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金家
無論是天然纖維還是化學纖維,經過紡織加工后都會含有非纖維物質(包括加工過程中附加的染料、助劑及天然纖維生長過程中產生的非纖維物質),只是不同種類的紡織品所含的非纖維物質比例不同。如果在定量化學分析之前不進行預處理,這些非纖維物質就會作為被溶解纖維或殘留纖維計算在內,影響測試結果。
GB/T 2910.1—2009《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 第1部分:試驗通則》[1]將預處理作為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的測試程序,但有些實驗室雖然知道預處理的重要性,卻因為測試用時較長、客戶委托對時間要求緊急等情況而省略了樣品的預處理,或對樣品信息掌握不全面使用了不當的預處理方法,從而產生試驗誤差。
本文以滌與棉混紡本色紗、滌與棉混紡本色布、滌與棉混紡印染布為例,通過對樣品預處理前后的測試結果對比,論證預處理對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選取滌棉混紡本色紗:T50/C50 19.4texT;兩種滌棉混紡本色布:T65/C35 (24.5tex×T65/C35×24.5tex、393.5/10cm×185.0/10cm、171.5cm)和T65/C35(28.0tex×T65/C35×36.7tex、409.0/10cm×220.0/10cm、180.5cm);兩種滌混紡棉印染布(品種參數同滌棉混紡本色布)。
GB/T 2910.1—2009《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 第1部分:試驗通則》、GB/T 2910.11—2009《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 第11部分:纖維素纖維與聚酯纖維的混合物(硫酸法)》[2]。
天津市泰斯萬特儀器有限公司的DK-98-11A電熱恒溫水浴鍋(2.2kW);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的SHB-Ⅲ循環式多用真空泵;上海智誠分析儀器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ZRD-A5110A自動恒溫烘箱;玻璃砂芯坩堝編號為國際標準P160(G0);索氏萃取器。
(1)滌棉混紡本色紗,因無漿料、染料、助劑等非纖維物質,采用一般預處理程序:
(2)滌棉混紡紗:將紗線放入索氏萃取器內,用石油醚萃取1小時,每小時循環6次,等待樣品中的石油醚揮發后,把樣品浸入冷水中浸泡1小時,再在(65±5)℃的水中浸泡1小時。以上兩種情況下浴比均為1:100,不時地攪拌溶液,擠干,抽濾,除去樣品中的多余水分,然后自然干燥樣品。
(3)滌棉混紡本色布,漿料是最大的非纖維物質,因滌與棉混紡本色布中滌含量高,采用堿退漿方式:將樣品放入1000mL水中,然后放入燒堿(NaOH)8g、雙氧水(H2O2)3g 、滲透劑2g、精練劑3g。在煮沸堿液放入已稱重的試樣,將試樣在堿液中煮沸30分鐘。取出試樣用自來水洗滌2次,每次1分鐘。將沖洗完的試樣在不高于60℃(105±3℃)的烘箱中平鋪烘干。
(4)滌棉混紡印染布,染料、助劑及殘留漿料等是主要的非纖維物質,將樣品放入索氏萃取器內,用石油醚萃取1小時,每小時循環6次,等待樣品中的石油醚揮發后,把樣品浸入冷水中浸泡1小時,以上浴比均為1:100;然后再加褪色程序:使用試樣與保險粉比1:4,(褪色工藝保險粉30 g/L ~40g/L,NaOH 30 g/L~40g/L)在70℃的水浴中振蕩30min,不時地攪拌溶液,抽濾后自然干燥樣品。
將試樣按照標準進行定量化學分析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樣品信息和纖維定量化學分析測試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無論是滌棉混紡本色紗,還是滌棉混紡本色布滌與棉混紡印染布,預處理前與預處理后纖維含量均有明顯差異:預處理后殘留纖維的含量均大于預處理前殘留纖維的含量,證明經過預處理去除了非纖維物質。不同樣品預處理前后差異不同,差異最大的是滌棉混紡本色布,最大差異達到4.2%,大于本色紗印染布的0.5%~1.2%。這是因為機織本色布的經紗為減少毛羽,提高紗線強力,因不同纖維選用不同的漿料需要漿紗。不同的本色布品種上漿率不同,一般上漿率為15%左右,滌棉混紡本色布預處理前與預處理后的殘留纖維差異達4.2%,造成這種差異的大部分緣于經紗中的漿料,本試驗中即為淀粉與聚乙烯醇。
為比較不同退漿方式對測試結果的影響,選取1.1中兩本色布樣品采用酶退漿方式進行試驗。將樣品放入1000mL水中,浴比1:50,加退漿酶6g、精練酶3g 、滲透劑2g,在預熱到85℃(85℃~90℃)時,將試樣在酶液中浸泡30分鐘;取出試樣在煮沸的水中沸煮20分鐘,用自來水洗滌2次每次1分鐘,再在自來水中沖洗2分鐘;將沖洗完的試樣在不高于60℃(105±3℃)的烘箱中平鋪烘干。分別用標準方法測試樣品的成分含量,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預處理方式適用的產品及對測試結果的影響也不相同。酶退漿是由動植物或微生物(細菌、霉菌)所分泌的一種蛋白質,對某些物質的分解有特定的催化作用,凡織物上漿料以淀粉占多數者就可使用。酶退漿程序一般適用于不耐堿型纖維織物(蛋白質纖維等)。堿退漿程序適用于棉織物、滌棉混紡織物及其他耐堿纖維型織物。
雖然滌棉混紡本色布都經過預處理程序,但因預處理程序、預處理原理不同,導致測試結果并不相同。因委托檢驗的有些客戶不能提供所用漿料及混有漿料比例,所以不同的實驗室可能采用不同的預處理方式,由此造成同一樣品測試結果的離散性。這需要根據織物所用纖維成分、所用漿料的成分及混用漿料的比例等因素科學選擇,以使預處理取得滿意的測試結果,從而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

表2 酶退漿樣品與堿退漿樣品纖維定量分析測試結果
4.1 因紡織品本身或多或少地含有非纖維物質,無論是天然纖維,還是合成纖維;生產加工過程中需要漿紗、染色、后整理等過程中都存在非纖維物質。非纖維物質不是各種纖維的一部分,為準確可靠地進行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在進行化學定量分析前應做好樣品的預處理工作。
4.2 去除非纖維物質有很多種預處理方法,不同的預處理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漿料、染料、助劑及生產工藝的新發展及多樣性,有些非纖維物質尚無準確可靠的去除非纖維物質方法。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中的預處理既要將各種非纖維物質去除干凈,又不能損傷其他纖維,達到預處理效果的準確可靠,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