安裝及質量控制探討[J].中國設備工程,2018(4):105-106.
[2] 李偉.變電站電氣一次設備安裝施工安全與質量控制[J].黑龍江科學,2017(20):87.
[3] 陳健敏,曾偉峰.變電站建設現場施工過程控制及工程管理的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