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莎 章亞青 萬小梅


[摘要] 目的 探究對脛骨上端骨折患者術后采取早期康復訓練與護理對膝關節功能的影響。 方法 方便選擇2016年1月—2018年12月該院骨科接診的182例脛骨上端骨折患者,按隨機原則劃分成常規組與康復組,各91例。術后常規組應用一般康復護理,康復組則應用早期康復訓練與護理。觀察患者膝關節功能、骨折恢復效果及并發癥。 結果 康復組腫脹與疼痛評分均低于常規組,行走功能與關節屈伸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康復組骨折恢復效果優良率(97.80%)高于常規組(90.11%);康復組并發癥發生率(5.49%)低于常規組(1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4、3.95,P<0.05)。 結論 對脛骨上端骨折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訓練與護理是確切有效的,有助于幫助患者促進炎癥和腫脹的消除,緩解疼痛,提高骨折恢復速度與恢復質量。
[關鍵詞] 脛骨上端骨折;術后護理;早期康復訓練;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12(c)-0130-03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Nursing on the Recovery of Knee Joint Function after Upper Humeral Fracture
ZHU Sha, ZHANG Ya-qing, WAN Xiao-mei
Second ward of the Orthopaedic Center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nursing on knee joint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upper humeral fracture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a total of 182 patients with upper humeral fractures who underwent orthopaedic surgery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e regular and rehabilitation groups, 91 each. Gener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applied to the postoperative routine group,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nursing were applied to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Observe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fracture recovery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swelling and pain scores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walking function and joint flexion and extension funct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0.05). The excellent rate of fracture recovery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97.8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90.11%); the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5.49%)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14.2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4.74, 3.95, P<0.05). Conclus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upper humeral fractures is effective and effective. It helps patients to promote the elimina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swelling,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fracture recovery and recovery quality.
[Key words] Upper humerus fracture; Postoperative car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Knee function
脛骨上端骨折是骨折中的常見類型,主要因外力所致,常見原因包括劇烈運動致傷、意外事故致傷、打架斗毆致傷等,患者多為中青年群體[1]。嚴重骨折患者通常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方式,可對受損骨結構進行復位并固定,促進骨骼的自我修復,使骨骼恢復正常生理結構,重建其平衡功能[2]。而護理與康復訓練是骨折術后治療的重要環節,科學良好的康復護理方案直接關系著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3]。該文對2016年1月—2018年12月該院接診的182例脛骨上端骨折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訓練和護理,觀察其對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該院骨科接診的182例脛骨上端骨折患者,按隨機原則劃分成常規組與康復組,各91例。該院醫學倫理會批準該次研究,患者與家屬均為研究方法與內容的知情者,參與其中均出于自愿。納入標準:①通過CT等檢查明確患者存在脛骨上端非病理性骨折,具有手術治療指征;②患者均為單側骨折,且均通過手術進行復位與固定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肌肉、韌帶完全斷裂的患者;②合并免疫系統、造血系統等疾病或嚴重臟器疾病者;③存在精神、認知、心理等方面障礙,導致交流困難、依從性差的患者。常規組男女比例39∶52;年齡22~61歲,中位數(41.33±2.17)歲;Schatzker骨折分型:27例Ⅰ型,39例Ⅱ型,16例Ⅲ型,9例Ⅳ型。康復組男女比例38∶53;年齡21~63歲,中位數(41.49±2.25)歲;Schatzker骨折分型:26例Ⅰ型,40例Ⅱ型,17例Ⅲ型,8例Ⅳ型。兩組資料間比較,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采取一般康復護理干預,即在術后早期予以臥床休息,給予體位指導、生活指導等護理,并行消腫、止痛、抗炎等常規處理,術后1周左右觀察患者骨折處的愈合狀況,予關節屈伸訓練、扶拐行走訓練等。
