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名連 李靜
摘 要: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深邃,不僅融匯了儒、道、佛三家的優秀德育文化,而且反映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寬容謙讓的民族精神。高等學校是茶文化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要順應教育規律,結合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情感規律,不斷豐富茶文化宣傳教育的形式,提升教育宣傳的實效。
關鍵詞: 茶文化 高校教育工作 路徑創新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元素,是茶與文化的有機結合,也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完美統一。它囊括了茶道、茶藝、茶德、茶詩及茶學等眾多內涵,集中反映了“重德”、“尚和”、“崇儉”、“貴真”等價值觀念。茶文化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智慧結晶,對新時期各項事業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大學生是社會的寶貴資源,提升他們的茶文化修養,高校責無旁貸。
一、茶文化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價值
高校廣泛開展以“茶文化”為載體的宣傳教育活動,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培育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意義重大。具體而言,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
(一)德育價值
茶文化不僅知識廣博深邃,而且融匯了儒、道、佛三家的文化精髓,因此,就其德育功能而言,既能體現儒家理念的因材施教,又能反映道家學說的無為而治,更能彰顯佛教思想的圓覺融通。將傳統茶文化引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利傳承,又能夠汲取茶文化的養分,為大學生道德素養的培育提供肥沃的土壤。首先,茶文化講求的“重德”思想,呼吁大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明德”、“正德”,樹立高尚的德行與道德行為標準。其次,茶文化推崇的“尚和”理念強調人與外界的和諧共生,這對大學生學習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樹立一個重要的價值尺度。再次,茶文化提倡的“崇儉”的思想觀念,鞭策大學生樹立抑奢少費,崇儉守約的正確消費觀。最后,茶文化蘊含的“貴真”思想,對大學生弘揚正氣,踐行“真、善、美”的優良品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
(二)文化傳承價值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日益激烈。然而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當前,國內許多年輕人選擇了全盤吸收,而對于本國的傳統文化則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因此,在“西風東漸”下,如何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就成了當務之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盵2]廣大青年學子肩負著祖國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德才兼備,既要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勇攀知識高峰以應對新的挑戰,又要古為今用,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提煉精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借鑒參考。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和摸索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全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高校通過開展茶文化宣傳教育活動,有利于青年一代全面準確地了解茶文化的實質與內涵,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為茶文化的可持續傳承、發揚與豐富培養更多的合格繼承人。
(三)社會服務價值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走出去”和“引進來”已成為高等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通過加強茶文化課程教育,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內涵,在對外交流中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舉辦茶文化國際高校推介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參觀者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和水平,為深入開展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推動我國茶文化的良性發展和進行廣泛的內外交流奠定基礎;通過開展校外茶文化相關藝術活動,可以翔實地向社會公眾介紹中國茶葉發展史、茶具變遷史、茶工藝發展史及豐富多彩的茶俗文化,為茶文化的普及提供重要平臺。
二、高校傳播茶文化的現狀
當前,高校茶文化的傳播以課堂教學為主,通過教師的講授,讓大學生們對茶文化的知識有整體的認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茶文化普及的深度還存在較大的可挖掘空間。
(一)茶文化在高校傳播的主要途徑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茶文化開展逐步被引入部分高校和中職教育學校的教學體系中。泉州師范學院、四川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還設置了茶藝專業,并開設了“茶道與茶藝”、“茶文化概論”、“茶文化歷史”等文化課程。其他多數未開設茶學相關專業的高校也通過設置“中國茶文化”等選修課提升大學生的茶文化涵養。總體而言,高校在茶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仍以以往的教學形式為主,即:以教師為主體,課堂理論教學為主渠道,教材和教學課件為媒介,學生被動地接收茶文化相關知識。
