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川
正常人平均每天脫落約70~100根頭發,同時也有等量的頭發再生,這樣的動態平衡可維持正常的頭發數量。當各種原因導致頭發生長異常或過度脫落使頭發數量明顯減少,將會影響人們的形象美觀甚至帶來心理負擔。
這里介紹常見的脫發類型:
雄激素性脫發:又稱脂溢性脫發,俗稱“禿頂”,是最常見的脫發類型。該病多見于青壯年男性,初期表現為前額兩側頭發纖細、稀疏,逐漸向頭頂延伸,額部發際向后退縮,前額變高呈M形。隨著脫發逐漸發展,額部與頭頂部脫發可互相融合,嚴重時僅枕部及兩顳殘留頭發,呈“地中海”表現。女性病情相對較輕,主要表現為頭頂部頭發彌漫性稀疏,但前額發際線并不上移,形似“圣誕樹”樣改變,但極少發生頂部全禿。大多數病人頭發較為油膩,可有大量頭皮屑,一般無自覺癥狀或有瘙癢感,也有的頭發干燥缺乏光澤。脫發的速度和范圍因人而異,多數進展緩慢。
斑禿:俗稱“鬼剃頭”。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多見,男女發病無明顯差異。表現為頭部突然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界限清楚的脫發區,脫發區皮膚光滑,無炎癥、鱗屑、瘢痕,邊緣常可見“感嘆號”樣毛發,輕輕一扯就很容易脫落。最初為小片脫發區,可同時出現一片或幾片,無明顯自覺癥狀,繼續進展可互相融合成不規則的斑片。頭發全部脫落,稱為“全禿”。全身所有的毛發(包括體毛)都脫落,稱為“普禿”。斑禿大多可以恢復。新生長的頭發,呈細軟黃白色的毫毛,逐漸變粗變黑,直到恢復正常。
產后脫發:主要表現為前額、發際線部位出現脫發,大約35%~45%的產婦在產后3個月左右會出現,也可見于產后7個月左右出現。產后脫發屬于休止期脫發,是一種生理現象,與產婦體內的激素水平、精神因素及生活方式變化有一定關系,一般胎次越多脫發越嚴重。該病多在產后6~9個月會自行好轉,最長不超過1年,而且之后可以自愈,所以無須過分緊張及特別治療。
拔毛癖:有的患者有用手指拔掉自己正常生長的頭發的不良嗜好,由于頭發被反復拔掉,形成一片片的禿發區,很像斑禿。和斑禿的區別是,邊緣不像斑禿那樣清楚,且禿發區上往往仍有多少不等未被拔掉的頭發。也可見到部分患者拔自己的眉毛、胡須、腋毛等。該病屬于精神心理行為障礙,與精神緊張、焦慮、憂郁、習慣等心理因素相關,患者的日常生活基本正常。去除可能的心理病因,解除緊張的情緒,一般可自愈,無特殊療法。
牽拉性脫發:長期習慣性牽拉可導致受力較大的部位頭發脫落,多與患者所用卷發器太緊、用力梳發或發夾牽拉、用力扎馬尾、盤發等引起。脫發一般不完全,主要表現為頭發稀疏。最常見的部位是耳前和前額,也可由于習慣不同而影響不同部位。
感染性脫發:真菌、水痘、麻風桿菌、結核桿菌、梅毒螺旋體等各種病原體可感染頭部皮膚組織,從而引起局部或彌漫性脫發。部分祛除病原體后,毛發生長可逐漸恢復正常。部分病原體感染產生慢性炎癥,嚴重破壞皮脂腺及毛囊,將造成永久性脫發。
藥物性脫發:免疫抑制劑、砷劑、抗抑郁藥、高血壓藥等藥物可影響發根部毛母細胞的功能,導致脫發。治療腫瘤的化療藥物可殺死或抑制包括腫瘤細胞在內的所有快速分裂的細胞,包括處于生長期的毛母細胞,所以接受化療的患者有大約九成會出現脫發。當這些藥物停止使用后頭發會逐漸重新生長。
營養性脫發:偏食、消化吸收障礙、貧血、慢性消耗性疾病而導致的營養不良可抑制頭發的正常生長周期,出現頭發稀疏、枯焦、早白或脫落。蛋白質、鐵、鋅缺乏,過量的糖、鹽、硒等,以及某些代謝性疾病如精氨基琥珀酸尿癥、高胱氨酸尿癥、遺傳性乳清酸尿癥、甲硫氨酸代謝紊亂等,也是頭發脫落的原因。養均衡、代謝紊亂糾正后頭發可逐漸恢復正常。
瘢痕性脫發:深度燒傷、電傷、放射性皮炎、免疫炎癥性疾病(如圖中的扁平苔蘚、盤狀紅斑狼瘡、硬皮病等)、感染性疾病、皮膚惡性腫瘤等可嚴重損傷皮膚組織,導致毛囊破壞,形成的瘢痕,使毛囊無法再生,從而導致永久性的脫發。
總之,出現脫發應首先明確原因,有些脫發只須去除誘發因素即可恢復,不需要任何治療。非瘢痕性脫發治療后多數可完全恢復正常,但瘢痕性脫發一旦發生,頭發往往不能完全恢復,早期診斷及治療阻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