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平
摘要:2006年,耿村民間故事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其在新環境下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如何利用影視化的方式將極具中國特色的中華文明進行傳播與推廣,從而創建中國特色品牌文化,弘揚非遺文明也成為我們值得思考的議題。本文將從耿村文化以及影視化傳播優勢、耿村文化的影視化傳播現狀及問題、耿村文化的影視化傳播的創新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為更多的中國優秀文化的影視化傳播推廣提供借鑒。
關鍵詞:非遺文化;影視化傳播;耿村文化
2005年在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影視化傳播突破了傳統的人際傳播的方式,擴大了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范疇、延長了傳承時間、豐富了傳承內涵,跨越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一、村文化及影視化傳播
耿村地處冀中平原,離省會石家莊東偏南四十五公里,隸屬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鎮,村中現有280多戶,1200多人。自古耿村便是重要的東西交通要道,是南來北往的商人的匯集之地,便捷的交通不僅造就了經濟的繁盛也帶來了精神文化的豐盈。耿村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故事村,據統計耿村各類故事有4630篇,共計5000余萬字,能講50個故事以上的大中型故事家100余人,還有很多“民間故事家庭”。1990年1月,成立了民間故事家演講協會——耿村民間故事家演講協會。2006年5月,耿村民間故事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口述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下耿村文化的發展與傳播顯得尤為重要。
在傳播體系中會因傳播媒介信息編碼的不同,側重也會有所不同,其傳播得影響力同樣也會各有差異。但在新媒體環境下影視傳媒對于非遺文化的呈現較其他媒體更具優勢。因此非遺文化的影視化傳播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影視化傳播更加直觀逼真,易于被受眾接受。從信息符號的編碼看,影視傳媒編碼系統以圖像符號為主,融合文字、語言、聲音等各種傳播符號,這幾種符號同時作用于受眾的視覺和聽覺,將無形的非遺文化變成有形的三維立體的影像,使受眾更容易產生視覺沖擊力,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非遺文化的多層次內容,感受非遺文化的無限魅力。這種多層次多維立體的空間影像傳播方式讓受眾在了解非遺文化中更具身臨其境之感,對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播具有很強的優勢。
其次,影視傳媒包含著不可估量的“眼球資源”。這種“眼球資源”也稱“注意力資源”,它將受眾的“注意力”的傳播效應能累積下來轉化為非遺文化的“注意力資本”,影視化后的作品被關注度越高,其展示的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也越廣泛,傳播效果也更顯著。這種因移情而產生的注意力效應,能對非遺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最后,非遺文化的影視化傳播形式更多樣,渠道更廣泛并且易于永久保存。一方面就類型而言可以以紀錄片、宣傳片、電影、綜藝節目等多種形式來進行創作與傳播。另一方面就傳播渠道來說影視化傳播可以通過傳統的電視媒體進行傳播,也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病毒式地傳播。同時影視化作品具有長久保存性,通影視化手段可以將非遺文化從無形變成物質化作品,這樣可以長久保留下來的影像資料更便于持久性地傳播推廣。
二、耿村文化影視化傳播現狀簡析
通過實地調研和搜集網上資料,我們發現耿村對于自身非遺文化的影視化傳播也做過一定的嘗試,但傳播質量和效果并不理想。2010年10月31日CCTV7播出的紀錄片《璀璨時空-石家莊歷史文化影像志》第七集《新興城市》中,開頭部分就展現了耿村-中國故事第一村的人文景象和歷史由來,但只有一分鐘左右的時長,并且全片的重點是講述石家莊的火車與交通并沒有對耿村文化進行深入展示。除了紀錄片形式,耿村文化也通過其他方式進行過影視化傳播,如2013年河北點點傳媒有限公司制作了26集動畫片《耿村民間故事》,將耿村口述故事動畫化。它的側重點是展現故事內容,對于耿村文化的其他方面沒有延伸且其質量和傳播的范圍都很有限。
我們不難看出耿村文化的影視化傳播效果并不顯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影視化內容生產創意不足,無法引起市場資本重視
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即使是短視頻或是網絡直播也開始不斷加深其內容含量,因為沒有好的主題,有創意的敘事即使樣式再多樣前衛也無法在這個以秒為單位更新的新媒體時代生存下去。在網絡上進行關鍵詞搜索,我們發現關于耿村文化的相關視頻或者新媒體平臺賬號所呈現的內容大多比較簡單粗糙,這種沒有質量和爆點的影視化內容自然也無法引起手中關注,傳播效果自然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同時低質量的影視化內容也無法得到市場資本的青睞,缺少了資本的引入,對影視化制作來說就更無法保障高質量作品的創作,因此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二)忽視新媒體傳播渠道,傳播過于被動
近年來耿村也嘗試了一些新媒體傳播方式,如2017年1月17日河北新聞網的網絡直播節目《影像河北》通過直播的形式對耿村進行了直播。但宣傳力度和效果遠遠沒有達到傳播預期。耿村近年來在宣傳方面雖然一直和媒體有著互動,但自主性較差,沒有主動出擊利用新媒體平臺和渠道主動銷售自己。同時通過在互聯網以及幾個當下比較火的自媒體平臺,如微信公賬號,微博,愛奇藝等搜索關鍵詞,也沒有發現耿村的官方宣傳賬號和主頁更沒有相關的自制宣傳影視化作品。在新媒體背景下由于對新型傳播渠道的缺失利用以及被動宣傳造成了耿村如今的傳播困境。
