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蕓 昂云
摘 要: 張家山是巢湖市南邊一個古村落,距離巢湖市中心約30分鐘車程。過去,因交通不便,這里比較閉塞,村民的收入主要源于糧食、農副產品。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經濟日益發展,通往張家山的交通漸漸發達。隨著國家對“三農”的重視,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張家山逐漸進入政策關注者和研究者的視野。本文通過對張家山的考察與走訪,結合現實,研究張家山的資源類型及其價值,思考張家山古村落的未來發展,旨在為地方政府鄉村建設提供綿薄之力。
關鍵詞: 張家山 古村落 資源價值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張家山是巢湖市南邊一個古村落,距離巢湖市中心約30分鐘車程。過去,因交通不便,比較閉塞,村民的收入主要源于糧食、農副產品。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經濟日益發展,通往張家山的交通漸漸發達。隨著國家對“三農”的重視,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張家山逐漸進入政策關注者和研究者的視野。
本文通過對張家山的考察與走訪,結合現實,研究張家山資源類型及價值,思考張家山古村落的未來發展,為地方政府鄉村建設提供綿薄之力。
二、張家山古村落概況
張家山,古名石壁山,現位于安徽省巢湖市銀屏鎮芙蓉村,與無為縣相鄰。據說元明之際,張氏先人為避戰亂,選擇石壁山為耕讀家園。對于山名的變更,安徽歷代方志叢書《巢縣志·巢湖志》有明確的記載:“張姓民人世居其地,因概名張家山。”[1]張氏百姓聚居于張家山下,村落分成上中下數個,以張家山上村、張家山下村相區分,都在一箭之地。
張家山村呈口袋形狀,三面群山環繞,村村有一個門口塘。張家山的門口塘與別的村落的門口塘不同。巢湖區域,村落的塘多為蓄水型水塘,張家山的塘是泉水塘,一年四季,塘中水位都不會發生變化,如果遇到干旱天氣,這些泉水塘還會成為村民灌溉莊稼的寶貴水源。
當前查閱文獻資料顯示,張家山是一個環境優美、風景秀麗的地方,置身其中疑似武陵人眼中的世外之地。明代,這里建有朝陽庵;清代柘皋人陸龍騰游歷朝陽庵,觸景撰聯:“石瘦云肥,時看鹿蹤來竹戶;人幽山僻,莫教漁艇問桃源。”[1]而今在張家山進村處,寬闊高大的門牌上書寫著“世外桃源”四個大字。
三、張家山古村落的資源類型及價值分析
張家山坐落于低丘陵旱耕地區,按資源的性質大體可以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種類型,此外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農作物。
(一)資源類型。
1.自然資源
張家山的自然資源主要是青山、泉水塘、古樹。
三面青山可以說是張家山最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為張家山先人避亂提供了屏障,而且為張家山人提供了美好生活的依靠。過去,村民農忙時種莊稼,閑時讀書上山打獵采摘野菜果實。打獵現在法律已經不允許了,但閑時上山采摘野菜的習慣張家山人及附近居民至今還保持著,比如春季這里許多婦女成群結隊進山“打蕨子苔”(方言,即上山采蕨菜),回家曬干作為冬季的入味菜。
泉水塘(當地人稱為“泉塘”)是張家山人生活的另一依靠。張家山是典型的山區,四周沒有經年流動不息的河流和大型湖泊。具有活水特性的泉水塘則是古代張家山人擇此而居的基本生活保障。它與三面青山成為張家山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從巢無路(巢湖-蕪湖市無為縣)進入張家山路,過陳家山口,地近張家山村,古木環繞之景忽入眼簾,那就是張家山古樹群。古樹群為5棵鄉土古樹組成的群落,其中三角槭1棵、烏桕3棵、楓香1棵,平均樹齡超過150年,為國家三級保護古樹。這些古樹分布于俗名“錢倉”的泉塘四周,與泉塘一起形成美麗別致的水口景觀,在巢湖區域實屬罕見。
此外,張家山深山里,在雨水豐沛的氣節,還可以看到巢湖地區獨一無二的瀑布景觀。
2.人文資源
張家山人文資源有歷史建筑、張家戲班等。
張家山目前保留得比較完好的歷史有張氏宗祠、南圣宮(當地百姓口中的岱山廟)。張氏宗祠位于張家山下村,經過古樹群,沿路向上走兩百米左右,可見一飛檐翹角的古建筑,該建筑外表古樸端莊,占地規模較大,與周邊民房明顯不同,這便是張氏宗祠。張氏宗祠坐東朝西五開間、三進兩天井;祠堂梁架及墻上均存有彩繪;門前存有數尊大型旗桿石。祠堂東側原有一座石牌坊,后被拆除,祠堂附近仍剩有古牌坊的部分石質構件。文物保護碑上記載,張氏宗祠始建于嘉慶九年,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巢湖市不可移動的文物點。
張家山村北側高峰,為岱山,有近道可攀登,山頂岱山廟,即古代“南圣宮”。南圣宮,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道場。岱山山麓有碧秀庵、樂秀庵、懷秀庵、紅秀庵(現為云岫庵)4座庵院,故有所謂“大秀雖小,腳踏四秀”的說法,其中碧秀庵、樂秀庵與張家山村近在咫尺。只是樂秀庵僅存一株古銀杏,該銀杏樹齡360余年,是國家二級古樹名木[2]。碧秀庵則于近年新作翻修。
張家戲班是過去比較有名的民間戲曲演出團體,現在這樣的團體已經沒有了。但在當地流傳至今的歇后語“張家山的鑼鼓——各敲各的”,從側面說明了張家戲班的整體面貌。這句歇后語是說張家戲班分工明確,演出時團體成員能按職分工、各司其職、配合默契,顯示了張家戲班是一個管理成熟、正規的戲班,不是民間所謂的草臺班子。
除上述兩大類資源外,張家山還有一些比較有名的農作物,如麻、茶葉、石榴、柿子、花紅等。歷史上,巢湖是安徽的石榴主產區之一,以出產水晶石榴聞名,巢南秀芙-張家山地區,即巢湖水晶石榴主要出產地。
(二)資源價值分析。
對于張家山資源的價值分析,主要從歷史、經濟、旅游三個角度分析。
從歷史角度看,張家山村落歷史久遠,張氏族人幾百年在此繁衍生息,耕讀家園至今,留下了古樹、張氏祠堂和一些翻修的廟宇,這是張氏世代在此活動的文明載體和記錄。張家山村幾百年的發展歷史,這其中的演變是值得研究的。
