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蕾
一堂精彩的課,有效的課堂評價十分重要,是關系到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初步階段,這一階段不光是學習知識的開始,也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良好心理素質的開始。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發揮好評價語言的作用。
一、營造良好的評價環境
課堂是一片土地,要想在這片土地上開出好的花,結出好的果子,就必須先創造一個和諧、舒適的課堂環境。尤其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進入學校,本身就是一個挑戰,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學生才能盡快融入集體。不僅老師評價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評價,學生也可以評價老師進行師生互評;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讓學生敢于說話,勇于說話,先扶后放,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當然,這種評價不能是無限制,一定要在教師的掌控范圍內進行。筆者在教學當中采取了一個特殊的方式,就是“日記互評法”:讓學生每天將自己所思所想記在日記本上,筆者自己每天也是這樣;第二天,筆者把日記本給學生們批,學生們把日記本給筆者批,慢慢地學生與我之間的陌生感越來越少。雖然日記互評是在課下,卻在課堂上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增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變得彼此之間互相了解。當然,小學數學是一門很獨特的課程,不僅是簡單的學習知識,而是一個思維形成的過程。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為營造一個良好的評價環境奠定了基礎,這樣的基礎上,才更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智力提升。
二、提高評價語言的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在課堂上,教師雖然給了學生更多參與和交流的機會,但學生因知識儲備與認知上的缺陷,在表達的準確性上難免有偏差,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到位地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面對學生模棱兩可的回答,教師就要進行判斷性評價,讓學生明確思維的進程,作出調整。當一個話題拋出后,學生有時不是無話可說,就是有話說不出來。這時,教師要用激勵性評價語促進學生表達。很多時候教師重視對結果的評價,往往學生在中間的實踐操作過程,教師只是個別指導或旁觀,缺乏對過程的評價。而在過程中,教師使用建設性的評價語往往成為學生深入實踐的渠道。
三、評價方式應注意差異性
學生的年齡在不斷增長,課堂評價方式也應該隨著學生的不同年齡有所變化。低年級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的最佳時期,筆者經常會說“你真行”“你真棒”,在學生回答正確時,向他們翹大拇指,而且會通過一些“小紅旗”“小紅花”鼓勵他們。
隨著年齡增長,學生的身心和興趣發生了變化,希望得到鼓勵的方式有所變化,不再渴望那些“小紅花”“小星星”,也不再愛聽那些贊美的話語了,這時,筆者就會用一些誠懇的語言與學生溝通,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難易程度,對他做出客觀的評價,如果學生回答出難的題,我會說“真聰明,我很欣賞你”,并會走上前去和學生握手后者給學生一個擁抱,這時學生一下子覺得自己得到了認可,因此會倍受鼓舞。當然,如果學生回答錯了,筆者也會送出寬慰的眼神,或“考慮不周全吧”“你再想想”等語言,以此提醒學生,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讓學生知道自己錯了,還能明白自己錯在哪里。所以,這一階段對學生的評價要以定性描述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評價方式應該有所變化,這樣才能跟隨著學生的腳步,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快樂中成長。當然評價學生時,要因人而異。對于同一年齡段的學生,由于生活環境不同,個性差異,因此,教師評價學生時,要有差異性。對于聰明的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評價時只要輕描淡寫就行,不能讓此類學生覺得表揚太容易得到,要給他們更高的標準,評價時要滲透“勝不驕,敗不餒”的氣質;而對于平常就膽小怯懦的學生,要多給以鼓勵,讓他們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以此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身為教師要明察秋毫,評價也要因材施教。
四、培養學生自我評價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并不是終止,教師并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全面提高,這就需要驗證學生是否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更應該是自己的主人,在教學中,不僅應有教師的評價,學生互評,更該有學生自評。在小學中高段,學生基本上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對自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通過自評的方式,不僅可以讓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有效地探索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方式,還可以讓學生能夠通過反省,激勵自己,發揚優點,完善自我。課堂自評更有利于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教師不應忽略數學課堂的評價的重要性,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生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課堂評價作為教學活動中一項重要環節,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靈活、恰當的利用課堂評價,好比“春雨潤物”,能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達到和諧統一,不僅能使孩子重拾自信,也可以使課堂教學峰回路轉,使數學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黑龍江省九三管理局局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