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雅琪
摘 要: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其傳播有助于塑造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且與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存在相互作用。本文從這兩方面入手,闡釋漢語國際教育下中華文化傳播的作用及內容選擇。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 中華文化 內容選擇
歷史上,我國思想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近代雖經歷了戰亂與磨難,現今卻正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崛起,這種崛起是多方面的,也是不平衡的。與經濟層面相比,文化層面的傳播與發展仍須進一步提升。文化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國家和民族都在不遺余力地向世界推廣文化及觀念,在此情況下,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無疑是重要的,漢語國際教育必然要在這方面承擔重要責任。在有關教學中,文化的作用常被弱化,如何對其內容進行選擇,一直沒有達成共識,本文從文化傳播角度入手,分析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播的作用及內容選擇原則。
一、文化及文化傳播
文化的概念駁雜,中西并無統一的概念和解釋,在中國,二字最早出現在《易經·賁卦彖詞》:“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此時二字尚分而用之,發展至劉向《說苑·指武》時,合二為一:“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并將其變為動詞詞組,指以“文德”教化、感化。南齊王融《曲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傅文化以柔遠”中,“文化”又變為名詞,指文治、教化和禮樂典章制度。西方“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耘”、“培養”之意,進而引申為對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可見“文化”在中國,更關照內心世界;在西方,主要側重物質領域。因此,在傳播我國文化過程中,應更加重視普適化的價值觀念傳播,同時采取潤物無聲的方式,這既符合我國傳統教育理念,又可以減少文化間的沖突與摩擦。
二、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播的作用
從宏觀上看,文化傳播承擔著對外文化宣傳的重要職責。通過對外文化宣傳可以爭取國外人士對中國的了解、信任和支持,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為國家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良好的國際形象將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支撐。
從微觀上看,中華文化的傳播承擔著改變中西文化交流逆差,塑造良好國際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作用。與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相較,中西文化交流逆差較大,從2016年演藝市場大數據來看,赴海外演出收入28.39億元,雖比2015年上升4.15%,但仍不及國外來華演出收入(43.68億元)(引自《2016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就電視領域而言,經由版權交易模式引入我國的各類綜藝節目越來越多,對此模式的過度依賴不僅會弱化本土開展原創的意愿和熱情,降低自主創新能力,而且會導致文化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增強國家“軟實力”是中華文化傳播承擔的又一重要作用。約瑟夫·奈指出:“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①通過中華文化魅力,吸引多方合作,取信國際,塑造良好的大國形象,從而服務于國家發展正是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也是綜合國力中“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三、中華文化傳播對漢語國際教育的作用
通過文化傳播可以引發二語學習者極濃厚的興趣。歷史比較語言學先驅、英國著名的東方學家威廉·瓊斯正是因為在牛津大學接觸到了一些中國文獻的譯本,才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中國外文局《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顯示:61%的海外民眾樂于了解中國文化,約有三分之一的國際民眾表示對學習漢語有興趣,59%的海外民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吸引他們來華旅游的最主要因素。越來越多的漢語學習者不僅渴望學習基本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渴望能夠深入了解中國文化②。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文化傳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字,加快漢語學習的速度。舒曼的“文化合流理論”認為:二語習得者與所學語言的文化之間距離遠近、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環境是否良好,將決定“二語”習得的成敗。民族的文化特征與文化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記錄該民族文化的語言特征及使用方式,二語習得者對中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將對其漢語學習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四、漢語國際教育下文化傳播的內容選擇
中華文化傳播的目的是樹立我國推崇文化、追求和平的良好的國際形象。對外漢語教師及“孔子學院應當以語言教學和中華文化教學為重點,肩負起中國和世界各國文化傳播的橋梁和紐帶的重任③。
本文認為,中華文化傳播大體可分為兩個層面:一為漢學研究,一為對外漢語教學。前者主要是針對海外知識分子群體,后者主要針對普羅大眾。漢學研究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游記漢學——傳教士漢學——學院漢學——新漢學。目前我國推出的中外合作培養人才模式的新漢學計劃,勢必將進一步推動漢學研究。
