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農墾水肥一體化建設——大型自動化噴灌設備
1953年,肩負著恢復和發展生產、安置轉業官兵、鞏固國防等重要使命的甘肅農墾在千里河西走廊創建,它的定位是全國現代農業建設示范引領者,農業戰線上的“國家隊”、“排頭兵”和“正規軍”,代表了中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在這場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中,農墾人發揚“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不懈努力奮斗,一手抓創業與發展,一手抓調整與改革,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完成了農墾、軍墾、省農墾局、省農墾總公司,以及集團企業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為開發甘肅、建設甘肅貢獻了重要力量。現已發展成為甘肅省最大的農業企業集團,譜寫了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甘肅農墾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主要完成了四大改革任務:1983年完成甘肅省農墾局向甘肅省農墾總公司的改革,在經營管理上打破了“大鍋飯”,大力興辦家庭農場,建立大農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雙層管理體制,在當時的情況下,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2004年完成省農墾總公司向省農墾集團公司的改革,使農墾發展定位更加清晰,農墾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企業化發展的新階段。2008年完成農場整體公司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2010年深化農墾管理體制改革,農墾集團納入省政府國資委監管,標志著甘肅農墾管理體制完成政企、事企分離,總體實現企業化轉型。
雖然一系列的改革讓甘肅農墾日臻完善,但是,長期企事業單位共存的特殊經濟社會組織以及所屬農牧場相對封閉運行的環境,讓甘肅農墾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改革欠賬。一段時期外界對農墾的評價是“四不像”:政府不像政府、農村不像農村、軍隊不像軍隊、企業不像企業,雖然于2010年前完成了集團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之“形”,但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發展方式,沒有完全形成現代企業制度之“實”,行政色彩濃厚,集團管控能力不強,對全省經濟發展貢獻不足。

甘肅農墾大條田建設——食葵基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甘肅農墾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國企改革意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農墾改革的要求,牢牢把握“兩個一以貫之”,確定了本輪改革主攻方向:一是以去行政化、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深化集團化企業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二是以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為目標,整合資源資產,優化產業升級,加快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建設;三是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轉變觀念作風為保障,打造過硬干部隊伍,形成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積極向上、富有活力的經營管理團隊。
按照確定的改革方向和重點,甘肅農墾扎實推進“2+N”(國企改革和農墾改革)改革體系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構建了農場農業現代化、企業組織集團化、國有資產資本化的新發展格局。
——實施總部機構改革,提升集團管控能力。在顛覆式轉變觀念、統一思想的前提下,出臺集團公司《總部機構及職能調整設置方案》,將存在數十年、帶行政色彩的“處”改為體現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部”,重新界定了集團總部和直屬企業的職能定位,通過創新績效考核方式推動集團總部與所屬企業打造命運共同體,機關部門由原來的17個精簡為13個,人員減少12%。
——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建設。修訂完善了集團總部人員薪酬改革和考核管理辦法,落實“三能”機制。制訂所屬企業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和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辦法等制度,規范企業內部分配行為,集團總部人員40%以上的工資與工作績效和企業效益掛鉤,所屬企業領導人員年薪限額提高50%,允許農墾所屬企業班子經理層人員年薪高于班子正職,極大地激發了企業內生動力和活力。
——規范董事會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修訂完善集團公司及所屬41戶企業章程和黨委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議事規則,制定修訂兩個層面規范董事會建設方面的制度23項。使企業治理各職能機構和人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規矩意識不斷增強,企業管理快速步入正常軌道。
——建章立制,補齊制度建設短板。對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深化國企和農墾改革的系列文件精神,制定修訂了110項管理制度和方案,形成了農墾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通過全面推動落實,使各方面管理有了明顯改善,以制度管人管事的氛圍正在形成。
