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 張宏芳
摘 要: 美育的空間在“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拓展。高職院校各種文化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等非美育課程的課堂學練和相關實踐均隱含不可忽視的美育元素。開發高職非美育課程的隱性美育功能應遵循定位恰當、潤物無聲、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四個原則,從開發教學內容中的美育元素、教學主體向美的本性、教師的審美力、教學的形式美四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 高職課程 隱性 美育功能
國辦發〔2015〕71號文《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從“2015年起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美育一貫受到國家重視,并且有明確的特點傾向。目前,高職院校的美育以“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為主要渠道和主流方式[1],傳統美育主要以公共藝術類課程為載體,相關藝術實踐為主要手段展開,這些課程與實踐被稱為“顯性課程”。后來,“隱性課程”被提上日程并越來越受重視,所謂“隱性課程”,即“環境育人”,通過接受者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無聲對話,使接受主體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美丑觀,提高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所謂美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按照特定時代的審美意識,以審美為中心內容,以美學和教育學為理論基礎,借助各種審美媒介向受教育者施以審美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陶冶情感、凈化精神,塑造靈魂為目的的教育活動”[2]。從美育的定義看,美育的教學空間不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或者說高職院校的美育空間并未被全部挖掘出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高職學生每天花費了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各種文化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學習與實訓之中。事實上,這些非美育課程的課堂學練和相關實踐(包括實習、實訓)中就蘊含著美育元素。如果這些課程中蘊含的美育元素被挖掘并有效利用起來,一定能夠成為高職院校美育的有效助力。
一、高職非美育課程大多具有隱性的美育功能
高職院校的許多非美育課程,如高等數學、大學語文、心理健康、機械制圖等文化基礎課程和更多的專業課程具有獨特的美感。有的嚴謹莊重,有的靈動活潑;有的富有意境之美,有的富有邏輯之美;有的審視內心美,有的著重形式美……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其內蘊美使許多專業人士愛上它,甚至癡迷于它。鐵道工程專業人員能夠感受到锃亮鐵軌傳遞的嚴整美及“詩與遠方”,高鐵乘務專業呈現出靚麗的儀容儀表與氣質美,旅游專業時刻矚目著世界自然、物質、人文的可貴遺產與勝跡……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應用文寫作同樣具有美育元素。“應用文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處理公私事物、交流傳遞信息、解決實際問題時使用的具有直接實用價值和慣用格式的一種書面交際工具”[3]。應用文寫作課程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應用寫作基礎知識與技能,提高常用應用文的寫作和閱讀能力,以適應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寫作和閱讀需要,但是,我們應該留意到,其借助的表達媒介是國家通用的現代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既是中華文化的載錄工具和傳播媒介,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自身就帶上語言文字美的特質。又因其具有形式規范美、表達內容美,在實現課程主要目標之余,完全可以向學生傳遞美育元素,起到一定的美育作用。
二、開發高職非美育課程隱性美育功能的原則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感人”是美育的任務,如果在學校形成美育的“汪洋大海”,美育的功效必將大大提升。因此,開發高職非美育課程的隱性美育功能是有必要的。從高職人才培養任務和社會需要看,高職非美育課程的隱性美育功能的開發和實踐應該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定位恰當
高職藝術課程和隱性美育仍然學校美育的主渠道,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等非美育課程不能喧賓奪主、鳩占鵲巢。況且各課程本身自有目標任務和教學規律,不能硬性規定美育內容一定要占整個課程的多少比例,或者與美育課程混為一談。非美育課程的美育元素只能作為美育的補充和輔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比如:同許多非藝術類課程一樣,應用文寫作課程不是專門的美育課程,不是藝術專業的課程,自有該課程本來擔負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特點,挖掘其美育元素,傳達美育功能,只是該課程的“副業”。
2.潤物無聲
不能把非美育課程上成美育課,也不能將非美育課程生硬地割裂為獨立的課程內容+死板的美育講述,在每節課中抽出單獨時間進行機械說教,而應該巧妙融入,做到“潤物細無聲”。第一,我們要立足課程本身特點與規律,自然生發,而非生拉硬拽地解析美育元素。第二,要在課程教學環節中合理融入美育,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知識與開展訓練的過程中慢慢感受和領悟美的一些要素,從而不斷審美水平和審美品位。第三,教育教學活動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學生成長所需因素;老師以身作則,讓正確的審美取向、氣質風貌等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全程育人
對于非美育課程的隱性美育功能的開發與實踐,雖然可以先試點再推廣,但不能局限于一門或某幾門課程,不能只局限于一段時間,而應引導老師們關注所有課程,持續下去不中斷。我們要始終留意文化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隱藏的美育功能,不斷挖掘美育元素,合理傳輸,并且落實到課堂教學、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第二課堂拓展與實踐等一切教學形式之中,貫穿教學整個過程與學校教育教學整體中。
