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德
摘 要: 傳承包括絲綢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是高職院校的新職能、新使命。絲綢文化的屬性和高職院校的本質屬性都要求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維度傳承絲綢文化。通過梳理、總結山東輕工職業學院立足雙重維度傳承絲綢文化的實踐探索和已有成效,為高職院校傳承包括絲綢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 雙重維度 絲綢文化
我國的絲綢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被視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對內塑造或影響了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文學創作、風土民俗、禮儀制度等諸多方面;對外方面,中國絲綢最早傳到古希臘,希臘稱中國為“支那”,即希臘文“絲綢之國”的含義,推動和加深了中華文明的域外傳播及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和日常生活在內的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溝通,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融合發揮了獨特作用。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技術升級,加之市場經濟、效率優先的導向盛行,養蠶繅絲、絲織工藝的存在空間大幅縮減,絲綢布料、制品的消費市場逐漸萎縮,失去這些附著載體的絲綢文化呈現整體性的衰落、式微趨勢,因此,對其保護、傳承具有強烈的歷史必要性和現實緊迫性。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三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3〕2號),專門就職業院校傳承創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具體任務和工作措施等作出了細化部署。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優勢,自覺擔當起傳承創新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這既是社會賦予的職責,又是學校發展的方向。
一、基于雙重維度傳承絲綢文化是絲綢文化自身屬性的內在要求
事業屬性指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基礎和載體,承擔著為一定經濟基礎服務的社會功能,能夠引導人、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潛移默化、春風化雨地影響、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價值取向、審美情操,實現以文化人,具有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產業屬性指文化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可以開發利用、生產流通、交易消費,創造文化產品和服務,實現經濟效益和再生產,進而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具有經濟性和營利性。
絲綢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分類,天然地具有文化的事業屬性和產業屬性。這就要求傳承絲綢文化時,客觀正視、同等關照事業屬性和產業屬性,既要立足事業維度,注重絲綢文化的社會公益性,切實發揮其文化人的社會功能,又要立足產業維度,注重絲綢文化的經濟性和營利性,追求經濟效益,加以開發利用,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二、基于雙重維度傳承絲綢文化是高職院校自身屬性的內在要求
一方面,高職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共有的屬性特征。通過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基本職能,提供公共服務、實現公共利益。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理應基于文化事業的維度,通過專業設置、課程安排等途徑,推動絲綢文化進課堂、進教材,加以傳承。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具有不同于高等教育的特有屬性。關于高職院校的特有屬性,觀點眾多,學界普遍認可的有如下幾種:一是產業性,周明星在《現代職業教育本質屬性探析》一文中指出職業教育是教育系統中與經濟活動聯系最緊密的產業,具有市場性、產業性,其運行要遵循市場規律,產業性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即特有屬性[3]。二是社會性,該觀點由黃炎培先生最早提出,他在《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明確提出,職業學校“從本質來說,就是社會性;從作用來說,就是社會化”。認為職業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和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三是生產性,主要指職業教育通過“產教結合”,創辦生產實習基地,建立教學、生產、科技推廣或社會服務相結合的教學體制,直接參加物質生產和商品交換。
上述三種觀點側重點各有不同,但都說明高職院校具有鮮明的外向性,是跨界的教育。無論是校企合作過程中與企業跨界融合,還是服務地方發展中與區域經濟的跨界融入,高職院校在與外部企業、社會的互動合作、服務融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經濟活動,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參加物質生產和商品交換,在絲綢文化傳承方面也不例外。
三、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基于雙重維度傳承絲綢文化的實踐探索
(一)立足文化事業維度,注重絲綢文化的社會效益。
