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甦 莫穆隆 鐘大明 溫靜 李嘉麗 梁柱石
乙型肝炎肝硬化為我國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隨著抗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類似物臨床應用,近10年來眾多研究顯示,有效抑制HBV復制可改善肝纖維化,延緩或阻止代償期肝硬化向失代償期的進展[1-2],但是對于抗病毒治療能否使乙型肝炎肝硬化逆轉的問題還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進一步闡明。為了觀察乙型肝炎肝硬化長期抗病毒治療后的肝病理變化效果,本研究對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經過長期服用恩替卡韋分散片(正大天晴藥業有限公司)抗病毒治療后進行了第2次肝活檢,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選擇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間在我院肝病科經肝活檢、肝功能、血清HBV DNA等檢查確診為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選用恩替卡韋分散片長期抗病毒治療的患者為觀察對象。入組標準:①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陽性,第1次肝活檢肝組織纖維化分期達到S4,但肝功能處于代償期,既往未經過抗病毒治療。②在第1次肝活檢后開始服恩替卡韋分散片抗病毒治療,治療持續超過144周以上行第2次肝活檢。③剔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合并其他疾病、治療前肝功能已失代償以及肝活檢組織病理診斷不符合肝硬化的病例。截止2016年12月收集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共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齡(36.94±8.98)歲,第1次與第2次肝活檢間距在144~480周之間,平均(305.00±147.36)周。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檢測肝腎功能、甲胎蛋白(AFP)、血常規、HBV血清標志物、HBV DNA、B超或CT等,其中肝功能主要監測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常規主要監測血小板(PLT),療程中定期隨訪復檢,肝腎功能、AFP使用德國羅氏公司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COBAS C-311及進口配套試劑檢測,普通HBV DNA定量使用ABI7500實時熒光定量儀和國產試劑檢測,乙肝兩對半定量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由梧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檢驗科完成;肝膽脾B超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DGIQ400CL B超診斷儀,由梧州市第三人民醫院B超科完成;肝臟CT檢查由梧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放射科完成。
肝活檢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肝活檢知情同意書》后進行,采用雙人負壓法16號Menghini針肝活檢,由具有3年以上臨床經驗的肝病??漆t師操作,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所取肝組織長度需有1.5~2.5 cm。肝穿刺組織用10%甲醛固定,常規做HE染色制片,由一名資深的病理醫師應用奧林巴斯光學顯微鏡和病理圖像分析系統進行肝組織炎癥分級(G)和纖維化分期(S)診斷,肝病理診斷按《2000年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在第2次肝活檢診斷時需對第1次肝活檢的病理片重新閱讀復核診斷。
所有患者在第1次肝活檢后開始服恩替卡韋分散片抗病毒治療,每天服0.5 mg,如果患者在治療過程出現應答不佳或耐藥,則按療程所處年代發布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調整用藥方案,盡快達到病毒學應答并維持療效。部分肝功能明顯異常的患者加用甘草酸制劑護肝治療,在肝功能復常后只服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治療。在治療初期每月復查1次肝腎功能、HBV DNA,待獲得病毒學應答后3~6個月復查1次肝腎功能、AFP、血常規、HBV血清標志物、HBV DNA、B超或CT。應用電腦建立隨訪管理檔案,由專人定期以電話對患者進行隨訪,引導患者依從規范治療和回院復診。

全組患者的血清TBil、ALT、AST、PLT在治療后均恢復正常,治療前后TBil、ALT、AST、PLT變化情況見表1。
32例肝硬化患者在應用抗病毒治療后HBV DNA全都低于檢測線下限,HBV DNA低于檢測線下限的時間為(31.75±28.28)周;治療前有11例患者HBeAg陽性,治療后有10例患者HBeAg陰轉,HBeAg陰轉率90.91%,有5例患者發生HBeAg轉換,HBeAg轉換率45.45%。
治療前肝組織炎癥為G3者4例,G4者28例,全組炎癥評分均值(3.88±0.33),治療后G1者3例,G2者18例,G3者10例,G4者1例,全組炎癥評分均值(2.28±0.68),治療前后比較t為11.841,P為0.00000,有31例(96.88%)患者的肝組織炎癥分級發生了變化。
治療前肝組織纖維化分期為S4者32例,全組炎癥評分均值(4.00±0.00),治療后S1者6例,S2者18例,S3者6例,S4者2例,全組炎癥評分均值(2.13±0.79),治療前后比較t為12.835,P為0.00000,有30例(93.75%)患者的肝組織纖維化分期發生了變化。
目前關于肝纖維化能夠逆轉已基本得到公認,但對肝纖維化進展到肝硬化以后是否仍可逆轉尚有爭議。 2015年版《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確推薦對初治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優選恩替卡韋或替諾福韋進行抗病毒治療[3]。2010年Chang等[4]報道了1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口服恩替卡韋治療平均280周左右的肝纖維化改善情況,結果顯示總體Ishak纖維化計分平均下降了1.5分,已經不存在肝硬化的病理特征。國內應靈軍等[5]對39例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應用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144周,結果所有患者肝組織學均得到改善,炎癥活動度改善比例為89.7%,纖維化改善比例為82.1%,提示應用恩替卡韋長期抗病毒治療可以改善肝組織學。肝硬化逆轉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肝硬化逆轉是指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變的消失,并伴有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消失,而廣義的肝硬化逆轉是指肝硬化特征性病理改變的穩定或緩解、甚至消失,也可指肝硬化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客觀生化、影像學指標的穩定或好轉[6]。

表1 32例肝硬化患者治療前后TBil、ALT、AST、PLT變化情況
本組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經過服用恩替卡韋分散片抗病毒治療后,HBV DNA均低于檢測線下限,血清TBil、ALT、AST、PLT均能恢復正常,經過平均(305.00±147.36)周第2次肝活檢,有96.88%患者的肝組織炎癥分級發生了變化,炎癥分級從(3.88±0.33)分降至(2.28±0.68)分,有93.75%患者的肝組織纖維化分期發生了變化,纖維化分期從4分降至(2.13±0.79)分,與文獻[4]報道的情況相似。且本組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絕大部分除組織學上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變的消失,并伴有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消失,符合狹義的肝硬化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