(二)茶文化在高校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分析
高校通過開設與茶文化相關的理論課程,從總體上提升在校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程度。但是,由于茶文化傳播的形式和手段過于單一,學生的興趣很難得到有效激發,因此傳播效果不佳。具體而言,一是重茶文化的理論教學,忽略實踐教學的具體性和自覺能動性;二是教學內容過于學術性,缺少“接地氣”的生活素材。這就需要各高校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規律,開發形式多樣的茶文化教學形式,推動茶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香飄四溢”。
三、高校傳播茶文化的新路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這是黨和國家順應教育發展形勢,為把我國由一個教育大國轉化為教育強國而提出的一條十分重要的現代教育思想。結合當前大學生的情感規律和認知規律,廣泛激發大學生對茶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高校尋找新的文化傳播路徑必須提上議事日程,并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展開思考:
(一)茶文化教育與高校社團文化建設相結合
高校社團組織是在校大學生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并符合學校相關管理規定,自發組建的團體組織,如茶藝社、圍棋協會、動漫協會、手抄報設計協會……這些社團組織是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的重要載體,也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先進文化,搭建交流平臺方面具有課堂教學難以比擬的優勢。高校通過指導、支持、鼓勵茶文化相關的社團(如茶藝社)開展活動,使茶文化教育與高校社團文化建設相結合,有效提高大學生對茶文化知識的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一是社團文化建設拓展了茶文化教育的載體形式,高校社團組織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其同樣包含豐富的文化教育內容,社團成員基于對茶文化的愛好組織研討、開展外宣活動,不僅能加強社團內部成員之間的交流互動,而且能將茶文化的精髓通過社團文化節等形式向全校師生進行推介,有效提升高校茶文化宣傳的整體成效。
(二)茶文化的教學手段與“手抄報”等藝術形式相結合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繼承前人優秀思想的基礎上,明確論述培養和提高審美能力是使人的本質力量獲得全面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當前,許多美好的藝術作品和高尚的藝術形式都對在校大學生全方位素質的培育產生積極的意義。因此,在茶文化的宣傳與教育過程中融入藝術的形式,結合藝術的有益元素,能夠使茶文化宣傳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如組織學生排練采茶舞,讓學生將茶文化的魅力通過柔美的舞姿進行展現,既是對舞者茶文化內涵的考驗,又是對觀眾茶文化的再教育。同時,在茶文化的課程考核中,可以不拘一格,打破原有的筆試考核形式,采取更具藝術化的手段,如拍攝茶文化微視頻、朗誦茶詩歌、制作茶藝術品等,不僅能增強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讓茶文化的宣傳“活”起來。此外,當前,一些高校將手抄報的制作作為茶文化課程的實踐教學形式之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了茶文化的藝術表達形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三)茶文化宣傳要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高校茶文化宣傳既要把校外優質的資源引入高校教育體系,提升教育質量,又要邁開“走出去”的步子,將高校茶文化宣傳教育已取得的成果向社會進行輸出,擴大普及面。高校茶文化的宣傳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但是,由于教師知識結構的局限性,很難將茶文化的精髓有效傳授給學生。因此,高校要不斷鼓勵教師加強研修,尤其是參加重要影響力的茶文化論壇,開闊眼界,提升內涵,更重要的是高校要主動出擊,將社會上有影響力、德高望重的茶文化學者或茶產業的一線工作者們請上講臺,讓學生酣暢淋漓地領略大師風采,了解茶產業一線情況,堅定文化傳承的信心。此外,高校還要積極作為,利用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動員教師和學生通過宣講會、文藝表演、倡議書等形式向基層群眾普及茶文化的有關知識,擴大高校茶文化宣傳的覆蓋面,發揮高校服務社會、服務基層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深邃,不僅融匯了儒、道、佛三家的優秀德育文化,而且反映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寬容謙讓的民族精神。廣大青年學子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傳承好、發揚好茶文化既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又是個人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高校作為茶文化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要通過路徑創新,不斷豐富茶文化宣傳教育的形式,提升教育宣傳的實效。
參考文獻:
[1]付正大.芻議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學生思想教育中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8(06):305.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8.
基金項目:本文為遵義醫藥高等??茖W校2016年人文社會科學科技項目“手抄報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研究——以遵義市為例”(課題編號:RW2015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