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
《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書,中雷夫老師曾說:“閱讀是學校里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總目標為: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低年級的學習是人生的啟蒙階段,是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期。接受學校規(guī)定的基本課程外,讀一些合適的課外書,對孩子的成長更是大有幫助。但據了解,目前許多薄弱校低年級的課外閱讀幾乎空白,前景堪憂。下面,筆者以本校的幫扶對象為例,談談繪本教學對促進薄弱校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作用。
一、薄弱校低年級閱讀的“傷”
為較全面地了解薄弱校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情況,便于有針對性地對薄弱校閱讀進行有效的幫扶和指導,福安市實驗小學龍江校區(qū)教研組對福安下白石一所完小校——頂頭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做了一項十分具體的調查。頂頭小學一、二年級共有學生92人,參與調查的人數為92人。從調查中發(fā)現兩點:
首先,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夠高。每天保證30分鐘及以上閱讀時間的學生占53%,沒有固定時間閱讀及不閱讀的占47%,其中完全不閱讀的學生有20%。然后,我們鎖定這20%的學生,再觀察發(fā)現:不愛閱讀的孩子90%在其他科目上成績也很差。他們對閱讀的冷漠,導致他們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及知識面都受到了限制,他們在人際交往上,常受冷落,在能力鍛煉上也少有機會。
其次,閱讀的能力也有待加強。不“指讀”的僅有26%;不到30%的孩子愿意與人交流讀書體會,不愿意與同學交流閱讀體會者占多數。購書僅限于父母的為68%,孩子自己有主動購書的為12%,還有20%完全不購書。
由此可見,薄弱校低年級絕大多數孩子對科學閱讀的方法掌握不夠,好的閱讀習慣沒有養(yǎng)成,課外閱讀方面極度薄弱,是薄弱校語文的一塊“傷”。
二、繪本——一劑閱讀的“興奮劑”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薄弱校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普遍不濃厚,根據調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識字量少;二閱讀面窄;三閱讀起點低。這些原因導致他們只停留于熱愛漫畫、以圖為主的閱讀。針對上述情況,我們選擇了趣味性強、圖文結合的繪本,以生動活潑的圖畫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淺顯精煉的文字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幫扶薄弱校語文教師,向他們推薦優(yōu)秀的兒童繪本讀物,交流優(yōu)秀的繪本教學案例,以及我校成功的繪本教學方法和策略。讓薄弱校學生暢游于圖文并茂的繪本中,從而迷上閱讀、愛上語文。
三、繪本——一劑閱讀的“營養(yǎng)劑”
繪本是一種圖多字少的書。繪本中的圖畫,不是如實地描繪事物,而是一座座“橋”,它們連接著文字內容和讀者的內心,是加強兒童閱讀的“營養(yǎng)劑”。
1.在構圖中加強觀察
繪本中那一幅幅精美的畫面不斷地激發(fā)著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母雞蘿絲去散步》,文字很少,但畫面的信息很豐富,孩子常常會在書中發(fā)現我們忽略的細節(jié)。比如狐貍掉到水里時,旁邊那只嚇得跳起來的青蛙的表情和動作是怎樣的。《爺爺一定有辦法》中有兩套插圖,兩個故事齊頭并進。約瑟家的布料越來越少,這些布料都到哪里去了?細心的孩子通過觀察就會發(fā)現:約瑟家的藍色布料越來越少,老鼠家的藍色布料越來越多。教師在與孩子一起品讀的過程中,適當地點撥指導,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就會于無形中得到提升。
2.從色彩中加強體驗
