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作為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廣泛而真實地展現了十六七世紀西班牙的現實社會,涉及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侶、牧師、兵士、手藝工人、牧羊人、農民等各個階級,其反映社會的廣度在那個時代是少有的。它具有久遠藝術魅力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成功塑造了個性鮮明又具有普遍審美價值的典型形象,而主人公堂吉訶德毋庸置疑是最典型的。這個角色并不討喜,他是個十足的麻煩制造者,經?;孟胱约簳衅嬗?,在現實生活中插手別人的事情,一心想救人于水火之中,不料每次都“好心辦壞事”,弄得兩敗俱傷,損人不利己,因此他在小說中往往不受他人待見。而另一方面,他執著于自己的騎士夢,屢次踏上行俠仗義之旅,他善良而富有正義感、熱心助人、對愛情忠貞不渝,堅守著自己的道德底線和原則,以上優良品質都可稱之為“堂吉訶德精神”,本文將試著通過詳細分析“堂吉訶德精神”的主要內涵來闡述其對于現代社會的意義。
一、對理想的不懈追求
貫穿小說始終的是堂吉訶德的“瘋病”,也就是他的騎士夢,他因受騎士小說的毒害而變得不切實際,終日活在虛幻世界中?,F實世界世風日下、邪惡橫行,而他理想中的社會是像騎士小說里那樣的,人人有所敬畏,沒有剝削壓迫,人與人之間平等自由地和諧相處的社會。他極度崇尚自由,認為“自由是天賦給人的許多最可貴的寶物之一,地下和海里所藏的一切寶貝都不能和它相比”。因此他解救牧童、釋放苦役犯,并且和桑丘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桑丘即將擔任海島總督之際,他囑咐桑丘要關心窮人、不受富人賄賂,盡量公正仁慈,維護社會公平。他認為自己的天職就是鋤強扶弱,消除一切的不平等現象。
然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卻常常讓堂吉訶德與世界格格不入,成為大家眼中的“瘋子”,他們嘲笑、譏諷他,甚至故意捉弄他。而他面對這些質疑和否定似乎并沒有受到影響,仍十分堅定地相信自己就生活在一個騎士世界里。也許作者的創作本意并不是贊賞堂吉訶德的這種執著,而是為了諷刺“騎士小說的那一套”,他創作這部小說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徹底“把騎士小說的那一套掃除干凈”,通過堂吉訶德的最終醒悟告訴我們,騎士小說不可貪戀,它害人匪淺,在客觀上也抨擊了當時西班牙社會的封建意識形態。至于這部小說在當今社會的意義,我想應該有一番截然不同的闡釋。堂吉訶德在旅途中盡管經歷重重困難和阻礙,卻始終堅守著維護社會正義的理想,至臨死方休。反觀當下,多少人剛開始遭受一點挫折就放棄自己的理想?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堂吉訶德這樣的人,他們有決心、有毅力,更重要的是有行動力,能盡快將幻想付諸實踐,他們擁有一股拼勁和堅定的信念,絕不會輕言放棄。盡管最后堂吉訶德在心灰意冷中放下了自己的騎士夢,卻并不影響我們對他不懈追求理想的高度贊揚。
二、對愛情的從一而終
堂吉訶德自從做騎士夢開始,就只有一個心上人——杜爾西內亞。這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幫鄰居擠奶的普通農婦,卻被堂吉訶德臆想為自己的意中人,盡管他們從未碰過面,也并不了解對方,她卻可以成為他游俠生活的唯一精神支撐,他說:“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這一生用武力取得的榮譽全都靠著有她這意中人,都是在她的庇護和幫助下實現的。”足見她在他心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自始至終堂吉訶德都十分重視維護杜爾西內亞的聲譽,從為她天下第一漂亮的美名與人起沖突,到當桑丘說她壞話時他的暴跳如雷,如此種種,我們不難看出他容不得她的名譽和形象受到一點損害,即便她根本不在場,也無法知曉這一切。在面對與美麗的多羅脫奧喜結連理成為“國王”的誘惑時,他同樣沒有絲毫的猶豫,一心只想與杜爾西內亞相見。他對心上人的專一和深情感人至深,這是因為受騎士小說的影響,他認定一生只有一個意中人,并且要對她付出真心,處處維護她。而在現在這個離婚率飆升、大部分人無法對愛情從一而終的時代,這種精神又何嘗不是難能可貴的呢?多情的人從古到今都并不少見,但像這樣忠貞不渝的愛情才更讓人憧憬和神往,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誘惑的增多,在當下并不容易做到從一而終,因而就愈加顯出“堂吉訶德精神”中愛情觀的珍貴。
三、對原則與底線的堅守
堂吉訶德即便是真的瘋了,也不會對社會造成太大的危害,因其內心始終有著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在主仆二人在黑山找到他人遺失的錢財時,桑丘打算將其占為己有,堂吉訶德則教育他要拾金不昧;小說接近尾聲處,堂吉訶德在與“月亮騎士”決斗之前拒絕了獲得對方功名的獎勵,他說他有自己那些實實在在的功業就已經足夠了。以上情節無不說明他有自己內在的道德標準和尺度,即便他屢次無故冒犯他人,做出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不明所以的舉動,但他都是從自己觀念中善的標準出發,本著伸張正義的好心去做事的。這時事情結果的好壞或許不那么重要了,因為評判一個人道德好壞的標準應當是他內心有無對自己的道德約束,有無社會公認的基本良知,而堂吉訶德其實是一個善良的人,只是他的道德標準還停留在騎士時代,已落后于現實世界,在舊時代,他是個非常合格的騎士,但在新時代他的做法卻已經不合時宜。
倘若失去了原則和底線,人便失去了理性和自我約束力,便極易走上歧途。堂吉訶德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尚且能不忘原則,生活在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社會的我們中間卻時常有隨波逐流、毫無底線者,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堂吉訶德精神”在現代社會的主要內涵可用“執著追夢、忠貞不渝、堅守底線”來概括,在不同時空、從不同角度看“堂吉訶德精神”,都能感受到其時代背景下特有的魅力。幾千年前的文化瑰寶,在當今社會仍能做出現代的獨特闡釋,這也是這部經典流傳甚遠、每每令人咀嚼回味的原因所在。
作者簡介
劉雅婷(1998.11—),女,漢,廣東省饒平縣人,本科在讀,漢語言文學(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