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璇 胡江飚 陳海挺 朱美麗.

【摘要】目的觀察在三維步態分析儀指導下的康復訓練對中樞神經損傷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方法將符合入選標準的中樞神經損傷患者32例采用治療前后自身對照的方式,評估治療療效。所有患者接受步態評估,采用GaitWatch三維步態分析儀(章和電氣,廣州),根據評估結果針對性的進行綜合的康復訓練。所有患者療程開始前、療程結束后進行三維步態分析。結果治療后,患者的步頻、步幅、步速、步態周期、髖膝關節屈曲伸展角度、步長偏差、左右擺動相偏差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論三維步態分析儀可客觀、有效指導中樞神經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復訓練。
【關鍵詞】三維步態分析;運動學參數;中樞神經損傷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6X(2019)06-0582-0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9.06.032
中樞神經損傷導致的步行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是康復治療的重點、難點之一。如何客觀的評價病人的步態和步行功能,給予針對性更強的康復訓練并評價其療效,是人們關心的問題。本文應用三維步態分析儀對中樞神經損傷步行功能障礙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樞神經損傷伴有步行功能障礙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30~83歲,平均(57.72±12.74)歲;病程3~8個月,平均(4.2+1.7)個月;腦梗死16例,腦出血11例,腦外傷5例。入選標準:(1)有明確近期中樞神經損傷病史,經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血管意外、腦外傷且伴有異常步態;(2)能獨立或在監視下行走12m以.上;(3)患者意識清楚,無嚴重的認知和感覺障礙,無感覺性失語,能理解簡單的動作性指令并能遵照執行;(4)病程在3個月以上12個月以內;(5)患者同意參加本次康復治療、步態測試與訓練。排除標準:(1)有嚴重感染、嚴重痙攣、關節疼痛、心力衰竭等因素導致不適合或不能行走的患者;(2)本次中樞神經損傷未進行規范康復者;(3)認知障礙,不能配合訓練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礎疾病藥物治療,常規使用尼麥角林片,有肢體麻木的患者使用甲鈷胺片,腦梗死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丁鈣片。治療師在康復治療前對患者的三維步態結果進行分析,制定相應的康復方案。根據結果可以得出患者異常步態的主要問題及產生的相關原因,如肌張力高、髖膝關節角度受限、患肢的負重能力差、重心轉移差、左右下肢運動的不對稱等,采取針對性的康復訓練,以Bo-Bath療法、Brunnstrom療法、Rood療法、本體感神經肌肉促進療法、運動再學習等為基本方法,綜合運用其技術進行康復治療,內容包括改善髖膝關節活動度、抗痙攣訓練、單足負重訓練、軀干協調性訓練、骨盆控制性訓練、平衡訓練、步行訓練等,同時注意對家屬的指導以配合康復治療,每周5次,每次45min,總療程為4周。
1.3評定指標:對所有選定的中樞神經損傷伴有異常步態患者在療程開始前、療程結束后采用GaitWatch三維步態分析儀(章和電氣,廣州)分析步態時空參數和對稱性參數。患者在評估時均身穿普通衣服和習慣性平底鞋,并分別將7個傳感器按要求固定好后,在安靜不受干擾的測試走廊上直線行走12m,系統會自動還原患者行走的步態姿勢,并得出分析報.告。主要觀察的步態運動學參數為步頻、步幅、步速、步態周期、步長偏差(左右肢步長相減的絕對值)、左右擺動相偏差(左右擺動相相減的絕對值)髖膝關節屈曲伸展角度。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版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4周后,患者步頻、步幅、步速、步態周期、步長偏差、左右擺動相偏差、膝關節屈曲伸展角度、髖關節屈曲伸展角度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或P<0.01),見表1。
3 討論
步行是中樞神經損傷患者首要的康復目標。但.在腦損傷后6個月期間,約有30%的患者無法獨立行走,傳統行走訓練對腦損傷患者有改善作用但不夠顯著【1】。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無法對患者的步態做精確的分析,從而能夠給予確切的指導。目前的步態評定多采用目測法,定性分析容易產生誤差,也無法全面的從步態的矢狀面、橫切面、冠狀面三個方向進行評估,而定量的描述就更難了。應用三維步態分析儀,可以精確測量各種步態參數并進行治療前后的對比分析,能客觀定量的評價患者的步態情況,同時根.據三維步態分析結果得出患者異常步態的主要問題,尋找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并以此來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最后客觀的評價康復后的步態改善情.況。本研究采用國產三維步態系統對中樞神經損傷患者的下肢關節運動與步行能力進行定量和定性測評,該系統操作簡便,能為臨床的康復評定、治療和康復醫學研究提供客觀數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損傷患者步頻、步幅、步速都會有明顯減少,而步速是影響步行的重要參數,也是反映患者步行能力的敏感、可靠而準確的指標【2】。影響步速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單足負重能力、步行的穩定性及對下肢的控制能力【3】。通過三維步態評估可以發現患者下肢的單支撐相和擺動相的明顯縮短是導致步態周期延長,步速減慢的根本原因,因此增加單足支撐訓練是改善步速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結果也驗證了通過增加單足支撐訓練,提高了步態的穩定性,從而明顯提高步行速度,縮短了步態周期。
患者偏癱側和健側運動的不對稱性是影響步行能力的重要原因【4】。患側髖膝屈伸角度的不對稱是描述患者下肢運動不對稱的有價值的指標。通過三維步態分析儀可以得知患者在治療前的髖關節活動度主要表現為后伸受限,膝關節活動度為屈曲受限。患者偏癱側的肌張力增高,肌力下降以及關節攣縮是導致患者髖膝關節角度受限的主要原因。徐光青等【5】的研究顯示,患者髖關節后伸和膝關節屈曲運動異常對最大步行速度有顯著影響,患側髖關節后伸對身體重心的側方移動有顯著影響,而步態周期中的身體重心側方移動、患側髖關節伸展和膝關節屈曲運動等三維運動學參數異常才是影響中樞神經損傷后步行能力恢復的主要因素。在步態周期中,身體重心的側方移動距離與步寬成正比,另外還受髖關節活動的影響【6】。因此通過提高髖膝關節的控制能力,如加強髖關節的伸展訓練(強化訓練臀大肌,放松髂腰肌);強化膝關節的控制訓練(股四頭肌的強化訓練);提高髖膝關節活動度訓練;重心的轉移訓練等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步頻、步幅和步速。這也與本研究的結果相符合。治療4周后可以發現患者的步速、步頻、左右擺動相偏差、髖膝關節角度等前后參數明顯好轉。
綜上所述,三維步態分析儀指導下的康復訓練通過更客觀、定量的評價中樞神經損傷患者的步態情況,分析異常原因,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計劃,能進一步提高康復療效,惜本文觀察時間短,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侏童,馮玲,吳月峰,等.運用三維步態分析評價下肢機器人訓練對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4):267 -271.
【2】王桂茂,齊瑞,嚴雋陶.中風偏癱步態的生物力學與運動學特征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40 ):8169 - 8172.
【3】王桂茂,嚴雋陶.應用三維運動解析技術定量觀測步態變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35 ):7081 - 7083.
【4】萬青,吳偉,劉慧華,等.腦卒中偏癱患者偏癱步態的時空及關節運動學參數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11):1026-1030.
【5】徐光青,蘭月,毛玉口,等.影響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三維運動學因素【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9):673-676.
【6】Tyaon SF. Trunk kinematica in hemiplegic gait and the effect of walkingaids【J】. Clin Rehabil,1999,13:295 - 300.
(收稿日期:2019-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