一是創新傳承絲綢文化的體制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在機構設置和制度建設層面,高度重視絲綢文化的傳承創新。學院專門設立絲綢文化研究中心和創意設計中心,具體從事絲綢文化的研究發掘、傳承保護及絲綢產品的設計研發、市場開發;下發《關于加強紡織品設計研發工作的規劃意見》,充分發揮學院的人才師資、館藏資料和實訓設備等軟硬件優勢,不斷提升包括絲綢在內的紡織品設計研發水平。
二是搭建傳承絲綢文化的平臺載體。一方面依托“一館一庫兩中心”,即絲綢特藏資料館、淄博市絲綢紡織服裝數據庫、絲綢文化研究中心和創意設計中心,開展絲綢文化的收集保護、宣傳普及、設計研究等傳承工作。絲綢特藏資料館以各地絲綢、紡織志和絲綢紡織相關實物和樣品資料為主線,開展對重點地區絲綢紡織史志文獻資料的收集工作,切實加強絲綢特色資源的建設與開發。包括絲綢文化特色子庫在內的淄博市絲綢紡織服裝數據庫,遵循資格共享的原則,面向企業和個人提供關于絲綢文化的數字資源。絲綢文化研究中心和創意設計中心每年組織新生來中心參觀學習和參與設計,并不定期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外出參觀南京云錦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等絲綢博物館。另一方面圍繞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學術講座等載體,落實傳承絲綢文化的各項措施。學院的專業建設規劃一直把絲綢技術專業作為保護專業予以保留。面向輕紡大類的專業開設《絲綢文化》必修課,同時開設《百年服飾》、《紋樣史》等關聯課程;在全院范圍內開設《絲綢文化》公選課。定期邀請企業專家來校舉辦絲綢檢驗、服飾文化、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專業講座。
三是拓展傳承絲綢文化的途徑方式。一方面從單純知識層面的靜態傳承拓展到更加注重實踐參與的動態傳承,通過紡織社團的打樣比賽、織物設計與打樣中心的絲綢織物設計和小樣試織、舜唐中式服飾文化研究院的盤扣制作及旗袍、漢服等傳統中式服飾的穿著體驗等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其中,真正將學到的絲綢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不斷提升傳承絲綢文化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參與度。另一方面從局限于學校師生的內部傳承拓展到社會大眾的外部普及,借助職業教育進校園、進城務工人員培訓、社區宣講活動,讓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通過植桑養蠶、設計制作、參觀展覽、知識講授等方式近距離、全方位接觸絲綢、了解絲綢,進一步擴大絲綢文化的受眾群體,強化普及傳承效果。
(二)立足文化產業維度,注重絲綢文化的經濟效益。
一是提供技術服務和創意設計。學院緊緊依托、充分利用自身的師資、教學、技術、實踐優勢,為大染坊絲綢集團有限公司、淄博舜唐家紡布藝文化有限公司等區域絲綢紡織企業提供織物分析設計、小樣試織及專業培訓等服務;為企業自主創新和開發絲綢面料新產品提供技術支持;與企業聯合開發絲綢文化創意產品研究與項目開發,幫助企業從制造型向創意型發展。
二是提供數據資源服務。學院牽頭成立淄博市紡織服裝數據庫,專門把絲綢文化作為特色子庫予以獨立建設,該數據庫在資源內容和技術設計方面具有示范效應,在為本地文化事業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公民素質提高等提供數據服務,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有效服務于高校教學科研和區域絲綢紡織企業。
三是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絲綢文化研究中心堅持服務地方經濟和扶持企業發展,先后組織師生參與完成毛主席紀念堂大型絨繡壁畫《祖國大地》的制作和監制工作;連續兩屆主持(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絲綢之路·起點淄博”絲綢展館的整體設計與施工;參與周村古商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博物館的籌備設計和指導工作。
四、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基于雙重維度傳承絲綢文化的經驗啟示
(一)基于雙重維度,實現了學院內部傳承絲綢文化的良性循環。
在市場經濟主導的社會背景下,應該走出片面強調文化事業屬性、淡化甚至忽視產業屬性的認識誤區,尤其對于絲綢文化這種弱意識形態的文化類型,更應如此。近年來,學院由于客觀認識、高度重視絲綢文化的產業屬性,積極運用市場思維和經濟手段,通過提供技術咨詢、樣品研發、產品設計、數據資源,讓絲綢文化的產業屬性得以全面彰顯和充分釋放,在文化、經濟、信息、技術、人才層面與外部企業、社會形成了雙向、開放、多元的互動和交流,改變了以往學院絲綢文化傳承工作的內部性、封閉性和局限性。其中,學院以數據資源、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參與市場分配,教師提供技術咨詢、樣品研發和產品設計等智力服務,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參與產品生產,三類絲綢文化傳承主體都獲得與其工作和貢獻相匹配的經濟報酬,積極性得以調動,獲得感得到體現,從而有更多的經濟資源和更大的熱情動力秉承公益責任,傳承絲綢文化。
(二)基于雙重維度,有助于絲綢文化事業和產業的良性循環。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具有統一性,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學院一方面立足文化事業維度,積極履行社會公益責任,采取多種措施普及、推廣、傳承絲綢文化,切實擴大絲綢文化和產品的受眾群體,提升社會認知度和消費接受度,不斷厚植絲綢文化產業的社會氛圍和消費基礎。另一方面立足文化產業維度,充分發揮自身在師資、教學、技術、實踐等方面的優勢,為區域內絲綢企業的產品研發、轉型升級等提供技術、數據資源、創意設計服務,助力企業研發、生產更多符合潮流、貼近市場的絲綢產品,使其承載的絲綢文化更具生命力和時代感。
參考文獻:
[1]周明顯.現代職業教育本質屬性探析[J].職業與教育,2003(1).
基金項目:“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Z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