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蔓 李浩洲
摘要:現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環境以及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和破壞,近年來環境保護被提上日程,這也使得基層水土保持工作,開始了新的發展局面,但是由于在落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工作開展的效果所以相關部門要不斷探究工作新思路改善現有的工作現狀。本文主要城市水土保持方面的工作進行分析。
關鍵詞:城市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內涵;水土流失
引言
在新形勢下,做好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能夠有效的改善我國自然生態環境質量,推動我國環保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實現水土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為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相關單位必須對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的具體要求和要點進行精準把握,并有針對性的采取各項技術措施,以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
1城市水土保持的現狀
城市的水土保持代表著城市地理環境中土壤狀況與被侵蝕情況。城市水土保持不僅是城市在建設與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地質破壞與水土流失、城市自然用地減少,綠化率低,還體現在對于原有的城市水土流失地區的整治不合理,不重視。城市內澇是城市水土流失中的一大特點,由于城市土壤環境的變化,綠地減少的原因,導致在極端暴雨天氣城市的排水功能降低,綠地吸水能力減少,進而導致城市在極端暴雨環境下的不良勢態。現代城市對于“城市病”的防治手段較弱,主要目光還是在于城市規模建設上,著導致城市水土流失問題遲遲難以得到根本解決。城市水土保持依靠許多力量的支持,例如城市綠地建設、城市排水功能建設、城市城建項目不過度開發、郊區建設與改革的減少、沿城市河岸的防護林建設、地勢較低處的綜合改造、城市綠化美化等的共同作用。對于當前的城市發展而言,兼顧建設與生態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大部分城市建設在建設過程中進行治理,對于建設用地的規劃,綠地的不占用等進行緩慢整治,雖然無法在一時間改變城市水土流失現狀,但在這種改造過程中對城市水土保持作出一份貢獻。以城市內澇為例,當前大部分發展較快的城市及沿海地區等地勢較低的城市區域,由于極端暴雨天氣的影響,雨水積聚的現象十分廣泛,不僅影響市民安全出行,也反應了城市的綜合治理手段不足,無法及時排水造成的土壤浸泡很容易導致城市土壤與土質的破壞與流失。這充分說明了當前城市水土保持現狀的不良勢態,也反應了城市生態與城市發展的不規范間的沖突。
2水土保持的保護與利用
水土保持的保護就是為了使水土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要想利用就必須保護,兩者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加強保護與利用,才能使總體效益得到有效提高,才能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中小型水土的利用與保護是復雜多樣的:一,需要建設基本農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二,種植多樣性的植物,維持生態環境平衡;三,建設水窖、水坑水塘以及澇地等蓄水設施,從而使當地的防旱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四,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從而使當地的土壤質量得到有效提高;五,建設小型水電工程,使能源缺乏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緩解,間接的對當地林木環境發展提供保障;六,充分利用水沙資源,實現當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城市水土保持的對策
3.1進行科學的城市土地使用規劃
在城市水土保持的過程中,我們要強化城市土地使用的規劃和落實。我們在城市發展目標、城市規劃思想、城市發展原則等問題上,都要堅持以城市水土保護為主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水土保持工作受到重視,得到落實。在城市土地規劃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進行水土保持,然后才能夠進行一般情況區域的水土保持。
3.2加大城市功能用地建設與城市排水系統
對于城市水土保持的重點而言,城市的功能用地發揮重要作用。在連續降雨造成的城市內澇中,合理的建設城市蓄水用地,城市綠地,有利于城市排水、儲水及雨后再次排水;將地勢較低的區域建設為停車場,綠化林,公共活動場所等較空曠的功能用地,有利于在強降雨條件下的雨水匯集,不影響主要城區的生活活動;加大對城市排水系統的“人防”與“技防”。通過“人防”定期檢查老化、損壞排水設施設備,及時更換與維修養護;加強“技防”,通過對排水系統的建設與規劃,保證強降雨下的排水通暢。利用人技結合的方式加強城市的排水系統,減少由于城市內澇帶來的不良影響。
3.3健全監督管理法規體系
首先,健全系統化法律法規制度。將現有情況作為基礎,并且明確監管的重點內容和遵守原則,將全面完整、科學務實作為遵守原則,并且建立標準化的程序和制度,以此符合新環境下監督管理的特征,實施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證不斷提升水土保持監管法律制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其次,國家要明確有關部門好單位水土保持的職能和責任,在水土保持監管的行政審批權限下規范承接及推進工作,保證各個地方政府能夠實現自身職能,通過運用網上的聯動機制,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和聯系,制定全面的監管任務,在統一的規章制度下實施生產建設項目,杜絕水土流失誘發因素的出現。此外,需要注意水土保持要按照一定的配套制度,堅持四項協調一致,即技術標準和行政要求協調一致、生產建設主體單位和監督管理要求協調一致。
3.4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
首先,構建完善的受損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機制,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全面落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強化提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各區域相關單位應該以實際情況為導向,結合當地生態自然修復的具體需求,構建修復機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計劃和具體工作內容進行明確。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應組織技術對區域水土流失狀況進行實地勘察,并深入分析原因,保障受損生態系統修復機制的科學性。其次,探索生態自然修復和生態產業結合的有效途徑,將提升區域農民生活水平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有效的結合起來,創建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在推動農業持續發展的同時完成生態自然修復。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區域環境承載能力,保障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最后,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構建完善的自然修復體系。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受損情況進行全面掌握和分析,找出內在原因,有針對性的制定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措施,促進修復工作成效的有效提升。同時,從制度建設和修復措施等方面入手,對區域生態自然修復體系進行優化完善,為具體工作的有效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作為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一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在水土保持的過程中,要在工作思路和工作理論方面進行改善和創新,同時在工作的過程中要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內容以及特點進行分析。同時在上述工作落實的過程中,我們還要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城市土地規劃設計。只有從多個方面進行入手,才能夠有效的保證我國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達到預期,才能夠讓我國的城市建設進入快速通道。
參考文獻
[1]崔騰嫻.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方式與運用實踐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6):33-34.
[2]都秉龍,候麗娜,張新.水土保持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信息化建設,2016(11).
[3]陳茸,段利鵬.城市水土保持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吉林農業,2018(13):50.
[4]王禮先,張有實,李銳,等.關于我國水土保持科學技術的重點研究領域[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1):12-13.
(作者單位:1麟游縣水土保持工作站;2 麟游縣九成宮鎮水務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