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一、“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所謂“預設”是指教師在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預先設計。所謂“生成”是指在具體教學中,發展性和不確定性使得有些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有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或理解,或者對文本理解有困惑、有錯誤甚至與文本內容看似毫不相干的胡思亂想。這些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或理解,對文本理解有困惑、有錯誤甚至與文本內容看似毫不相干的胡思亂想,就是學生在知識、能力或方法上實現自我建構最具價值的問題。
教師課前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然而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課堂上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教師可以而且應該調整預設,給學生對新知識、能力的生成騰出空間,機智地駕馭課堂,讓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
“預設與生成”是矛盾的統一體,課堂教學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沒有生成,課堂就是封閉僵死的操練;沒有預設,課堂就是胡亂無序的盲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
教師備課,首先要“身入其境”,仔細閱讀、理解、分析教材,教師自己先讀懂教材文本,品味教材文本“芳香撲鼻”之處,在對教材文本有較深入的領悟的過程中,運用新課程理念去思考教學過程、教學重難點、教學手段與方式,了解了學生學習的困惑處后,才能動手備課。
學生閱讀文本中的困惑之處,正是“生成”的源泉,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有的放矢地用力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課堂上更有效的督促學生閱懂文本,去品味文本中的精妙之處,嚼其味,品其香,悟其理,抒其情。
二、“教案與學案”的關系
新課標強調教材選文僅是例子,是完成一定階段語文學習目標、任務的載體。所以,要理解文本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內在關聯。教學過程中的“舉一反三”是教師的教案“預設”,但更要看重和處置“生成”狀態,合理處置“師生主體協同”的關系,才是有效課堂的具體體現。
有效的“教案”要有全局觀,即從整體上明確本冊文本在整個高中階段中所承擔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其次,把握單元教學目標在本冊文本的作用;再次,才落實到本篇文本在單元中所承擔的教學重點;最后才能確定課堂教與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合作的具體步驟。
例:第一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學習中國現當代詩歌、外國詩歌,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趣味,從不能欣賞到能欣賞,是第一單元的重點。“不能同時欣賞許多派別詩的佳妙處,就不能真切欣賞任何一派詩的佳妙”,就不能形成“文藝上的純正的趣味必定是廣博的趣味”。
不同詩派的詩,由于所詠對象的不同,思想感情的變化也有所不同,所要突出的主旨、意趣也有所不同,所運用的語言和語氣、語調也不同。教師就是讓學生通過對單元內的幾首詩歌比較欣賞才能陶冶情操,純凈心靈,在潛移默化中生成新的審美情趣、文化修養。
另外,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解讀文本,勾畫重、難點,課堂上師生主要是共同解決這些重、難點,這樣教學過程才能高效,教與學目標才能清晰簡要。通過對每篇文本重難點的逐一解決,每篇文本在單元教學目標要求中所承擔的任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能力體系,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能得到有效開發,而學生的主動參與,將會使“學案”與“教案”相協調,建構高效的學習課。
1.課堂上結合文本,確定文本必須掌握的那幾個文言實詞后,就要結合具體內容去思考、辨別,讓知識“活”起來,在教與學“互動”的過程中舉一反三、由此推彼。同時,一篇文本或一堂課應依據課文內容而選擇1-2種學習方式作為主要手段,其它方式輔之。真正體現出學生“讀與思”為經,“寫與改錯”為緯;教師引導、點撥的“師生互動”課堂得以落實。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健康審美情趣的養成教育得以落實在教學的全過程中。
2.教案預設要考慮到課堂的提問、討論等師生互動等問題的“量與度”,要有問題意識。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問可提,問題要讓學生能更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富有啟發性,問題設置宜小(切入點)宜少(一篇課文5個左右,一堂課3次左右)、宜深(層次性)、易領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同時,選擇多媒體課件配合學生活動,鼓勵學生質疑,提出自己有個性的見解,獨到的看法,不要人為地設置標準答案。
三、既面向全體,又“有針對性地分層教學”
要根據學生不同層次,實行有針對性地備課,將教師的教案“預設”,與課堂“生成”情態有機結合起來,課堂上有效關注或調整“非預設”狀態,是對教師的“預設”起到一個有效的補充,達到“師生互動”的和諧統一。
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和認知、理解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文本、結合課堂、結合學生學習實際,選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教與學的層次性,教學過程所運用的教學手段及方式,教師要以問題為中心,巧妙地設疑、布疑、激疑和質疑,科學的釋疑、解疑,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得、有所悟。所以教師的“預設”要服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非預設”狀態,隨時調整,以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依據教學的任務,看學生在實際閱讀過程中哪些地方感到困惑,進行梳理再補充到“預設”之中,對學生感到難度較大的一些問題,可在以后的教學中逐一予以解決,對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作難度大一些的鑒賞題,讓中等學生完成基本的題,讓一些有余力的學生去作一些研究探索。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在備課時如果能認真從以上幾方面去思考,理順期間的關系,那么就能常備常新,常教常悟,教學技藝方能日臻完善,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常學常新,語文課堂教學才能逐漸變得高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