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輝
【摘 要】2017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強調科學課程與其他并行開設的課程相互滲透,倡導探究式學習,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這些和STEM課程理念有共同之處,把握新課標與STEM課程理念的契合點,能有效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STEM;理念;新課標;教學
2017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之后簡稱“新課標”)指出,科學課程與其他并行開設的學科課程相互滲透,它倡導探究式學習,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于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新課標和STEM課程理念有很多契合點,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把握好這些契合點能有效促進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深入開展。
一、以問題為驅動,明確教學的目的性
STEM課程以真實問題解決為任務驅動,在實際中應用知識、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復合思維和創新思維。新課標強調做中學和學中思,通過合作與探究,逐步培養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質疑是學習的起點,如果學生無疑可質,那么他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學習也會變得目的性不強。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激發起學生的疑惑,以問題為驅動力,明確教學目的。
上課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生活現象,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確定實驗的內容;實驗前,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猜想保留問題,明確實驗的目的性;實驗后,教師要進一步問題引導,拓展課外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實施探究。
例如,在教學“光是怎樣傳播的”時,教師首先通過PPT出示圖片,接著引導學生質疑:看了圖片你有什么科學問題要問?學生問題很多,如“光是怎樣產生的?光是怎樣射到物體上的?為什么會有影子?”等。教師歸納問題,確定本節課實驗內容“光是怎樣傳播的”,然后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并讓小組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最后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結論。但教師并沒有停于此結論,而是在拓展課外知識(日食、月食的形成等)中進一步質疑:如何讓室內照不到陽光的植物照到陽光,如何通過科學小制作避免教學樓道轉彎角學生碰撞等問題。
當然,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提問代替學生的質疑;不能為了做實驗而提問,否則就失去了實驗的目的和意義。
例如,在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實驗中,學生把胡蘿卜放入水中,發現它是沉入水中的,而書本上卻是說胡蘿卜在水中是浮的,于是學生向教師提出該問題。如果教師不理會該問題,而是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學任務,就不會有課后師生進一步的實驗探究,也就不會得出另一個科學實驗結論:胡蘿卜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含水分的多少有關,新鮮的胡蘿卜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大于水的密度,所以沉于水中;教材中說的胡蘿卜浮于水,可能是已放置一段時間的胡蘿卜,水分已經蒸發了一部分,它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會浮在水面。
因此,有了問題,大膽假設,實驗驗證假設,才是我們做實驗的真正目的。
二、以融合為視角,滲透多學科知識
STEM課程作為跨學科課程,其知識以整合的形式出現。教師要圍繞某個涉及不同領域的大觀念,將不同學科知識按照一定的課程邏輯進行整合,從而將分散的學科知識結構化。這種課程融合的視角,同樣適合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新課標也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強調科學課程與并行開設的語文、數學等課程相互滲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在實驗課教學時也要注重與并行開設的其他學科的知識滲透。
例如,學生做種子發芽實驗,教師應在實驗前指導學生先了解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數學長度、重量單位之間的換算、比例、對照表格的設定等;語文的觀察日記和報告的寫法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數據的可靠性和實驗結果的準確表達。
再如,“做框架”教學,該模塊圍繞如何使結構更加穩固開展設計與技術的教學活動。這是一個科學和技術交織在一起的案例,結構的穩固性中既有科學原理,又蘊含著工程設計和操作技術。教師應先讓學生探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嘗試加固正方體和立方體,了解結構的對稱性和穩定性,理解三角形是一種穩定的結構,理解結構的穩固性與結構的形狀、所用材料的材質、連接的方式等有關知識。再通過設計和制作搭建建筑,運用三角形的穩定性,探索建筑物的穩固性。
可見,教師在進行科學實驗教學時,必須具備融合的視角,將各學科知識交織、融合在一起,才能織出絢麗的畫卷。
三、以趣味為特征,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教育家皮亞杰說過:“兒童天生有較強的主動性,他們的活動受興趣的影響很大,必須以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才能開展有效的活動。”趣味性是STEM教育的核心特征。小學科學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安排與教學要考慮到兒童、知識、社會三方面的共同需求,將科學知識、科學本質、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等學習內容融入兒童感興趣的科學主體中,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適當增加實驗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教學“像火車那樣驅動的小車”時,教師沒有局限于室場的實驗教學,而是在講完理論知識和實驗室實驗后,又把實驗室拓展到了操場,進行通過氣壓形成水動力推動“火箭”升空的實驗,這大大增加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對本節實驗教學了更深刻的認識。又如,在教學“溶解的快與慢”一課時,教師選擇“吃糖游戲”,讓學生通過吃糖來認識物體溶解的快慢和種種因素的關系,這大大增加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也讓課堂變得輕松愉悅。
當然,增加實驗的趣味性可以貫穿在實驗教學的每個環節:如導入環節的各種激趣形式;實驗內容的游戲化、情境化;實驗過程的角色化、競賽闖關化;實驗后的生活化等。
四、以實踐為手段,促進教學縱深發展
STEM課程的教學過程強調實踐性,注重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和綜合實踐學科一樣,都是實踐性課程。它注重從學生身邊耳聞目睹的日常生活出發,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發現和提出生活實際中簡單的科學問題,并嘗試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予于解決。可見,注重教學的實踐性,能進一步推進教學的深入開展。
例如,在教學“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中,實驗研究了各種材料的導熱性能后,教師應把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去實踐,如設計一個保暖杯,給家里的一些用具戴上“防護套”等,讓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其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的學習。又如在上一年級教學“給動物建一個‘家”時,教師并未擔心一年級小朋友的動手能力,而是大膽地讓孩子去實踐,在完成設計后,教師接著要孩子們通過實驗器材,動手給蝸牛寶寶搭建一個“家”,并給出了評價標準——誰家的蝸牛最先探出頭開始活動,就評為“最溫暖的家”。我們且不評論此評價標準是否十分合理,單看學生動手給蝸牛建“家”的過程就能使學生不但在學識上收獲很多,而且情懷培養上也受益匪淺。
此外,我們平時開展的“科學小星星”活動,也是課內知識在課外實踐的好例子。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動手實踐中,教學內容能夠得到縱深發展,學生的能力能夠得到全方位的培養。
當然,STEM課程理念與新課標理念還有很多的契合點,只要我們深入挖掘并好好運用,就一定能為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版
(本文是“廣州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深入推進STEM課程實施”專項研究課題——《在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STEM課程理念與方法的策略研究》(編號:GZJY2017-1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