康復組則予以早期康復訓練與護理。①術后早期予以肌力訓練與被動活動,術后當天常規制動并予以冰袋冷敷,麻醉消退后即可行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的等長收縮訓練及踝泵鍛煉。護理人員從旁指導患者正確鍛煉方法,以手掌感覺肌肉運動,確保訓練有效,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術后第3天可行直抬腿、側抬腿及后抬腿訓練,若患者局部紅腫消退,可行膝關節被動活動,采用CPM機輔助,先以小角度活動膝關節,避免拉扯傷口,引起疼痛。此外,護理人員可指導家屬按摩患者下肢肌肉,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回流。②術后1周即可行主動的屈膝、伸膝訓練,關節活動的角度應從20°開始,以不引起疼痛為標準,逐步增加活動角度(約每天增加5°),適當時候可增加抗阻訓練、扶拐行走訓練、站立訓練等。③患者出院后為其設計訓練計劃,并以微信、電話等方式進行監督與指導,囑患者定期復查,依據患者愈合情況指導其進行由部分負重到完全負重訓練、上下樓梯訓練、下蹲訓練等。④護理方面:在康復訓練過程中也需注重患者心理問題,早期開展訓練的疼痛感更強,需要患者具備更強的自制力。護理人員在指導訓練的過程中與患者保持溝通,予以相關知識教育,增加患者對于康復訓練的重視,并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與鼓勵,使其增加依從性,更積極主動地完成訓練。康復過程中也需重視疼痛的干預,評估患者疼痛程度,通過轉移注意力、放松身體、局部冷敷等方式進行緩解,嚴重者可采取藥物緩解。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①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量表評估患者術前、術后1個月的局部腫脹和疼痛感、關節屈伸功能、行走功能,腫脹與疼痛感均按程度的輕重記0~10分;關節屈伸功能與行為功能則記0~20分,分值高提示患者關節屈伸功能與行走功能好。②并觀察患者的切口感染、靜脈血栓、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
術后3個月行療效評定:患者膝關節可正常屈伸,骨折處無畸形,完全愈合,恢復正常行走能力則效果為優;患者膝關節屈伸角度可達到60°以上,行走功能有所恢復,但仍有疼痛感則效果為良;患者術后出現關節炎癥等并發癥,骨折愈合不良,關節屈伸度差,難以穩定行走且存在明顯疼痛感則效果為差[4]。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手術前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腫脹、疼痛、行走功能、關節屈伸功能較術前均明顯改善,康復組腫脹與疼痛評分均低于常規組,行走功能與關節屈伸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骨折恢復效果的比較
康復組骨折恢復效果優良率(97.80%)高于常規組(90.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患者并發癥情況的比較
常規組共出現13例(14.29%)并發癥,包括5例切口感染,4例靜脈血栓,4例關節炎癥。康復組共出現5例(5.49%)并發癥,包括3例切口感染,1例關節炎癥,1例靜脈血栓。康復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5,P<0.05)。
3? 討論
骨折是指人體骨骼在外界作用或自身退行性改變下,其骨結構發生斷裂,喪失良好的平衡與支撐能力,給患者帶來疼痛感和活動障礙[5]。而脛骨是支撐人體重量和平衡的重要骨骼,一旦發生骨折,可對患者的正常行走與運動能力產生嚴重影響。隨著手術治療技術的不斷成熟,脛骨上端骨折的治療效果得到提升,但術后的康復訓練仍是關系著患者功能恢復速度與恢復情況的重要因素[6]。
該文對脛骨上端骨折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訓練與護理方式,在患者臥床休息的早期予以適當被動訓練,結果顯示,患者術后1個月的腫脹與疼痛感較前明顯降低,而行走功能與關節活動功能的評分則較前增加,且4項評分均優于應用一般康復護理流程的常規組,其骨折恢復的優良率(97.80%)也高于常規組(90.11%)。可見,及早鼓勵和幫助患者進行術后康復訓練,更有利于患者腫脹消失、疼痛緩解、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張永萍[5]的研究中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給予模塊式康復訓練,于術后當天即開始早期康復訓練,干預后4、8周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出院時關節功能優良率(93.3%)高于對照組(73.3%),其結果與該文結果較為相似,進一步證實了早期康復訓練對于促進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確切效果。早期康復訓練于患者術后當天即開始肌肉收縮訓練,可使患者保持肌肉力量,結合肌肉按摩等措施可避免臥床時間過長導致肌肉萎縮,且能促進血液的回流,加速炎性因子清除,促進腫脹緩解。術后第2、3天,患者手術切口疼痛減輕,紅腫有所消退,應用被動輕度膝關節運動和加強踝部運動,可使患者保持適當的關節活動度,并逐漸增加訓練強度,避免關節僵硬,也有改善下肢和關節供血、活動肌肉群的作用[7-8]。在術后早期予以康復訓練,并輔助心理干預、疼痛護理等,可加速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同時能活躍下肢韌帶和肌肉群,加速新陳代謝和炎癥吸收,達到消腫、消炎效果,可預防靜脈血栓、關節炎癥等并發癥。該文結果可見,康復組并發癥發生率(5.49%)明顯低于常規組(14.29%),可見早期行康復訓練可使患者更好、更順利地康復,減少并發癥。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訓練與護理對于脛骨上端骨折患者術后疼痛以及功能恢復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促進炎癥、腫脹和疼痛的消除,減少血栓、發炎等不良情況,應用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 侯紀蓮,李春.多元化護理康復鍛煉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應用效果[J].河北醫學,2016,22(5):857-859.
[2]? 丁鈴,陳郁,顧龍殿,等.激光治療聯合康復訓練促進脛骨平臺骨折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8,33(2):176-177.
[3]? 張敏佳,林松慶,呂莉,等.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對下肢骨折術后早期康復的影響[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8,38(6):1274-1279.
[4]? 熊飛,仲飆,王磊,等.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 22(33):4802-4805.
[5]? 張永萍.模塊式康復訓練聯合情志護理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恢復及精神狀態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8,31(4):121-123.
[6]? 徐紅梅,薛露,章大偉,等.系統康復訓練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 39(6):460-461.
[7]? 居紅飛,顧羊林.基于多元化理念的康復鍛煉方案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軀體康復及并發癥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7,30(9):138-141.
[8]? 陳榮,孫志波,孫晨,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持續被動運動對膝關節內炎癥及功能的影響[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8,33(4):349-352.
(收稿日期: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