(三)缺少專業人才和團隊
不管任何途徑別的傳播和宣傳都需要一個專業的團隊進行運作,影視化傳播更是對專業團隊有著更高的要求。耿村的影視化傳播更是人才稀缺,根據實地調研發現,耿村村民這幾年一直在嘗試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影視化宣傳,如在各大短視頻平臺錄制小視頻,直播等。但由于自身對影視化了解很少,沒有專業的設備,更沒有專業的團隊,僅僅是單獨作戰所以一直在影視化傳播方面沒有起色。由于是業余的個人制作,制作的影視化作品質量可想而知質量都不盡人意,所以很難進行傳播。
三、耿村文化影視化傳播策略
(一)加強傳播相關主體間的良性互動
耿村文化的影視化傳播涉及到的傳播主體主要是耿村自身相關機構組織,影視傳媒以及受眾,只有將和傳播有關的所有主體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動,才能保障耿村文化影視化傳播的良性運行。
首先,耿村村委以及故事協會既是耿村文化的傳承者,也是影視化傳播的關鍵主體。應在影視化傳播中起著主導作用,掌控耿村文化影視化傳播的基本內容、根本原則和主要導向,做好“把關人”的角色。在影視化傳播中需要憑借管理者的角色,制定詳盡的傳播策劃,并且去協調與其他機構和部門的合作關系,承擔傳播活動的主要事宜。
其次,作為傳播過程中主要信息載體的影視傳媒也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今時代大眾傳媒已經成為最為普遍和易于接受的傳播媒介,而大眾傳媒具有“意見領袖”和“議題設置”的功能,在傳播中媒體重點表現的節點往往與受眾心中對耿村文化“特征性”感知點相吻合,影視傳媒也不例外。因此,在耿村文化的影視化傳播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影視傳播媒介的“議題設置”,將耿村文化中的特色內容進行策劃編排,如將耿村文化里很有特色的“故事家庭”作為影視化主體,策劃一個系列短片來講述“故事家庭”,從而表現出耿村文化的內涵。同時還可以策劃相關的影視化活動,如耿村文化短片拍攝大賽,通過比賽和比賽中產生的影視化作品對耿村文化進行傳播。
最后,與受眾進行積極互動,將受眾變成傳播的發動人。視覺傳播學學者文德特說過“圖像的意義不在圖像本身,而是在于解讀圖像的人”。受眾是傳播最重要的信息接收端,如果說專業機構是耿村文化影視化傳播成功與否的關鍵,那么受眾則是耿村文化影視化傳播成功與否的主體所在。在耿村文化的影視化傳播過程中,受眾并不只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也是傳播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因此在傳播過程中要明確受眾的地位,了解分析受眾的接受心理、審美特征以及閱讀習慣等,積極互動。
(二)建立專業團隊,優化影視化傳播內容
雖然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出端,是傳播的主體,傳播形式也多種多樣,但無數的傳播成功案例還是向我們展示了“內容為王”的事實。尤其是影視化傳播,它對專業性要求比較高,因此只有建立自己的專業團隊,對內容方面要加強質量把關,不斷優化影視化內容,除了優化畫面語言質量,也要不斷挖掘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將耿村文化的深層內涵展現出來。形成詳盡可行的傳播模式才能獲得傳播理想效果。
(三)巧用新媒體平臺,創新傳播手段
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信息傳播秩序在解構中不斷重構,視頻化、故事化、移動化、和微傳播也成了傳播的主要發展方向。因此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化傳播,一方面要掌握和使用好新媒體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傳播。在非遺影視化傳播過程中,關注傳播的技術創新,了解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信息傳播與接收習慣,充分了解運用VR、AI等新技術,創造新的傳播手段,優化和加深人們的接收體驗,推動非遺傳播能力和效果的雙提高。另一方面要把握新的傳播格局,適應差異化和分眾化的傳播趨勢,做好非遺傳播的細分化和精準化,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不同形態的非遺作品進行多元主體精準垂直推送,有效提升非遺文化的影視化傳播效果。
無論是耿村文化還是其他的非遺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長河中的瑰寶,它們燦爛且易逝。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化傳播的優勢,利用影視化傳播手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行,是一個長久的且不斷探索的過程,但也是一個值得嘗試的路徑。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2005-08-15/2019-02-04.
[2]鄒欣星.城市形象的影視化傳播研究—以西安為例[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2):92-96.
[3]李敬儒.非遺”語境下民間故事的傳承與保護現狀—以耿村民間故事為例[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2):113-114.
[4]周紅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化傳播 —益陽電視臺“春韻”2009 春節文藝晚會的啟示[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26-31.
[5]張青榮,張琦 .徐福文化的可視化保護與傳播探析—徐福東渡傳說研究(一)[J].大眾文藝,2017,(21):248-250.
基金項目:2018年河北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 HCCXZZ2018008
(作者單位:河北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