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良
【摘 要】新課改理論認為: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自主實踐。新課程改革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與學習活動都具有很多個課題需要學生選擇。例如:七年級語文第一單元“這就是我”的教學實踐活動,就設計了供學生選擇的最能夠體現學生思維選擇的特色課題。
【關鍵詞】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理解課改理論探討教學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應該積極倡導。”那么,如何理解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指導下初級中學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呢?筆者通過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的認真學習,有如下認識,寫下來與同行們互相交流。
1.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教師只有以課程為指導,對學生給予“約束”“幫助”“引路”,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建立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的自主性學習能夠開化學生的思維、思想和思路,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學習和發展有更加明確的目標。
2.加強教育教學的實踐性
善于實踐的學生是了不起的,是自主的,是具有發展空間的,是能夠獲得其他學生不能在實踐中享受到文化和理性樂趣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獲取和處理很多信息的能力,得到綜合性的知識,增加學習動力和社會責任感,進一步走向創新精神。新課改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與學習是以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強調學生親自思考、親自制作、親自體驗,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在“思考”的基礎上“制作”,在“設計”的基礎上“考察”,在“探究”的基礎上“想象”,在體驗的基礎上“實踐”,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次提出問題,并在這樣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感受生活、增長知識、實現跨越。
3.實現課堂合作的開放性
新課改理論認為,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自主實踐。因為新課程改革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與學習活動都具有很多個課題需要學生選擇。例如:七年級語文第一單元“這就是我”的教學實踐活動,就設計了供學生選擇的最能夠體現學生思維選擇的特色課題。
3.1自主、合作、探究
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極力強調、遵循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理論指導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方法能夠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發展的規律,運用所學知識,主動搞好設計與思考跟進,發現以前沒有覺悟的領域,在自主開放的基礎上得到能力的培養和水平的提高。
3.2互通有無、取長補短
教育工作在思想理論逐步完善的基礎上通過心理學的綜合思考,是對完整教育的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能夠真正發揮個人能力、小組作用和班級精神,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能夠“互通有無”,能夠“取長補短”,能夠“日益完善”,能夠“整體推進”,能夠“全面發展”。
3.3發現不足、發現閃光點
開放性必須以教學大綱為綱,以教學目的為學,以教師指導為教,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發現人才而發現不足,發現閃光點而發現缺陷處,發現全面性而發現局限性。
4.探索方法的綜合性
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綜合性指的還有與其他學科的關聯,也有與社會的、自然的、科學的綜合,以及現代科學技術信息的互相促進與發展。能夠把課內與課外的互相連接、互相融合、互相貫通也是一件及不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教師精心指導了,其發展變化則不會難以攀登,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十分重要,也十分復雜,更加顯得十分優越。
4.1突出綜合性教學的目標
語文綜合性的理解極為可觀,既有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又有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性發展,還有對思想感情的陶冶與升華。所以說,語文教學綜合能力的培養顯得十分不容易。
4.2思考語文量與質的教學
自然、社會、科學以及文化的素養全面提高,都是讓學生把所有學到的知識“轉換”為能力,從而具有貢獻社會的能力。
4.3學習的運用、實踐與發展
我們說,文化的運用面積廣、容量大,整個社會都缺少不了“文化”這一核心、普遍、必要的問題。數學與科學的初步認識少不了文化(也就是語文)對文字資料的介紹,所以,語文是任何一門科學與學科的“眼睛”和“思維”與“記錄”及“資料”,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運用于實踐、運用于社會需要、運用于社會發展,這才是我們培養一代新人的真正目的。
5.理解課改理論,探索教學方式
新課程改革理論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在方式上注重自主性與實踐性,在方法上著眼與開放性和綜合性。
5.1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
一線教師在學生面前既要當“專家”又要當“同行”,既要當“家長”又要當“老師”,既要當“知己”又要當“學生”,這是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理論賦予我們的時代責任和歷史榮耀。
5.2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使命
社會要發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要發展,教師是關鍵;是符合現時代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實現既要改革重任,完成教育新型人才培養大業的重大課題,是對學生負責和社會盡職的優秀品質與光榮使命。
5.3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貢獻
教師的責任就是造就新一代能夠撐起社會發展脊梁的棟梁之才,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課本教學的基礎上,要挖掘更加深厚、廣闊的文化資源,包括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科學文化、歷史文化和發展文化,才能夠培養尖端領軍人才,才能夠完成教育教學改革的責任,才能夠實現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和對社會的多項貢獻。
《新課改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論指導需要我們一線教師更進一步的學習、理解、探索認知和研究,是我們無愧于“教師”這個稱呼的真切感受與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