對外漢語教學下的文化教學也分為兩種:一為和語言結合更緊密的文化因素教學;二為單純的文化知識教學。前者所占文化因素比重不大,不做具體論述;后者是對外漢語教學的薄弱環節,存在教材不夠豐富,內容選擇有爭議,以及教師個人素質不高等問題。以中級水平的文化知識教材為例,《文化全景——中級漢語教程》主要涉及中國節日、景點、工夫、詩詞歌賦、中國的傳統工藝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以民風民俗、文學藝術、山水景觀、園林建筑、科學技術、歷史人文為內容;《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閱讀教程》中的文化知識包括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禮俗,中國的皇帝制度,傳統的中國家庭,讀書做官,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等部分。
中華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其中難免有一些不適合被傳播的內容,在傳播過程中,應當思考如何對其進行篩選。本文認為,應當選擇具備以下幾方面內容的文化進行傳播:
1.所選內容應當具有代表性。即:我國文化中最能體現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的內容。“當今中國社會并存著三種主要的文化形態:社會主義文化、傳統文化和后革命主義或消費主義文化”④。這三種文化形態中,社會主義文化中核心價值理念是主導,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消費主義文化雖然盛行于當代,但提供的是一種虛假的滿足,這種文化在二次大戰之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蔓延,并隨全球化影響至中國,與傳統中國文化相背離,不具有代表性。應當用心傳播對今天和未來世界都有意義、能贏得尊重、值得世界借鑒的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2.所選內容應當具有啟迪性,同時具備現代的意義和價值。伊·普里戈金和伊·斯唐熱認為:“中國的思想對于那些想擴大西方科學的范圍和意義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的源泉。”⑤那些中國傳統文化中能夠啟迪思想的,并與現代兼容的哲思與理念,最適合進行對外傳播。
3.所選內容應當倡導人類共同享有的精神特性。例如:中華文化的和諧理念比西方文化所倡導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更符合時代潮流;以“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為核心內涵的“和諧世界”理念更符合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基本訴求,在傳播中突出此類內容,較容易引起共鳴,獲得認同。反之,則容易引起沖突,例如:2014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聯名抵制芝大孔院,除其指控之外,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儒家思想中的等級觀念與西方平權理念間存在矛盾和沖突。
4.所選內容應當和受眾的實際需求相結合。《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年—2017》顯示,國人認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位列前三的分別是:飲食(64%)、中醫(62%),孔子、儒家思想(62%);而海外總體則認為分別為:飲食(52%),中醫(47%),武術(44%)。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中國文化代表元素選擇層面,國人的認知與海外總體存在差異,因此,文化傳播中應改變“以我為主的觀念”,思考如何把中國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和接受者的需求相結合進行文化傳播。
較之語言層面的技能學習,文化傳播更注重思想上的潛移默化,在其內容選擇上,傳播者的認識起重要作用,所選內容應當是足以反映我國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兼顧其傳播的適宜性。
注釋:
①[美]約瑟夫·奈,著.吳曉輝,錢程,譯.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2.文中“軟力量”一律改譯“軟實力”.
②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察哈爾學會和華通明略.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EB/OL].(2014-02-21)[2017-04-15].http://www.china.com.cn/news/2014-02/21/content_31547018.htm).
③許琳.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式和任務[J].世界漢語教學,2007(2):106-110.
④李智.文化的雙重認同與中國文化傳播戰略的調整[A].陳文力,陶秀璈.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戰略研究[C].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⑤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著.曾慶宏,等譯.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
參考文獻:
[1]約瑟夫·奈,著.吳曉輝、錢程,譯.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察哈爾學會和華通明略.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EB/OL].(2014-02-21)[2017-04-15].http://www.china.com.cn/news/2014-02/21/content_31547018.htm).
[3]許琳.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式和任務[J].世界漢語教學,2007(2):106-110.
[4]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M].曾慶宏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
[5]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課題組,于運全,張楠,孫敬鑫.2015年度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分析報告[J].對外傳播,2016(09):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