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嘉亮,徐向東,莫偉堅
(鞍鋼聯眾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冷軋廠,廣東 廣州510760)
鞍鋼聯眾冷軋退火酸洗機組主要生產200系、300系、400系冷軋2B不銹鋼卷材。作為生產2B冷軋帶鋼最后一道工序的平整工藝段,其主要設備有表面調質精整機(下稱SPM)及拉力矯直機(下稱TLL)。然而,冷軋退火酸洗機組運行速度較快,當速度超過150 m/min時,TLL的工輥會使帶鋼表面產生刮鑿痕,影響產品品質。現場在生產430鋼種時,必須使用TLL,因為原設計工藝是通過TLL張力拉矯的方式給予鋼帶約0.5%~4%的延伸率,以消除帶鋼的屈服平臺,否則430鋼種的機械性能不達標,無法給下游客戶使用。因此,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實現只采用SPM,而不采用TLL也能消除430鋼種的屈服平臺,本文對此加以介紹。
圖1為帶鋼平整工藝加工前后的應力應變曲線示意圖,由圖1可知,帶鋼冷軋后經過退火再結晶,消除了加工硬化組織,但力學性能和加工性能變差。此時,430鋼種的應力應變曲線具有明顯的上屈服極限,并且在下屈服極限出現屈服平臺,見圖1(a);通過平整工藝加工的帶鋼,隨著伸長率的增加,屈服極限升高,消除了屈服平臺,獲得較好的延展性,消除輕微邊浪、中浪,改善了板形,見圖1(b)。從變形量來看,平整工藝加工實質是一種小壓下率(0.5%~4%)的二次冷軋變形[1]。

圖1 帶鋼平整工藝加工前后的應力應變曲線
對430鋼生產時SPM工輥情況進行測試,當沿用原設計工輥凸度0.15 mm,軋制力為3 800 kN,出現各種無法消除的邊浪(邊部過軋)、中浪(中部過軋)等質量缺陷,鋼板缺陷照片如圖2所示。因此,需要尋求一種可通過軋制力求出相應工輥凸度的辦法,一方面在生產430鋼種時不但要消除其屈服平臺,而且延伸率也要達到要求;另一方面需解決鋼帶的板形問題,滿足現場生產質量的要求。經生產現場反應測試,要消除430鋼帶屈服平臺,鋼帶厚度需滿足變形率0.5%~1.2%的要求,經過軋制數模計算,對應的SPM軋制力需達到4 300~8 600 kN。表1為鋼帶厚度、軋制力、變形率對應表,由表1可以看出,軋制力跨度較大。

圖2 鋼板缺陷照片

表1 鋼帶厚度、軋制力、變形率對應表
擬通過有限元分析的方式,計算中部工輥在不同受力情況下的最大變形量,其變形量即為在該軋制力下所需凸度,同時使鋼帶各接觸點的受力一致且足夠,以達到優化目的。
SPM是通過凸度來彌補大軋制力下產生的SPM工輥形變,使整個鋼帶板面受力均勻。通常情況下,凸度的大小由SPM的軋制力決定,大軋制力采用大凸度,小軋制力采用小凸度。
理想鋼帶(無邊浪、中浪,截面為矩形)通過時,只有SPM工輥沿鋼帶寬度方向上的受力均勻,鋼帶各處延伸率才能保持一致。理想鋼帶與工輥的受力如圖3所示。若有板形問題,可參照理想狀態對其進行微調,由實際操作經驗可知,若出現邊浪缺陷,要消除邊浪,則需增加彎輥力,減小軋制力。

