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潔
“體商”顧名思義,即身體商數,是人對自身真實健康情況的自我認識的反應。幼兒園階段是人類運動興趣及習慣與各類勞動能力與習慣養成的敏感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兩個小時”,幼兒在一天兩個小時的戶外游戲中不僅能夠獲得輕松愉悅的情緒體驗,還可以促進走、跑、跳等基本動作發展。除此之外,戶外游戲在幼兒“體商”教育中還起到哪些作用呢?
首先,戶外游戲可以激發幼兒運動興趣,使其長久堅持下去。《指南》中指出,“幼兒是在生活和游戲中獲取經驗的”,幼兒的戶外游戲,不僅投放有各種器械,而且游戲時都有情景性或競爭性。器械的多樣性極大豐富了游戲的形式與內容,情景性或競爭性的游戲過程又拓寬了幼兒參與的廣度與深度。例如:小班幼兒在進行“小兔學跳”戶外游戲時,從熱身環節開始,兔媽媽(老師)領著兔寶寶(幼兒)隨音樂自由跳,在游戲中實現熱身功能,為后續學習雙腳連續向前跳奠定基礎;在基本過程環節中,老師可以投放小腳丫圖片,兔寶寶找小腳丫,親身體驗什么是雙腳跳,感知雙腳跳的方法;而后在小腳丫圖片之間加入百變條,讓幼兒雙腳跳過百變條落在小腳丫上,按此規律擺放一個大大的圓形,讓幼兒在這種情況下循環練習,減少消極等待;在放松環節中幼兒圍坐在圓圈內,伴隨著輕快的口令,幼兒拍拍自己的腿或在場地上滾一滾,實現放松的目的。老師不斷投放器械增加難度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原則,設置“小兔學跳”的情景符合小班幼兒直覺行為思維特點,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持續性和注意力。
其次,戶外游戲可以全面促進幼兒基本動作的發展,提高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增強幼兒體質。在每天兩小時的戶外活動中,無論是大型玩具沙池、嬉水池,還是分小組的民間傳統游戲或地面小組游戲,都充分滿足了幼兒動作發展需求。如各種大型玩具,轉轉椅、翹翹板、滑梯、攀爬墻,幼兒在自由玩耍中,鍛煉了他們的平衡能力、四肢的協調性及靈活性;沙池、嬉水池更是孩子們的樂園,幼兒利用鏟勺、塑型模具、瓶罐、耙子等沙具玩沙,用水槍、噴壺,各類水生動物模型戲水。在嬉水玩沙中,他們手部的小肌肉動作得到了發展,手眼協調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時有助于幼兒對外界自然環境的適應。而內容豐富的小組游戲更是蘊涵著更大的教育價值,例如:“鉆山洞”“老狼老狼幾點了?”特別適合才入園的小班幼兒練習一個拉著一個走;“趕小豬”“小熊過橋”等游戲適合中班幼兒,可以在情景中鍛煉手腦協調、身體的平衡能力;“我是小小飛鏢手”“小松鼠摘果子”適合大班幼兒,幼兒在游戲中可以訓練手眼協調性,鍛煉手臂力量。幼兒戶外游戲內容舉不勝舉,我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從幼兒主體地位出發,圍繞游戲有目的的組織、實施游戲,在每天兩小時的戶外活動中,幼兒身體一定能得到鍛煉。
最后,戶外游戲可以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和意識。《指南》中“健康”領域就提出“有一定的自理和自我保護能力”這一學習與發展目標。在戶外游戲時,游戲前的熱身、游戲時的安全教育以及游戲后的放松活動,處處都有活動習慣的教育,在每次活動中,幼兒的七種基本動作既得到了發展,又使幼兒認識到了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學會自我保護。如嬉水池、沙池,這些活動中存在幼兒個人衣物擺放整理的過程,都需要幼兒自己完成,在嬉水、玩沙之中,幼兒不僅感受到了游戲的快樂,也學會了自己穿脫衣物、整理個人物品。無論是哪種戶外游戲,都需要幼兒、老師、器械這三者的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需要關注的是:根據運動量適當增減衣物、運動后的飲水、活動后幫助老師收納整理各類器械,這些都有助于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
當然,戶外游戲在幼兒“體商”教育中還有許多其它作用,我們在組織幼兒開展戶外游戲時,需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組織實施,幼兒的“體商”一定會逐步、全面的提高。
(陜西省商南縣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