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蘭
【摘要】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支主要骨干力量,但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內部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國中小企業應該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關鍵詞】內部控制 中小企業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23-01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問題提出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存在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比較差,財務收支不透明,會計信息質量不高,會計賬務處理隨意性大,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同時,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容量不大,產品品種比較單一,人員數量缺少,技術含量較低,資金匱乏等種種因素,導致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變化較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我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但由于中小企業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管理在實踐中還是缺乏操作的。所以,我國中小企業需要不斷完善和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治理制度。本文從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以及采取的措施入手,對我國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研究。
1.3 文獻綜述
李明輝、何海、馬夕奎(2003)學者指出,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形式大于實質,其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實性也不夠強。李若山學者(2002)的一項調查表明,有近25%的我國中小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由于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監督,管理層控制意識薄弱等因素,使我國中小企業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較大的不足。
1.4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內容寫了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存在問題的對策。
2.內部控制的涵義及主要構成要素
2.1 內部控制涵義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是指中小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經營人員以及其他人員實施的為經營的效果和效率、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可靠性和相關性,以及為法律法規的遵守等目標的實現而提供合理保證的管理制度。
2.2 內部控制的構成要素
2.2.1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是中小企業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支撐著所有中小企業員工的內部控制的意識和思路,并影響著所有中小企業員工實施控制活動,執行控制責任的行為。
2.2.2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三個部分。公司定期組織開展風險評估機制評價,從公司層面目標的制定、業務活動層次目標的制定、風險分析及應對變化的能力三方面展開。
2.2.3 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是指中小企業對所識別的風險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以保證中小企業目標得以實現的政策和程序。
2.2.4 信息和溝通
信息與溝通是指收集中小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各種信息,及時、準確、完整地把這些信息以恰當的方式在中小企業有關管理層與經營層以及下屬之間進行及時傳遞、有效溝通和正確應用。
2.2.5 監督
監督是管理當局用來監督會計系統和相關控制程序的手段。中小企業內部監督主要分為: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
3.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分析
3.1機構設置不合理
首先,沒有設立以董事會為主的內部控制機制;或雖設立了董事會但董事會沒有全面發揮其應有的職權。其次,中小企業組織機構存在互相推諉、人浮于事等現象。最后,我國的中小企業在組織機構設置中,對組織機構的協調、監督和溝通缺乏足夠的重視。
3.2資產管理不夠嚴密
首先,存貨環節控制不夠嚴格。其次,應收賬款控制不夠嚴格,造成資金不能及時收回或者收回比較困難。
3.3 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國中小企業未建立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營造良好的控制環境。
3.4 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目前,我國有些中小企業雖然有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形式大于實質,沒有人去考核檢查執行的效果,更沒有量化的標準。
4.完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對策
4.1 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
中小企業應通過激勵機制不斷提高治理結構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把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措施落到實處。真正建立起中小企業合理的組織結構,提高董事會科學決策和內部監督的能力。
4.2 加強資產管理控制
合理充分利用資金,不斷調整資本結構。合理的進行資金分配和利用,才能使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得到有效配合,才能產生最佳的經營效果。
4.3 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建立授權批準機制,對其中小企業內部權限加以限制;其次,要建立實物控制,嚴格控制實物資產的接觸。最后,要建立中小企業編制的預算控制制度。
4.4 加強中小企業的內部監督
中小企業由于人員較少,機構設置簡單,應加強對關鍵點的控制監督,通過點的控制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實施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時,如何找到關鍵點,是需要認真關注的問題。
結論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尚處在較低級的階段,對內部控制制度也存在不足的認識,內部控制建設薄弱,因此加強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是中小企業改制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會計研究,2008,(5):60-63.
[2]李明輝.淺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審計研究,2009,(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