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兵
摘 要: 中國小學語文內容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通過閱讀能夠充分發(fā)掘文章主旨。本文以小學語文閱讀的基本內涵為切入點,分析閱讀在語文教育中獨特的作用,延伸至如何教學才能更有效地發(fā)揮閱讀的作用,在實踐中實施創(chuàng)新性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 閱讀教學 互動教學 創(chuàng)新
中國小學教科書內容豐富,情感充沛,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語言表達向學生傳達內容和情感,提高語言技能。語文閱讀教育的策略和實踐應符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摒棄以往不合時宜的教學方法,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切實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功底,促進小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一、語文閱讀的基本內涵
語文閱讀是一種綜合閱讀活動,在將白紙黑字的書面文字轉化成語言的過程中,完成一次質的飛躍和升華。學生通過各自的理解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作品,實現(xiàn)與作者超時空的對話。通過閱讀、聆聽,欣賞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本,經歷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體味,逐漸開啟學生的智慧,點燃學生追尋經典的初心[1]。學生若在平時訓練中達到一定的閱讀量,就能形成較強的語感,通過反復閱讀逐步把握文章主旨,豐富文化積淀,陶冶情操,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
二、語文閱讀的益處
小學教師要切實發(fā)揮閱讀在語文教育上的獨特作用,為今后學生獨立鑒賞文章、通曉國學經典乃至獨立創(chuàng)造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知人論世,讀出情感。
語文閱讀的首要益處是了解和知曉作品本身的人與事。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把作品與作者的閱歷結合起來思考,通過引導學生翻閱課外資料和讀物,深入了解文章創(chuàng)作的特定歷史背景。通過一遍又一遍的閱讀,借今人之口訴古人之情,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思想。
(二)緊扣中心,讀出意境。
文章主旨是一篇閱讀材料中最能磨煉意志和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鍵,需要不停咀嚼消化才能體會其深意。教師要多要求學生反復閱讀,領會中心意思,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體會文章中流露的不同意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會一篇文章的絕妙境界。例如,在閱讀白居易的《長相思》中,前三句描寫的是汴水和泗水兩條河流的自然狀態(tài),用詞簡潔易懂,貌似平淡無奇,但隨后筆鋒一轉,一個愁字使整首詩意境驟然變化,道盡主人公內心的強烈情感,但凡讀者能深刻感受到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愁苦憤懣的情緒和萬物齊喑的悲涼[2]。
(三)學會賞析,讀出韻味。
小學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符合小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水平,蘊含豐沛的情感和審美感悟,每一首都需要學生沉下心細細品味。學生在一遍遍的閱讀中感悟文章所折射的風土人情,學習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熏陶著無限的文學魅力,獲得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嘗試通過對同一篇文章從不同角度賞析,啟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
三、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弊端
(一)教師缺少互動意識。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往的教學弊端越來越顯現(xiàn),其中最大的短板是互動意識薄弱。由于以往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仍然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小學教師。他們在日常閱讀教學中,習慣以教師為中心開展工作,缺乏與學生互動的意識。長此以往,學生不僅對課程產生厭惡,而且會對教師產生反感。
(二)教學方法存在不足。
就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機械簡單,而且對待學生的不同需求沒有好的解決方案。此外,閱讀教學通常比較枯燥乏味,閱讀方式不外乎領讀、齊讀等,教學內容圍繞通讀展開,不從讀精、讀透上下功夫,不符合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征。
(三)教學內容存在缺陷。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受人詬病的一點是目前的閱讀課程內容過于枯燥乏味。一些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方法向學生講授教科書內容,閱讀只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微不足道的一環(huán),同時由于閱讀模式單一,課堂整體效果不好。因此,學生只在課堂上聆聽并沒有完全學習,難以徹底了解教學內容,失去學習的樂趣。
四、重構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策略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由于新課程改革下語文閱讀教學強調互動性,教師必須在體制改革的背景下花大力氣進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尤為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根據教學經驗和教學大綱,制訂符合小學生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個性化發(fā)展計劃。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一文時,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大綱,預留充足的時間給學生閱讀消化。小學生只有在足夠的時間積累基礎上,才能對文章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據教師的指導進行內容深化、主旨提取及背景分析。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將閱讀內容轉化為視頻和音頻,使學生更清晰直觀地理解閱讀內容,同時這種方式符合學生活潑的天性,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3]。
(二)拓展實踐教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通過教學實踐,學生可以將課堂上老師傳授的內容實地操作,融會貫通,鞏固所學知識。在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中,教師必須實現(xiàn)分層教學的概念,從教學生模仿內容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高課文的綜合運用技能。此外,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積極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樂趣,還可以設計一些快樂的漢語閱讀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通過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學習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下,明確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樂趣。通過加強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探索問題。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教師的教學指導在其中的作用尤為突出,要善于使用合適的方式、語句、獎懲措施鼓勵學生積極協(xié)作,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為今后的語言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在形式上創(chuàng)新。
學生處于小學階段,固然學習能力有待提高,但是教師不能用“填鴨式”教學讓學生被動學習。即使學生年齡小,接受能力弱,但是應該注重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閱讀是需要學生投入情感的,是學生的思維與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述出的思維共同碰撞的活動。所以,教師要在閱讀形式上大力創(chuàng)新,讓學生不再單一地閱讀。在語文閱讀上,小學生閱讀技能不強。教師不能單方面為學生不斷布置閱讀任務,否則學生會逐漸對閱讀失去興趣。教師要通過教授學生閱讀技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教師要教會學生速讀的技能,用最短的時間有效閱讀大量書籍。并且,在閱讀時要用筆把文學作品中的好句好段圈起來做標注,這樣有利于學生提高文學水平。
五、豐富語文閱讀教學的有益實踐
(一)把握好閱讀的時機。
語文閱讀首要解決的是把握好的時機。老師要在講習前讓一名學生閱讀,并在隨后的講解中穿插播放專家閱讀,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為了鞏固實際效果,可多次組織反復齊聲閱讀。靈活運用講前閱讀、講中閱讀、講后閱讀,促使學生快速進入文本預熱、熟悉文章情感、沉淀內化精髓。同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不要將過量的時間放在對字、詞、句的講解上,深入挖掘文章意境、作者的思想和志趣。要充分認識到閱讀對文義理解、內涵延伸的基礎性作用,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二)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式。
目前困擾閱讀教學的問題之一是閱讀方式單一,長此以往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而且產生抵觸情緒,深層次地影響文章鑒賞維度。比如可以根據文章的不同題材、風格、意境,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大膽嘗試多形式閱讀[4]。總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克服機械閱讀的不良后果,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多層次運用各式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培養(yǎng)學生在把握作品整體風格的基礎上,多維度理解和揣摩作品內涵。
(三)根據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
教師要學會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調整教學方法,發(fā)展適合學生的閱讀模式。例如,像《狼牙山五壯士》這樣熱血沸騰的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文本轉換為情節(jié)劇形式進行解讀。在演繹期間,教師應鼓勵學生拿出演戲的熱情,這樣學生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對于如《背景》之類的文章,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閱讀其他有關情感的文章,以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六、結語
閱讀是表達情感最好的方式,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文章內涵的基礎上,通過持久不懈地閱讀領會文章真諦,促進對文章意境的整體把握。教師要以閱讀教育為切入點,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性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今后的語言文化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小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2017(47):206.
[2]李斯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探微[J].亞太教育,2016(28):31.
[3]巴久作姑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5):44.
[4]張盛.探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J].考試周刊,2017(1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