色彩是最能傳達情緒的元素,它會牽動讀者的感受與情緒。對顏色的“讀”無需過多的說明和解釋,學生只要能關注到色彩的變化,說說整體感受即可。如《爺爺一定有辦法》,輕輕翻開書本,映入眼簾的是整版的藍,如同蔚藍的天空,空中閃爍著大大小小的星星,十分漂亮,當我們看完書,會發(fā)現這幅星星圖就是整個故事的線索,故事就是圍繞這線索而展開的。《我爸爸》的封面是很明亮的黃色,像太陽光照耀著,不管爸爸的樣子怎么變,永遠穿著那件格子的黃色睡衣,感覺非常溫暖。《爺爺變成幽靈》封面色調灰暗得有些壓抑,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死亡等。讀多了,孩子們對色彩的體驗自然會越來越豐富。
3.在細節(jié)中加深探究
細節(jié)能帶給讀者發(fā)現的樂趣,促進愉快的持續(xù)。很多細節(jié)是作者有意為之,暗示了作者的意圖,帶領讀者走進故事,更深入地感受故事。我覺得《爺爺一定有辦法》這本書最特別的是一個故事中還同時存在另一個故事,那是在畫面下方的老鼠家庭的故事,更是帶來了額外的閱讀樂趣,其實兩個故事又是相關的,爺爺用一塊布料為約瑟縫了一條毯子,那剩余的邊角料從地板縫掉到了地板下,而下面的老鼠夫婦將布料收集起來,等四個可愛的小老鼠出生了,老鼠媽媽就用這藍布料為她的孩子做毯子、衣服。再看第11頁,媽媽手里抱的孩子是誰呢,前面的文字并沒有交代,但是在第7頁圖畫中,卻早就埋下了伏筆——媽媽高高隆起的大肚子。細節(jié)的發(fā)現,可以通過回讀的方式細細咀嚼和品位。
看圖有“看”法才會有想法。在繪本閱讀的指導課上,我們常用看、猜、說的方法,讓孩子們自主閱讀,去觀察繪本的構圖,感受畫面的色彩,體會故事里的細節(jié),從而達到提高孩子觀察力和想象力的目的。
四、繪本——一劑閱讀的“活力劑”
繪本中的文字是一種信息源。繪本中精煉而有韻味的語言有利于孩子語言的積累和表達習慣的培養(yǎng)。它猶如一劑閱讀的“活力劑”,能充分提高薄弱校低年級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1.課堂中,繪本文字的閱讀可服務于朗讀
繪本閱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我爸爸》《我媽媽》,可以讓孩子自己繪聲繪色地讀;《逃家小兔》可以師生分角色讀;《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還可以伙伴之間互相讀。這些方式在低年級繪本教學的課堂上互相交替,能使學生有讀書、有收獲、有思考。
2.課堂上,繪本教學的指導可服務于表達
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慢閱讀”。在字里行間,多問“為什么”“會怎么樣”“后來呢”這些問題。教師在和學生一起閱讀時,可遮住一些重點詞匯或短句,讓學生猜一猜。這樣的猜測讀,能吸引學生更積極地走進故事,參與故事的創(chuàng)編,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上下文線索的敏感度,令想象和表達更符合故事的脈絡。如《爺爺一定有辦法》內頁中出現多處省略號。“嗯……”“這些料子還夠做……”于是,我在這些地方主動停留,開展預測——“這些料子夠做什么呢?”課堂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緊接著,我和孩子們再用后期的閱讀檢測預測的準確性,使閱讀變得像探險一樣,充滿挑戰(zhàn),充滿刺激,孩子們激動不已!
3.課堂后,繪本閱讀的運用可服務于寫話
課堂上繪本教學的指導,使孩子們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手法,如《爺爺一定有辦法》中重復的手法;《蚯蚓的日記》里,日記的主要內容;《我爸爸》中比喻手法的運用等。我們在課堂后,也可布置相應的作業(yè),如讓孩子回去編一編《鼠媽一定有辦法》的故事;回去寫一寫自己的日記;用比喻的手法形容一下周圍的人等。
薄弱校低年級學生正處在知識的哺乳期,他們需要大量純凈無污染的“養(yǎng)分”,而繪本正是一劑富有吸引力的“興奮劑”;一劑干凈無污染的“營養(yǎng)劑”;一劑適合低年級孩子的“活力劑”。它不僅能體現語言的價值,更是美術的欣賞;不僅是對畫面的認知,更是引發(fā)兒童情感的共鳴。它激發(fā)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憑借各自對繪本的理解,對事物的認識及生活的體驗,做出種種猜想推測,讓他們的體驗和感受經過時間沉淀,再慢慢地轉化為知識和技能,從而促進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