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飛
【摘 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代韓愈的這句話在中國傳誦了千年之久,影響深遠。從我們出生時起便有老師,這里的老師可以是父母、親戚,也可以是鄰居。真正以教書育人為業的師者,在我們進入學校的那一刻才正式接觸。我們接觸了許多老師,或術業專攻而成一時名人,或兢兢業業辛苦數十載教育他的學生。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一、我眼中的中學歷史老師
(一)具備良好的基本功
“基本功是從事某種工作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币虼?,教學基本功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教師基本功按照研究方向可分為教學基本功、教研基本功和科研基本功,而教學基本功按內容又可分為基礎基本功和學科教育專業基本功兩大方面。
教育面臨信息化社會的挑戰,需要不斷滿足人們對知識更新的需求。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必須適應這種趨勢,具有熟練的處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教師應該做到對信息源及信息工具有足夠的了解及運用的能力,對需求有足夠的了解,并對所需的文獻或信息進行確定及信息檢索,此外,還要對檢索到的信息進行評估、組織和處理,并作出最終決策。
(二)有完整的知識結構
中學歷史教師承載著教書育人的使命,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具備歷史教師獨有的專業素養完成“教書”部分,再利用自身的基本知識素養來完成“育人”部分。
諸如:教育學基本原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法規與政策等相關知識都是一名教師走向成功的奠基石。教育學幫助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確、科學的教育觀念和工作態度,并使關注的教育問題都有據可查,它是每一位教師以及教育專業的學生和想要成為一名合格教師必須要牢固掌握的基礎性知識。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那他將無法在中學歷史課堂上向學生傳遞最大的教學信息量。因此,一名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必須牢固掌握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知識、熟練運用歷史學理論和方法知識,并了解歷史地理學、古漢語等其他作為歷史學學習的理論基礎或者方法性的知識。其中,夯實的歷史學理論和方法知識是基礎,良好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知識是支撐,扎實的文字功底是有效手段,學科內的其他知識則為輔助。
同時,中學教師應該運用自己的創新知識來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敢于質疑權威的精神品質以及創新性思維。因為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前提,敢于創立新事物新思想,創造出符合實際歷史教學的方法。
二、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我們應該知道,歷史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塑造學生的優良品格,發揮積極的德育功能,這是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因而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隨著新課標的推行,這種重要性愈加突出。教學大綱指出:歷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然而,由于傳統的歷史教學在中國存在時間長久,對于知識掌握和技能提升的側重,“填鴨式”“灌輸式”“題海戰術”等教學模式根深蒂固,使得中學歷史教學,尤其是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面臨著嚴重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歷史課程不受重視,對歷史課定位不準確
歷史課往往被視為可有可無的“副科”(學校、學生和家長都陷入這樣的認識誤區),影響教師教學熱情,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自2004年開始,歷史學科成為中考科目,所以各所中學都有開設歷史課程,但事實上,大多數中學的歷史科在七、八年級中依然是“副課”一科,只在九年級才受到重視,九年級的歷史老師則要挑起“重教”《中國歷史》的冤枉任務。
(二)歷史教學未能與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養聯系起來
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傳授歷史知識,特別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這使歷史教學只成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教師未能真正適應新課標教科書的特點
舊人教版的課本,在內容上比較詳細,歷史線索比較清晰,但概念多、現成的結論多,敘述形式呆板,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的課本圖文并茂,較具直觀性、生動性,難度降低,但在課程內容安排方面卻有不足之處。
三、結語
對于目前我國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的這種現狀,必須盡快改變,就目前看來,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教育部門鼓勵城市中學的優秀歷史教師和歷史專業大學畢業生前往農村中學任教,取代兼職教師;二是嚴厲禁止不上歷史課或用歷史課改上其他科目的現象;三是實行中學生歷史基本知識抽樣調查方法,檢驗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狀況;四是完善教育教學手段,改善歷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學資源不足等現象。
【參考文獻】
[1]李史揚.淺談有效構建中學歷史高效課堂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2016(18)
[2]李丹丹.淺議中學歷史與語文整合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
[3]楊國順.中學歷史教學方法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21)
(白泥鄉菜板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