從經濟角度看,張家山的山、水、幽美的自然環境、品種多樣的農作物,都是十分有市場價值的,可從資源的特性開發出有特色的產品。比如,對張家山的山水、自然環境、農作物進行整合,可開發成有特色的綜合型農業生態基地,向市場輸送有機農產品和農副產品。
從旅游角度看,張家山有自然資源,也有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主要是山水資源比較豐足,人文資源相對薄弱。張家山資源就整體而言,能作為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不多,且開發成本較大。
通過上述分析,張家山資源有其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但旅游價值不高。因此,要發展張家山,落實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思想,可從歷史價值、經濟價值著手。
四、張家山古村落未來發展的思考
2017年地方政府把張家山村列為“古村落保護及提升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在張家山下村實施,主要是優化張家山基礎設施,比如道路、路燈、涼亭等。這一項目的落實改善了張家山村村民的生活環境。隨著巢湖公交進鄉村,極大地方便了張家山村民進出山村。所有這些政策的實施為張家山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保障,但發展張家山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夠的,張家山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明確發展方向,保證張家山可持續發展。
張家山村落的發展,首先要有思路明確的長期規劃。這個規劃的前提是以張家山及其周邊資源為基礎,確定張家山未來發展方向,沿承張家山“世外桃源”的歷史定位,結合現代手段與元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村民為主體,在不影響村民生活的基礎上,對其生產生活條件進行改善,使古村落的生命更具有活力;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對張家山村落的基礎設施、生活環境進行改善,封存古村落的歷史痕跡,通過古村落面貌和環境建設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地方優秀的精神文化,宣揚古村落的歷史文化知識,推動文化遺產、自然和人的協調發展[3]。
(二)運用整體思維,提升資源價值。
張家山村的資源與周邊鄰村資源有相似處,張家山在發展過程中可聯合鄰村運用整體思維共同開發資源,提升資源價值[4]。具體措施有:
1.要繼續保護好張家山及周邊的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證“世外桃源”在發展中不受破壞。
2.整合現有人文資源,讓現有資源之間產生聯系,實現互動,發揮綜合優勢。在此基礎上,恢復、充實、擴建一些人文景點,比如陳家山口的紅色紀念地等。陳家山口是張家山鄰村,是巢南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陳家山口大屋是地下交通點和指揮部。林巖和江洪濤在這里秘密建立了巢無中心縣委,領導巢湖、無為、含山地區的抗日游擊斗爭。“皖南事變”發生后,陳家山口等地成為突圍部隊的集合整編繼續參加抗日斗爭的重要地點之一。山口大屋后為日偽破壞,但仍有部分存留,這是重要的革命遺址,可以與張家山村歷史結合起來,整合成富有當地特色的歷史文化。
3.挖掘特色農產品資源,重點扶持當地頗為有名的秀芙水晶石榴、張家山柿子、岱山綠茶等傳統農作物生產,擴大百姓收入來源。既解決當地百姓生產生活即就業問題,又能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綠色有機產品。
(三)需要地方政府的積極支持。
地方政策除了在基礎設施、技術服務、資金等方面給予積極充分的支持外,在人力資源方面也要給予優惠政策。
張家山村落雖然環境幽美,但經濟狀況一直不好,原因在于張家山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地,張家山又是山區,受氣候影響大,加之土壤肥沃性差,靠天吃飯是常態。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信息的暢通,張家山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但城鄉的差異使得走出去的年輕人不愿意再返回山村。經年累月,現在的張家山村留下的基本是中老年人。青年人的流失使得這個古老的村莊失去了活力。地方政府可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外出民工返鄉,同時吸引有為青年參與到張家山村建設中,為張家村建立新時代的“世外桃源”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清]陸龍騰,于覺世. 巢縣志·巢湖志[M].合肥:黃山書社,2007(3):56,215.
[2]巢湖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 巢湖市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2.5:903.
[3]周文雨.古村落修復及資源再開發——以儒宗村為例[J].大眾文藝,2017(08):267.
[4]胡文蘭.屯堡古村落的保護與利用研究——以貴州省安順市鮑家屯為例[J].中北大學學報,2018(02):80-85.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6A
0792);安徽省教育廳高校優秀青年骨干人才國內訪學研修項目(gxgnfx20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