圖3 理想鋼帶與工輥的受力
采用反求法,假設工輥是直輥(無凸度),以兩側壓下機構為支點,向輥面施加3 800 kN的均布力,求出中心位置產生的變形量,即工輥的凸度為中心位置產生的變形量。根據工輥材質,選取對應的機械性能參數見表2,并根據Solid works軟件輸入分析要素,定義輥面受力和網格單元大小,建立數學模型,SPM工輥建模如圖4所示。建模后計算位移量,位移量計算結果見圖5。
通過設定不同的軋制力Fn2(2000kN、3000kN、4 000 kN、5 000 kN、6 000 kN、7 000 kN、8 000 kN、9 000 kN、10 000 kN),計算相應中部變形量 X,擬合出軋制力-合力位移(變形量)曲線如圖6所示,當軋制力Fn2=3 800 kN時,輥面中部最大變形量X=2.998e-0.01mm。也就是說,當使用3 800 kN的軋制力的時候,需要使用0.3 mm的凸度的工輥,即可保證鋼帶表面均布軋延。顯然原凸度(0.15 mm)與軋制力(3 800 kN)的匹配設定不合理。

表2 SPM工輥選取機械性能參數表

圖5 SPM工輥靜態位移量計算結果

圖6 軋制力-合力位移曲線
以工輥兩側壓下機構為支撐,對兩側輥頭施加彎輥力Fb1和Fb2,模擬彎輥力示意圖見圖7,工輥發生彎曲變形,其變形量可起到凸度補償的作用。軋制不同厚度的鋼板,需要不同的軋制力,而生產過程中,為保證產線連續生產效率,無法頻繁切換工輥凸度。此外,按軋制430鋼板時軋制力(4 300 kN~8 600 kN)的要求,需配多種凸度工輥方可滿足現場生產,這無疑對現場生產條件造成困難。通過彎輥力產生變形量的能力計算,現場采用2~3種凸度,搭配彎輥力的作用,滿足了生產430鋼板各種厚度及軋制力的需求。

圖7 模擬彎輥力示意圖
SPM設備可輸出的最大彎輥力為800 kN,即單側軋制力的上限為400 kN,50%彎輥力與-合力位移曲線如圖8所示,彎輥力可使工輥中部產生最大的變形量為0.09 mm,且彎輥力與SPM工輥的變形量是線性關系。

圖8 50%彎輥力-合力位移曲線
根據上述思路,若工輥凸度(研磨設定)和彎輥補償量(0~0.09 mm)能夠抵消工輥軋制過程的中部變形量,則可認為能夠得到平直的軋制接觸面,實現板面品質最優化,即凸度、彎輥補償量及工輥中部變形量滿足:
凸度±彎輥補償量=工輥中部變形量(0 mm<彎輥補償量<0.09 mm)
經過整理,得到的SPM軋制力和工輥凸度的速配表如表3所示。

表3 軋制力與理想凸度速配表
對上述結果進行優化,將SPM工輥凸度從0.15 mm改為0.39 mm,初始軋制力設定為4 800 kN,TLL不投入使用。根據來料板形狀況(邊浪、中浪)對軋制力及彎輥力進行適當調整,可得出平整的板形。切取試片進行拉伸測試,應力應變曲線見圖9,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鋼帶經過SPM精整軋制后,已消除屈服平臺,機械性能符合使用要求,實現了以SPM替代TLL,并消除屈服平臺的功能,解決了產線速度高于150 m/min時,TLL產生刮鑿痕的問題,打破了平整工藝段的速度瓶頸。經測試,產速由原來的不高于150 m/min提升到230 m/min,總體品質及產速都得到提升。

圖9 應力應變曲線
除430鋼種外,還可以依據不同鋼種品質要求定義合適的參數,如延伸率(0.4%~2%)、帶鋼厚度及寬度等,通過數模計算SPM的軋制力、工輥中部變形量并選定合適的凸度。
原設計的SPM工輥凸度(0.15 mm)對應軋制力(3 800 kN)的匹配設定不合理,工輥面各點的變形量大于凸度值,未能有效利用軋制力改善板形;按照所需變形量,利用數模計算出軋制力,在不超過設備的可操作范圍內,推出合理的凸度并加以使用,可滿足消除屈服平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