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指明:要遵循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中學歷史教科書大量引進各種各樣的史料,這些史料也集中在教材的重點、難點之處。新高考也日益重視歷史“新材料”“新情景”的創(chuàng)設與運用,材料題中更多地貫徹了考查能力的原則,在強調考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基礎上,著重考查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特別是學生運用歷史方法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一、高中歷史課程史料教學的意義
歷史教學要做到言之有物、論之有據(jù),就要依賴史料。史料是指在人類的長期實踐活動中積累下來的各種具有歷史價值的實物、文字資料,一般包括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三類,它具有詳細、豐富、系統(tǒng)完整的特點,是我們了解真實歷史和教學研究的重要材料。歷史的真實是蘊涵在龐雜繁多的史料當中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借助于大量的史料作為媒介,正如梁啟超所說:“舉凡人類紀錄,無不納之于史。”充分結合課本提供的史料以及一切能用的課外知識服務于課堂,通過史料的閱讀和分析,重現(xiàn)歷史情境,學生能夠感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感受歷史的真實,激發(fā)起學習興趣。
師生應該認識到史料絕不限于歷史教科書,史料是豐富多樣的。歷史課程內容涉及歷史、政治、地理、經(jīng)濟等多學科內容,高中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不豐富,知識儲備有限,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欠佳,但同時,他們有積極參與學習、探究歷史事件的熱情。史料教學在教學方式上向學生提供了進行學習上創(chuàng)新的機會,對以往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探究,使他們在研習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得以開發(fā)出來,發(fā)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對書本的觀點有更為具體和深刻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
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學,與其他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且由于教材篇幅限制,還有更多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史料是無法在教材里呈現(xiàn)的,教師通過準備豐富多樣、精準的史料能夠彌補教材不足。同時,時代發(fā)展飛速,歷史研究也是日新月異,相對而言教材編撰是有一定的滯后性的,教師結合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以及史學研究不斷出現(xiàn)新成果、新觀點,來對教材的局限性進行補救,提供新的視角,豐富學生的認識,拓展思維的空間,深化教學內容。
二、善用史料,突破教學難點
重點難點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頭戲,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師難以講清的教學點,突破教學難點有多種多樣的方法,其中,善用史料教學就是有效方法之一。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到古今中外許多的史料,由于學生的年齡、認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對歷史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的。史料是進行歷史思維的基本素材和對象。在歷史教學中引進史料,有助于學生真實地、近距離地感知歷史,有助于學生掌握“論從史出”的科學方法。在進行理論性較強和較抽象的內容教學時,遵循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直觀展示史料,化抽象為具體,印證、解釋抽象歷史概念,加深客觀印象,幫助學生加深客觀印象,形成理性認識。
在歷史教材中已經(jīng)就教學重點或難點提供了很多的史料,史料具有典型性、情景性、啟發(fā)性等特點,多以思考題題型出現(xiàn)在課后習題部分。對于這些史料,有教師認為有時間就講,沒時間就不講,往往錯過了集中攻克歷史教學難點的大好機會。教師應該充分立足課本選取的史料,因為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選取典型性、啟示性、深刻性史料。教師在備課時應該結合教材內容,精心分析推敲史料,把史料、思考題有機融合進教案之中,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引導學生在解答思考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思維空間,找準材料所反映的史實在歷史中的縱橫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史料應有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以促進難點和重點內容突破。如果僅為閱讀性質的史料,教師就要結合所學;引導學生在新材料、新情景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自助分析解決問題。比如:在“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教學中,就認識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必然性內容,考慮到時代差異,通過展示改革開放前深圳歷史現(xiàn)狀引導學生探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原因。經(jīng)過閱讀特定歷史時期的紀實史料,師生討論后,再收聽《鄧小平1978年出訪日本》,使學生逐漸加深我國對外開放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因素的理解。
由于篇幅等原因,歷史教材重點和難點內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題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點內容教師難以通過單一的理論闡述等方式進行解釋,往往只下歷史結論而沒有說明的過程,使得學生難以理解、無從思考,所以需要教師結合史實娓娓道來,做到論從史出。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估計到應補充史實的內容,并精心搜集補充史料來充實教材,化解教學難點,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比如:在介紹到《史記》及作者司馬遷時,就司馬遷的事跡補充了以下史料:
司馬遷寫《史記》,曾“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足跡幾遍全國,遂有《史記》這部傳世之作。宋代著名學者蘇轍對此曾感慨地說:“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杰交流,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在上課時教師要向學生適當補充以上這些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人物的特點以及其作品。
總之,在進行高中歷史知識教學的時候,采取史料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史料教學法的優(yōu)勢,改變原本死記硬背和被動掌握歷史知識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師生突破教學難點,獲得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