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霞,李玲玲,毛正云
1.甘肅農業大學 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定西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甘肅 定西 743000;3.隴西縣中醫藥研究院,甘肅 隴西 748100;
隴西黃芪(Radix Astragali)為蒙古黃芪及膜莢黃芪的干燥根[1],屬于豆科(Legumanosue)多年生草本植物[2],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3]。黃芪以根入藥,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抗菌等功效,是用途較為廣泛的中藥材之一[4]。隴西縣是黃芪本草考證清代以后道地產區[5],2001年被中國農學會命名為“中國黃芪之鄉”。黃芪為隴西縣道地中藥材之一,經過60多年的發展,種植面積達0.6萬hm2左右,年產量3萬t左右,占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黃芪藥源基地。本文介紹“隴西黃芪”地理標志農產品,旨在提高其在全國乃至國際市場上的品牌知名度。
“隴西黃芪”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范圍為東經104°43′~104°71′、北緯34°96′~35°17′,海拔1 612m~2 500m,生產區域包括隴西縣的鞏昌鎮、文峰鎮、首陽鎮、云田鎮等17個鄉鎮215個行政村,總面積2 408km2。
1.土壤地貌。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包括二陰區、渭河水川區、干旱區等多種小區環境,屬于典型的黃土梁峁與河谷地形。土壤為典型的黃綿土,土質疏松,土層深厚。
2.水文情況。隴西縣地表水、入境水9 750萬m3,自產水8 012萬m3。水資源總量1.78億m3,年總開采量可達3 300萬m3,渭河流經縣內46.1km,南北有7條可灌溉支流。
3.氣候情況。隴西縣的氣候類型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海拔1 612~2 778m,年均氣溫7.7℃,年平均降水量445.8mm,平均日照時數2 292h,無霜期146d。為農牧氣候過渡地帶,宜農宜牧,以農業為主,適宜種植多種中藥材。

隴西黃芪生產范圍示意圖
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黃芪第一出隴西,色黃白、味甜美,今亦難得”的記載(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注》)。隴西縣已被確認為我國黃芪的道地產區,且被中國農學會命名為“中國黃芪之鄉”。隴西黃芪作為新增藥食同源藥材品種,是行銷國內外市場的大宗地產藥材,是隴西縣中藥材產業中的“拳頭”產品。隴西黃芪質量名列前茅,比國家藥典規定的藥效成分高出4~8倍。
“隴西黃芪”屬豆科植物,系蒙古黃芪。鮮品表面光滑,無毛須;干品主根粗大,呈圓柱形,尾細少有分支,一般長40cm~80cm,蘆頭下1cm處直徑1cm~3cm。表面多呈淡黃色,有較明顯的縱皺紋及橫長皮孔;質硬而韌,折斷面纖維狀,不易折斷,帶粉性。橫切面皮部乳白色,木部淡黃色。氣清香,味甜美,嚼之有豆腥味。
“隴西黃芪”味甘,性微溫,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可煲湯、泡茶,具有益氣補血之功效。
所產隴西黃芪產品質量必須符合《中國藥典》和《甘肅省定西市藥材地方標準》要求。含量按干燥品計算,含黃芪甲苷(C41H68014)≥0.04%。
黃芪喜涼爽氣候,有較強的耐寒性。產地環境條件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 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NY/T 5010-2016)要求;環境空氣質量符合《國家大氣環境質量》GB3095-1996二級以上要求;灌溉水質量符合《國家農田灌溉水標準》GB5084-1992二級以上要求;土壤質量符合《國家土壤質量》GB5618-1995二級以上要求。
1.育苗。選擇地勢較高的中、堿性沙壤土或綿沙土[6],忌連作及與豆科作物輪作。播前翻耕整地,將土壤耙細整平,多雨易澇區可做高畦。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腐熟的圈肥5 000kg/667m2。播種時,首先應選擇優良的種子(比如“隴芪一號”),將種子進行破皮處理后,按播種量112.5~150kg/hm撒播在土壤表層,耙耱鎮壓使種子入土深1~2cm,最后覆蓋細砂或麥草(厚約1cm)。來年春季土壤解凍后,移栽前起苗,將苗分級扎成10cm的帶土小把,運往異地移栽。
2.選茬整地。黃芪最佳前茬為小麥,忌連作。土壤pH7.5~8.2,川水地、旱臺地、坡旱地等均可種植,要求土層深厚,透水、透氣性良好(如黃綿土、黑壚土、黑麻壚土等)。前茬作物收獲后第一次翻耕土壤(深耕約30cm),秋季再翻耕第二次后耙細整平。
3.配方施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施基肥,適施追肥,增施有機肥。結合秋季翻地施農家肥5 000kg/667m2、磷酸二銨50kg/667m2、硫酸鉀4~6kg/667m2和辛硫磷毒砂土100kg/667m2。
4.移栽。3月中旬~4月中旬,在適宜栽植期內應適當早栽。黃芪大田栽植一般需中等幼苗,播量700kg/hm2、保苗數17萬株/hm2。在移栽時,開深為10cm左右的溝(傾斜度為45°),沿溝坡將黃芪苗斜放于溝一側(株距20cm),再用開下一個溝的土進行覆蓋(保持行距30cm),并用后排開溝土壤覆蓋前排芪苗,苗頭覆土厚度2~3cm。
5.田間管理。苗出齊后即可除草松土,6~8月可結合灌溉或降雨追施兩次尿素,每次用量75kg/hm2。在開花期噴灑乙烯利,收獲前30d內不得追施無機肥。為防止地上部分徒長,節約營養以促進根系的生長發育,可在黃芪現蕾初期將花蕾摘除。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滴灌或噴灌,保持墑情。
6.病蟲害防治。黃芪的常見的病蟲害有根腐病、白粉病、地老虎、金針蟲等。根腐病可用50%的多菌靈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灌根防治;白粉病可用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地下害蟲可用5%的辛硫磷顆粒劑3~5kg/667m2拌成毒土在定植前結合深翻土地一次性施入;地上害蟲主要采取太陽能殺蟲燈和粘蟲板進行防治。
1.生產記錄。生產基地應建立生產記錄檔案。記錄應包含播種時間、田間管理、農業投入品使用、收獲、產品流向等內容。生產記錄檔案保存期限為2年。
2.收獲。待地上部分枯萎時先將莖桿割掉,將黃芪田晾曬2~3d再采挖。
3.初加工。趁鮮切除蘆頭和側根,在晾曬的過程中進揉搓持直根條。晾曬至8成干時分級捆扎。
4.貯藏。黃芪貯存過程中要求通風良好,溫度≤25℃、相對濕度≤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