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少峰
【摘要】微課作為互聯網+教育的一種形式,也是近年來被我們一線教師有效應用到課堂活動的一種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之一,更是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探究意識的一種有效方法。所以,在《靈山中學“互聯網+學科探究型校本創新課程”實驗研究——語文、數學、物理學科校本創新探究課的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中,我與課題組成員有效的發揮了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作用,通過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知識探究來為豐富校本課程,提高校本課程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高中數學 微課 互聯網+ 探究型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58-01
眾所周知,數學直接關乎著學生高考的成績,但是大部分學生卻對數學存在著一種畏懼感,不知道該如何學習數學,也不知道怎樣學,所以,我們就借助各種試題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達到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墒牵毩暤慕Y果往往比我們預期的效果要差很多。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將互聯網+與數學探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在一起,通過恰當互聯網+教育手段的應用來為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礎。本文以“微課”這一互聯網+教育手段的應用為例,結合數學概念課、規律課以及習題課來構建探究型的校本課程,進而豐富學生解題經驗,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進而,使學生在微課的輔助下真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1.微課+數學概念探究
數學概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學生知識靈活利用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質量得以提升的保障。但是,實際的課堂上我們對于數學概念課的教授基本就是簡單教,學生死記硬背,然后,通過做大量的習題將其進行融會貫通即可,但是,這樣的教與學效率并不大,也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提高。所以,在構建探究型校本課程中,我們要借助微課來進行相關概念的講解,以輔助學生在課下無教師指導時能夠拿出來自己進行復習和鞏固,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我們可以借助微課來展示一些與教材中相關概念有關的數學概念,以達到幫助學生拓展學習內容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有關“三角函數”的相關知識時,因為這一章節中涵蓋了很多概念公式,需要記憶的公式也很多,但是,有一些概念和公式在教材中并沒有明確的體現出來,需要我們教師以探究和拓展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這些內容在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讓學生以微課的形式進行學習和探究。
對于這些教材上沒有直接出現的公式,我們可以在校本資源的開放中將其納入其中,之后,我們可以借助微課來將這部分概念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展示給學生,以為后續學生三角函數相關知識解答效率的提高打好基礎。所以,本部分我制作的微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如:
(1)公式展示。
(2)公式推導過程展示。
(3)相關習題的展示與思考。
這三項內容的設計不僅能夠方便學生課下學習,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也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2.微課+數學規律探究
規律課也是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型,更是校本課程開發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在互聯網+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微課的有效應用來進行校本資源的開發以及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
例如:在“數列”相關知識的教學時,我們都知道這部分內容中涵蓋很多規律性的知識點,尤其是找規律求數列通項基本題型,這類試題在數列中是非常常見的,需要的就是學生的那份知識靈活轉化能力。所以,我們在探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可以將這部分有規律的數列題型進行歸納總結,以幫助學生明確這些規律的本質。如:
數列35/15,-24/13,15/11,-8/9,3/7,-0/5,……,求通項公式。
對于這樣的一個試題,簡單的看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但是經過一些變式就可以找到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所以,在教學時,我們依舊可以以微課的形式來將這些知識點教給學生,因此,這一微課的設計我們包含了下面幾項內容,如:
(1)試題展示。
(2)分子規律的分析。
(3)分母規律的分析。
(4)正負號的分析。
(5)通項公式的分析。
這樣的內容展示可以讓學生看到這一規律,也對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找規律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這種能力的形成對學生日后解題能力的提高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當然,除了上述的兩點之外,我們還可以將微課與數學探究型校本習題練習的內容結合在一起,通過新題型、典型題型的納入來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和復習,而且,通過微課的輔助教學來確保這些探究性校本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進而,在鍛煉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傊?,作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師,我們要做好探究型校本資源的開放,要充分發揮微課等互聯網+教育手段的應用作用,進而,確保學生在知識拓展以及經驗積累中提高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季慧軍.微課在高中數學實驗教學的應用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8):19.
[2]吳滌.論高中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19):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