——明晰產權關系,理順管理體制。按照公司法等相關規定,理順了集團公司與上市公司及直屬企業之間的產權關系、管理關系、黨組織關系,建立了以管資本為主,運轉協調的管理運營機制,解決了多年存在的農墾集團與上司公司的發展定位不清等問題。
——強化風險管控,嚴肅考核問責。針對重點領域、重要環節、關鍵崗位建章立制,制定《財務總監管理辦法》《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辦法》《進一步加強資金管理防范財務風險實施辦法》《防災減災應急管理辦法》等制度,提升各種風險防控能力。
十八大以來,甘肅農墾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按照企業化經營、產業化發展、集團化運作的思路,制定了《甘肅農墾整合重組打造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實施方案》并推進實施。
——整合產業資源,做強龍頭企業。相繼培育了亞盛集團、莫高股份兩家上市公司;打造了黃羊河集團、條山集團等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組建了田園牧歌草業集團、綠鑫啤酒原料集團、亞盛薯業集團、好食邦集團、普安股份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化專業公司,推動墾區集團化邁向更高層次。
——整合銷售資源,加快營銷體系建設。在集團總部成立市場營銷部,強化全集團營銷資源整合和農墾企業市場營銷工作的指導。創新營銷模式,改革營銷政策,亞盛“好食邦”、大宗農產品購銷公司、大宗農資購銷公司、農牧投公司主動出擊找市場,收到了良好效果。加大品牌建設力度,以“甘肅農墾”為主品牌,統一農墾企業產品品牌,形成“好食邦”、“黃羊河”、“條山”數個核心商標,增強了農墾企業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推進土地資源資本化,創新土地經營模式,積極探索國有土地資源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的發展路子,先后將所屬14家農牧場的443萬畝土地及農業類資產,通過定向增發、資產置換等方式重組到亞盛股份公司,使墾區一半以上的國有土地資產實現了證券化;亞盛和莫高兩個上市公司先后8次從資本市場累計融資50億元,有力推動了墾區經濟發展。落實土地確權任務,強化土地管理,將力爭于2018年全部完成發證任務,為實現農墾國有土地整體證券化奠定堅實基礎。

甘肅農墾萬畝林果基地
甘肅農墾從組建之日起,就在農業發展上始終立于時代前列,代表著農業先進生產力和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農墾有效發揮農墾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優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大條田、大基地、大產業和水肥一體化“三大一化”為抓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加快產業基地建設,年播種面積達110萬畝;建成百畝以上大條田面積40萬畝,高效節水面積60萬畝,建成飼草、玉米、食葵、蔬菜、特藥、果品等6個接近或已達10萬畝以上的大基地。
——加大農業科技推廣,推進綠色農業發展,積極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建成農業科技示范田60萬畝,優良品種覆蓋率達100%,創建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6個,取得綠色食品認證近100個,產品產地監測面積達20萬畝,可追溯農產品生產基地10萬畝以上。
——加快發展新業態,積極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農產品冷鏈儲存能力達16萬噸;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加大電商營銷力度,部分企業電商銷售額占總銷售收入的20%以上;積極創建田園綜合體建設,觀光農業呈現較好發展態勢;組建農機合作社等組織,推進農業服務業發展。
——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帶動作用。建成了2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個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和20多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向社會提供近100萬噸優質安全農產品,示范帶動周邊農村200萬畝基地種植經營。
近年來,甘肅農墾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積極融入全省脫貧攻堅行動,自覺履行國企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依托食品加工、生物醫藥、草食畜牧、釀酒葡萄、現代制種、農業服務、旅游觀光、工程房產八個主導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行動。通過租賃、帶動和勞務收入等形式,年總計帶動農民種植經營土地80多萬畝,促農增收30億元以上。其中:帶動周邊農民種植各類作物15.5萬畝,實現產值5.8億元;引進農民承包經營農場土地16.7萬畝,實現產值3.8億元;流轉直接經營農村土地25萬畝,實現產值6.3億元;吸引貧困縣農民季節性用工支出勞務費5.5億元。
——自覺履行國企政治和社會責任,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甘肅省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意見》和《甘肅省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劃》工作部署,篩選出了農副產品購銷、生豬養殖、奶牛肉牛養殖、種植示范基地、冷鏈物流、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6個助力脫貧攻堅產業項目,計劃承接特色產業發展工程貸款和部分到戶產業扶持資金20億元以上。主動與秦安、宕昌、古浪等深度貧困縣對接,制定了實施方案,切實加大農副產品購銷力度,所屬的條山農場和農墾藥材公司分別收購加工宕昌縣土蜂蜜46噸,中藥材126噸,農牧投公司完成了深度貧困縣特色農產品信息征集工作,產銷對接項目總金額10億元以上,計劃簽訂銷售協議總金額6.2億元,已經簽訂購銷合同2.6億元。實現助力脫貧攻堅和提升自身經濟實力雙贏的目標。
