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夢
[摘 要]文章將結合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現狀, 以“高校資源”這一新視角為切入點,從三個方面展開闡述:第一,簡略介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現狀;第二,系統闡述普通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的一般理論;第三,在與普通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對比的基礎上,結合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總結出利用高校資源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的優勢和意義,為實現優化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目的提供現實可靠的依據。
[關鍵詞]青少年法治教育;高校資源;法律素質
[DOI]10.13939/j.cnki.zgsc.2019.07.119
1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現狀
少年強則國強,強國背景之下法治教育應當從青少年抓起,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養,增強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減少因青少年不懂法造成的負面影響。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總數占全國犯罪總數70%以上,其中14周歲至18周歲為犯罪的高發年齡段,青少年犯罪已然成為社會問題,亟待通過法律的途徑得到解決。以往,青少年在學校中尚未接受系統的法治教育,課程設計上只是將法治教育歸屬于思想品德課程的一章節,并且學校教育更加重視學生升學率,很少對學生進行大規模的成體系的法治宣傳; 同時,學校雖對青少年進行普法,但過程上流于形式、內容上缺少可操作性, 普法的實際效果并未達到預期。所以我們應當盡可能做到法治教育低齡化,使青少年法治教育從小學開始,對其進行規則教育,從小培養其規則意識,進而培養其法律意識。如今這種情況有所改善,相關的部門、學校開展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多樣,新穎活潑,為青少年營造出了知法、尊法、守法的法治教育環境,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法治教育體系,使法治教育更加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能夠解決普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現普法目標。
2 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的一般理論
2.1 相關概念及其作用
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七五普法規劃)提出的“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的要求所述,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即在符合條件的各地因地制宜建立起的、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 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的教育實踐基地。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是針對青少年人群進行高效的法治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發展與完善,促進青少年養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進而促進國家全面依法治國政策的順利展開。同時,它也有助于防范青少年犯罪的出現,更有效地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質,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2.2 建立基地的問題
(1)占地面積較大。建立教育實踐基地,往往需要大面積的規劃用地。以位于北京市大興區外研社國際會議中心(北京市大興區創新路2號)全國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實踐 示范基地為例,其基地建設包括18個場館,占地面積4000平方千米。基地建設占地面積之大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地方實現可能性較小或是用地成本較高。
(2)建設資金過高。建設教育實踐基地發生的基地場所的改造、場館設備的購置、相關教師的工資、場館開放的維護等資金投入,隨著基地的發展費用會越來越高。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實際是一項公益項目,非以牟利為目的,運行后收獲的是法治教育的傳播,不是物質上的利益,所以基地的運行需要不斷的項目專項資金支持。
(3)教育普及度較低。建設教育實踐基地只能定期組織青少年到場館參觀,且參觀時間有限,不能持續的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養,而且,在固定場所接受法治教育的也只是一部分的青少年,很大一部分的青少年并不能享受此項法治教育,普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普及度較低。
3 依托高校建立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
作者及其團隊成員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到226份有效問卷,對問卷調查進行交叉分析,得出87%的受訪者對依托高校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認同的結論。
3.1 依托高校的優勢
(1)高校具備完善的法治教育資源,能夠與周邊中小學進行良好的合作。高校將建立適合青少年的實踐教育課程體系,依托校內法學訓練基地和校外法學實踐基地,搭建相關的實踐平臺,同時在對青少年的實踐教學上注重教學的實用性,開展多門法律實踐普法課程。以此達到培養學生法律意識、增強其法治觀念的目的,更好地為與高校合作的中小學提供法律服務。
(2)高校擁有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和高素質的實踐教學團隊。具有法學專業的高校集教學、實踐于一身的骨干教師,在基地建設中,可以根據青少年的基本需求,建設一支適合青少年年齡階段的法律教師隊伍。并且,高校亦可聘請實務經驗豐富、理論素養高深和對法律教育熱心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擔任兼職教師,由他們共同組成高水平的法律實踐教學團隊,以確保實踐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優質的實踐教學隊伍可以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務。
(3)高校擁有可靠的實踐平臺,可以為青少年法治實踐教育活動構建專業的平臺。高校能夠與相關的法院、檢察院等司法系統建立較為持續的合作關系,能夠在基地建設中依賴這些現有資源,爭取將青少年法治實踐基地拓展到相關部門,秉持“請進來,走出去”策略,邀請法官、檢察官做我們的報告主講人, 同時也帶領青少年學生“走出去”,讓他們對我國的司法系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4)具有扎實的科研實踐基礎,能夠創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科研平臺。高校可以將法律理論實體化,編寫相關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案例。同時高校也有標準化的模擬法庭、法學實訓平臺、教學設施及圖書資料、相關的活動場 館,為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提供硬件設施與物質基礎。
3.2 積極意義
(1)高校力主,節約成本。與其他平臺建立的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如全國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實踐示范基地)相較而言,高校力主建立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更有利于解決當前學校法治教育中普法過程形式主義、普法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能夠發揮高校特殊作用,切實轉變法治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有他方建立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在促進法治教育發展的同時節約一定成本。
(2)整合資源,各方共贏。按照“誰執法誰普法”要求,有關部門整合各種有效資源,積極參與基地建設。首先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司法部門可以指派經驗豐富的法官、檢察官講述實際案例,其次共青團組織也要積極宣傳基地建設,為基地建設提供平臺,最后相關媒體應當利用網絡進行媒體宣傳,擴大教育實踐基地的影響力, 讓更多的人參與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總之,高校平臺有利于整合資源,促進司法部門自檢自查,受教群體素養提高,高校自身良好建設。
(3)科學普法,筑夢未來。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引領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 接受法治教育,使其在青少年階段便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強烈的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青少年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希望,對其進行法治教育有利于國家全面依法治國的順利展開,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由此可見, 青少年法治教育必須堅持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學校教育為核心,以社會教育為依托,實現三者之間緊密結合,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齊抓共管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局勢。
參考文獻:
[1]盧莎.青少年法制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6(18).
[2]詹云來.中小學法治教育: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