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 李潤知 林予松
摘要:人類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交叉型復合人才需求的增大,使得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成為當今社會人才的培養趨勢。本研究通過了解智慧醫療學科的現狀及社會對醫療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模塊化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并探索了智慧醫療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對提高這一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優化研究生培養舉措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交叉學科;智慧醫療;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醫療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醫療行業。我國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數量豐富,但很少有計算機專業人才從事醫療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源泉,如何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創新型醫療信息交叉學科專業人才,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和重點。
交叉學科的概念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伍得沃斯于1926年首次提出的,用于表示超出一個學科范圍的研究活動。作為交叉學科分支之一的智慧醫療,涵蓋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個學科。本研究以智慧醫療這個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及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以資料搜集、實地調研、綜合分析、思考總結為研究方法,通過研究國內外各研究型大學對交叉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及政府機構、企業組織、大型醫院對智慧醫療專業人才的需求,并結合筆者所在單位的具體實踐,總結出了新時代智慧醫療研究生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同時,本研究嘗試構建和創新符合人才要求規范和標準的智慧醫療研究生課程體系及培養模式。
一、現狀分析
(一)智慧醫療學科的發展現狀
2009年,美國聯邦政府為促進醫療信息化發展投資190億美元,Google、微軟、IBM等各大IT公司也紛紛推出各類醫療信息平臺,使用受眾包括醫生、病人及病人家屬。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發布,確立了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中的重要地位。
智慧醫療是醫學、計算機和信息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新型綜合專業。2003年,四川大學首次開辦醫學信息交叉專業。至2018年,全國有31所高等院校開設醫學信息交叉學科。國內開設該專業的院校發展現狀如下:第一,課程設置以硬件類課程為主,以四川大學為代表,主要培養具備醫學信息工程領域中的研究和開發的基本能力,能夠完成醫學儀器系統方面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的人才。第二,課程設置以軟件類課程為主,以合肥工業大學為代表,主要培養進行醫學信息系統設計、開發與應用的人才。第三,課程設置兼顧軟硬件類課程,以浙江中醫藥大學為代表,培養學生的硬件設計、軟件開發能力。第四,課程設置兼顧醫學信息類和軟件類課程,以遼寧中醫藥大學為代表,培養學生系統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及信息分析與利用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在智慧醫療課程體系設置中,課程體系要隨著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進行動態調整和完善。即使是相對穩定的課程體系,也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完善體系。
(二)社會對醫療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當前,醫療信息化建設蓬勃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急需一批醫療信息化專業高層次人才參與和推動。醫院缺乏醫療信息化建設的專業性人才,這是阻礙當前醫療信息化建設最為主要的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高校必須擴大智慧醫療相關專業的開設,并培養出精于醫院事業管理、精通科學信息技術、精通計算機網絡的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對醫療信息化建設提出建設性意見,滿足醫療信息行業和醫療工程技術行業的人才需求。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研究型大學都把推進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作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在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許多實際問題亟待解決,如傳統的單學科體制根深蒂固、學科歸屬不明等問題。受限于交叉學科自身發展,針對學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學科發展的專門性理論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提高。雖然各高校都在探索不同交叉學科的研究生培養,但大都集中在具體的交叉學科和領域,目前缺乏對當下交叉學科發展全局性、整體性的理論和方法研究。
因此,本研究集中圍繞智慧醫療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最主要的兩個環節,即課程體系建設和創新培養模式,開展研究工作,并將理論性研究成果用于智慧醫療這一新型交叉學科,通過實踐效果來對研究成果進行驗證。
三、智慧醫療交叉學科創新研究
(一)課程體系建設
以鄭州大學互聯網醫療與健康服務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為主體,提出由四個課程模塊組成的交叉學科課程體系,科學合理地設計智慧醫療培養方案。這四個課程模塊分別是智慧醫療整合課程模塊、智慧醫療基礎課程模塊、科學思維課程模塊和拓展專業課程模塊。其中,智慧醫療整合課程模塊側重對智慧醫療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的學習,將為整個交叉學科學習與研究的后續開展奠定基礎;智慧醫療基礎課程模塊則主要面向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生,將針對學生知識結構薄弱的環節,有針對性地安排課程科目;科學思維課程模塊側重于對智慧醫療專業創新思維的培養,結合人工智能領域最先進的技術、理論和方法,介紹其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拓展專業課程模塊則圍繞著智慧醫療方向,應用在不同學科間跨度較大、內容廣泛的課程中,用于開拓研究生的思路。
結合模塊化課程設置方法,在智慧醫療課程建設中,主要包括醫學信息學、實用醫學英語、醫學統計學等課程;智慧醫療基礎課程模塊主要包括算法設計與分析、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統計學基礎、高級數據庫技術、醫學信息學概論、影像學基礎、醫學心理學、知識產權等課程;科學思維課程模塊主要包括科研方法訓練、人工智能應用、學術論文寫作等課程;最后在拓展專業課程模塊,形成計算機科學前沿理論、智慧醫療論壇等,主要通過舉辦交叉學科學術論壇、講座等形式,拓展學生的視野,把握未來發展趨勢。
(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在智慧醫療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方面,筆者基于模塊化方法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探索了智慧醫療這一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新模式,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優化研究生培養舉措具有重要意義。
1.實行導師指導組制
中心通過協同機制聘請交叉學科研究生導師共同參與研究生招生、培養工作,在協同創新中心的協同單位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在智慧醫療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高校要根據研究生各自的培養方向跨專業設定主責導師和合作導師聯合形成研究生指導小組。中心導師作為主責導師,協同單位導師及外聘專家教授作為合作導師,共同形成一個3—5人的導師指導小組。這個小組參與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負責制訂研究生培養計劃,組織開題、答辯,指導科學研究,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等工作,定期開展交叉學科學術交流活動,為研究生提供科研實踐平臺,并且對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學術道德起到引導、示范和監督的作用。
2.加強工程實踐教學
高校要聘請具有豐富實踐和教學指導經驗的企業資深技術或管理人員參與課程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工程化、案例式教學,在課堂授課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工程任務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并根據學生的實踐能力來進行課程考核。
3.引入信息化技術手段
基于智慧醫療這一交叉學科,教師要進行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過程中,為保證授課師資和教學效果,部分課程與國內外名校、名師進行合作,采用MOOC、遠程教學等授課方式,同時配備校內教師進行課程輔導,保證授課質量。
4.采取動態評估反饋
高校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可采用多種形式,運用量化方法,定期檢查研究生課程教學計劃的實施情況,評估教學計劃實施效果,并對研究生課程和教學進行常態化和過程性監管,建立評價反饋機制,科學分析評估數據,及時反饋評估結果,總結問題,指導改進。智慧醫療交叉學科要求研究生具有多學科的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因此高校需要建立符合交叉學科培養目標、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智慧醫療是交叉學科的重要分支,隨著社會對醫療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級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對醫療信息化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筆者圍繞智慧醫療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探索在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建設科學合理的交叉學科課程體系,以及在培養模式中針對交叉學科特點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培養模式的創新,希望能夠實現獨具特色的新型交叉學科研究生創新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朱曉敏,項溪.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及其評價體系研究:以工業工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39).
[2]馬肖華.依托學科交叉構建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4,(2).
[3]尹梓名,鄭建立.醫學信息工程專業發展及課程設置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