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銘 陸錄 杜尊國
患者,男性,39歲,福建莆田人,公務員。因“體檢發現肝臟占位1月余。” 于2017年4月27日至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診療。患者體檢B超發現肝臟占位,查AFP正常,行MRI檢查見肝右后下葉DWI略高信號(圖1),增強后呈不均勻信號。現為明確病灶性質,進一步就診。患病以來患者精神可,胃納、睡眠正常,二便正常。否認傳染病史、手術史、外傷史、輸血史、過敏史。入院查體:淺表淋巴結不大,心肺無殊,腹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區無叩痛。入院后輔助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未見異常。AFP:2.19 μg/L,CEA:2.61 μg/L,CA199:<10 U/mL,乙肝標志物:全陰性,丙肝抗體:陰性。HIV:陰性,RPR:陰性。患者至我院外科在全麻下行肝段切除術(圖2),術后病理示:部分肝組織,5 cm×5 cm×4.5 cm,切面見散在灰黑灰紅色素沉著。免疫組化:鐵染色(+/-),CD34(血管+),CK18(肝細胞+),HEP1(肝細胞+),CK19(膽管+),EMA(-),GPC-3(-),網狀染色(-),病理診斷:紫癜肝(圖3~5)。

討論肝紫癜病(Peliosis hepatis)是一種罕見的肝血管病變,以多發小的充血性囊樣病灶為主要表現。Wanger在1861年首次報道,隨后1916年Schoenlank根據肝臟病理活檢命名本病為“肝紫癜病”[1-3]。肝紫癜病在CT上多表現為低密度病灶,動脈增強期呈低密度病灶,病變中心見以球形強化影為表現的靶征,門靜脈期病灶強化范圍呈離心樣向周邊擴展,而實質期病變呈彌漫均勻強化,周邊呈低密度改變[1]。與腫瘤性病灶相比,肝紫癜病病灶具有非腫塊樣的邊緣,缺乏占位效應,在延遲期仍有強化。特別是在應用肝特異性造影劑時,磁共振檢查較CT能更為準確診斷肝紫癜病。病變的血液成分不同,在MRI上的成像差別很大。在T1加權序列中,可以檢測到不同病變類型(低信號、異質性或高信號),此時予造影劑病灶呈增強改變,這種增強改變通常是離心式的改變,但也可以是向心的改變。在T1脂肪抑制相中,在使用釓噴酸二甲葡胺后及晚期,由于觀察到血管成分,影像上形成強烈反差。作為鑒別診斷,造影劑在晚期的顯影有時可以提示血管瘤。在T2加權序列中,可表現與周圍軟組織相比為高信號病變,由于出血壞死伴有多個高信號斑點,而且通常病變絕不是外生的改變[3]。對于增殖性病變的鑒別診斷,使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可以排除病變是否有高代謝活性。可見,肝紫癜病的影像學診斷其實殊為困難,最終診斷仍需依靠病理診斷。肝穿刺活檢對于肝紫癜病可能導致大出血,應當謹慎。肝紫癜病治療無特殊療法,為了避免病灶突發致死性大出血的風險,建議外科手術治療。因此,外科手術即是診斷又是治療性干預。局限型肝紫癜病可手術切除病灶,彌漫型者若合并肝功能失代償可行原位肝移植。

圖3 HE染色,肝小葉內散在擴張的囊性血腔,大小不等,無序分布(100×)。

圖4 HE染色,肝小葉內散在擴張的囊性血腔,大小不等,無序分布(200×)。

圖5 血管內皮標記CD34染色,顯示囊腔陰性,未見內皮襯覆(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