農墾自誕生之日起,就傳承著紅色文化基因。黨的十八大以來,墾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國企黨建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省政府國資委黨委印發的《關于省屬國有企業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指導性文件確定的黨建工作改革任務,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統一,著力解決企業黨的建設虛化、弱化、邊緣化問題,制度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強化“兩個責任”落實等制度30多項。
把黨建工作內容納入企業章程,明確黨組織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和在企業決策、執行、監督等環節的權責、工作方式,有效保障了農墾企業黨組織在承擔好、落實好從嚴管黨治黨方面責任的落實。
回顧總結甘肅農墾發展改革的歷程,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
一是堅守“一條主線”是把握改革正確方向的關鍵。以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為主線,既是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具體體現,也是被實踐證明正確的道路。新時期甘肅農墾改革應堅持這條主線不動搖,只有堅持不懈沿著“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這條道路走下去,才能快速做大做強,不斷提高企業綜合實力、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才能在發展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二是處理好“三個關系”是推進集團化改革的基本遵循。處理好戰略定位與改革發展目標的關系,處理好改革推進的力度與職工、社會保障體系等承受能力的關系,處理好做大做強與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關系。只有堅持市場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處理好這“三個關系”才能使改革穩步推進。
三是大力推進“三大”建設是集團化改革的重點目標。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發揮好農墾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骨干引領作用是農墾企業的責任和使命,如何把農墾豐富的土地資源等比較優勢發揮好,是甘肅農墾不斷探索的主題。實踐證明,集約化、組織化程度越高,效率就越高、產出就越高、效益就越大。必須堅定不移推進“三大”建設,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

甘肅農墾小城鎮建設
四是能否增強“三力”是檢驗集團化改革成效的標準。改革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集團管控能力、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建設、加快辦社會職能改革、創新農業經營管理體制等一系列改革都是增強自身的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和整體實力的重要舉措,必須堅定不移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打造農業領域航母的戰略目標才能實現。
奮進新時代,揚帆再出發。下一步,甘肅農墾將以強烈地使命感和高度地政治責任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歷史機遇,順勢而為、擔當進取,實施“三步走”戰略,實現三個階段的奮斗目標:一是從2018年到2020年,通過兩年的努力,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決勝全面小康墾區。二是從2018年到2023年,通過五年的奮斗,即到甘肅農墾創建70周年,實現經濟總量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以上。打造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產業體系進一步優化,主導產業進一步突出,職工收入同步增長,農墾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三是在2023年基礎上,再經過五到十年的奮斗,實現經濟總量在百億集團基礎上再“翻一番”,將甘肅農墾打造成具有較強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農業領域的航母。
按照“三步走”戰略確定的奮斗目標,甘肅農墾將進一步明確戰略定位,緊緊扭住打造百億集團、建設新農墾、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三大任務,著力深化企業改革,加快經濟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戰略重組,重點發展亞盛集團現代農業、莫高股份葡萄酒及生物降解新材料、醫藥集團生物醫藥及食品保健、畜牧養殖及飼草、工商業及房地產五大經濟板塊,做強做大食品加工、生物醫藥、草食畜牧、釀酒葡萄、現代制種、農業服務、旅游觀光、工程房產八大特色主導產業,培育20家規模以上的“千萬元”利潤企業集群,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把甘肅農墾建成甘肅省新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大型優質食品生產供應基地和農業向西開放的主要基地。
(本文圖片和資料由甘肅農墾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