4.全員育人
美育,不只是美育課及美育教師的任務,還是所有任課教師的任務,因為一個社會對美的認同與傳揚僅靠一小部分人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高職院校文化課和專業課教師都要與美育老師形成合力,傳播美的思想、美的言行、美的情操、美的趣味、美的眼光。師生應該共同努力,教學相長,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不斷提高審美水平和審美能力,促進審美趣味正向發展和提高,向著國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才培養目標靠攏。
三、開發高職非美育課程隱性美育功能的切入點
高職非美育課程涉及專業很多、種類復雜、涵蓋面廣、特點各異,故而給這些課程的隱性美育功能的開發和實踐帶來較大難度,并非無從下手。結合應用文寫作課程的美育功能開發和實踐情況,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開發教學內容中的美育元素
幾乎每一門高職課程在自身承擔的知識與技能信息之外,都不同程度地暗含著美育因素。如:高等數學課程富有邏輯嚴密美和嚴謹形式美;大學語文課程經典的文學內容可以呈現形象美、情感美與意境美,陶冶美好情感,培養良好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心理。“教師如能以此對學生循循善誘傳達自己對學生的期望,必能引導學生形成審美意識,創造更多的美”[4]。對于應用文寫作課程來說,好的應用文應該具有:語言的嚴整美、簡約美、字跡美;內容的真實美、真善美,格式要求的規范美、莊重美,文檔版面的形式美、勻稱美等。另外,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實踐訓練課時的比例幾近50%,還要借助實踐平臺,在實驗、實訓、實習中促進學生練就發現美、挖掘美的能力,提高審美力和水平,弘揚美的精神。如近幾年一直被高職院校贊頌推崇的工匠精神,就蘊含著規范、精細、追求完美的性質。
2.開發教學主體“向美”的本性
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美到處都有,我們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老師在教育實踐中應注重引導教學主體——學生用積極的心態和眼光發現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形式美和內涵美。如人際交往課程中學會賞識他人,努力發現別人不同的儀態美、性格美、心靈美等。人的全面發展僅靠智育單極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審美能力的缺乏勢必影響健全人格的形成。“為智育而智育”的做法本身對智育也是消極的。通過美育的介入,一方面能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提高審美能力,進一步完善人自身,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智育及其他教育目標實現。“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老師要想方設法地挖掘和激發學生內心含有的這種愛美、感受美的初心與本能,使之發揚光大。應用文寫作主體者的思想要美、“三觀”要正,言辭要既莊雅又靈活,文種應用要既規范又個性,這種美的趨向需要老師強調與引導。
3.開發教學的形式美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們一致認可的“第一印象”,其實又被稱為“第一眼”印象,意味著學生看到教師的第一眼,上的第一堂課,往往會深深影響后面的教學。一些教師看重教學內容,對呈現內容的各種形式不足夠重視與思考。其實,內容和形式一樣重要。形式美對學生的審美感知有不小的作用。根據座談會反饋和專門訪談發現,比較容易獲得學生好感的形式是:教師形象干凈端正、言行沉著得體;教學課件制作科學、精美,教學設計巧妙,教學實施行云流水、張弛有度;教師聲音悅耳,教學用語干凈、流暢、精準、優雅、生動幽默;文字、符號、圖表美觀協調,板書順暢熟練、簡潔優美;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恰當,有時代美感。隨著教學時長的延續,學生會進一步發現教師的人生觀和人生理想、品德和情操、學識和修養等方面的“內在美”。這些“內在美”能促進學生審美情感的發展,完善審美心理結構,使之思想行為朝著積極的方向發生可喜的變化[5]。
4.開發教師的審美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教書育人主導者的老師,自己的審美力要強一些。老師們要不斷學習提高,增強審美能力,提高審美水準。如目前課堂教學最常用的PPT的制作,其版面架構、字體字號、文圖搭配、色彩搭配等都應協調順眼。有的人很努力地把教學課件做出來,但就是欠協調美觀,看著不舒服,影響教學效果。其實PPT的美觀與否和個人審美有密切關系。開發高職非美育課程的隱性美育功能,對教育主導者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美學知識、較好的審美發現能力和較高的審美傳達能力。美育能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審美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精神,溫潤心靈。因此,教師除了鉆研本專業本課程教學之外,還應該自覺不斷接受美育,提升審美素養,這樣不僅對開發高職非美育課程隱性美育功能有幫助,還對自身良好的性情、氣質、風度的養成有很好的幫助。
習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相互滲透、交叉,又相互影響和推動。我們一定要做好五個方面的教育工作,使學生順應時代要求,找準自身成長的路徑與目標,成為新時代社會的接力者。
參考文獻:
[1]漆書青.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養模式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169.
[2]唐斌,顧嘉琪,李英梅.社會學視角下的中學美育課程與教學研究[J].教育參考,2017(02):11-16,33.
[3]張宏芳,黃建嵐.應用文寫作[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8):1.
[4]劉萍,傅培凱.略論高校美育導向型隱性課程的建設[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10):104-105.
[5]朱明科,張雪怡.論隱性課程發揮美育功效的心理機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113-116.
此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互聯網+”的高職院校隱性課程美育功能的開發與創新》(項目號2017SJB068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