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衡
摘 要: 目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職業前景不相符,將制約本科專業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科自身定位與高校評價機制之間存在沖突。解決問題的出路在于改變思維方式,應以(學生)職業前景和(教師)終端產品為導向重新設計學科的發展戰略,真正做到以人(學生和教師)為本,在培養目標基本不變的前提下,走出具有本專業特色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 本科培養目標 職業前景分析
一、培養目標與畢業后去向不符
目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中本)培養現狀究竟如何?我想只能用“尷尬”二字形容。從官方的各種表述中,我們感受到這個專業的前景是美好的,發展是迅速的,但從學生和教師個人感受來說,失落感和停滯感卻很強烈。
究其原因,最直觀的一點是該專業的本科培養目標與職業前景不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設立該專業的初衷明確,就是為了培養教外國人漢語的師資,一切區別于其他專業的學科特征正來源于此。可以說這是一個帶有明顯職業傾向的專業,不同于中文系、英語系等就業面寬泛的基礎學科,更類似于學前教育或口腔專業。作為一個職業傾向明顯的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對口率自然成為評判該專業的一個重要參考數據。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說就業對口率低,專業質量就一定差。職業前景不佳有各種因素在起作用,還需要具體分析。但一個專業的就業對口率過低,設置該專業的必要性肯定受到質疑,對專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另外,如果努力抹殺該專業的職業傾向,認為它屬于類似中文其他學科的通識教育,那么就會違背設置該專業的初衷,其實是一種回避問題的做法。
在漢語國際教育的前身——對外漢語專業設立之初,其本科就業對口率不太高,隨著該專業在全國各大高校的普及,本科就業對口率更是直線下降。長期以來,各大高校是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主戰場,也是最需要漢語師資的單位。就華東師大而言,在九十年代曾出現過該專業本科生畢業留校從教的窗口期,自1997年后就對本科生關上了留校的大門。之后隨著國際學校、中學國際部及各類中文培訓機構的發展,這些單位成為本科生對口就業的主要去處,但對師資總體需求的增長遠遠趕不上該專業本科畢業生增長的速度。目前,這些用人單位出現了師資飽和或發展停滯的情況。此外,還存在大量孔院志愿者、高校或語言機構兼職外漢教師的情況,但因不屬于正規就業,這里不再討論。
我們收集了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2013年—2017年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畢業生的就業信息,五年共計348名學生正常畢業,其中就業去向排第一位的是企業,共計102名,第二位的是出國出境深造,共計78名,第三位的是國內讀研,共計71名,而去學校或教育機構的只排在第四位,共計62名。這62名畢業生中,去普通中小學的占了大多數,共有39名,而去國際學校或民營教學機構的總共只有18人,此外還有5人去了教育部門。這18人中有一部分可能從事教務或幫中國孩子補習語文的工作,因此348名本科畢業生中直接從事漢語教學的比例不超過5%。而讀研或出國深造的畢業生中一部分將來有可能會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但本科階段暫時還難以統計。
作為國家教委首批設立對外漢語專業的四所高校之一的華東師大,且置身于國際化程度在國內首屈一指的上海,其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對口率如此之低,全國同類專業的整體情況可想而知。
二、本科專業發展受到制約
目前重視本科教育已成為一種共識和趨勢,而對本科教育的重視勢必會強調專業化發展和課程建設,然而職業前景與專業培養目標脫節的現狀卻導致帶有悖論色彩的現象:課程設置越專業,教師授課越投入,教學效果反而越差。原因不難理解,如果一個口腔科專業的學生明知自己畢業后肯定不可能成為口腔科醫生的話,那么所學課程與口腔科專業結合程度越高,教學越規范越嚴格,學生的學習動力也就越小,反倒是與職業前景無關的通識類課程或許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學生混文憑的諸多表現反過來會影響專業課教師授課的積極性,本科教學漸漸淪為形式上的走過場,專業化發展無從談起。這一系列后果又會印證某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即“本科教育只是素質教育,無需強調專業對口”。這或許是承認無奈現實的一種托詞,但并不是設立該專業的初衷。因此如果我們不充分關照本科畢業生的求職需求,并以此為導向改造現有的課程,那么所謂的課程建設及專業發展反而會成為學生眼中的雞肋。
就業市場的形勢最終會傳導到招生領域和其他各個方面。在華東師大,曾經長期位居本科錄取分數線前茅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在已與中文系的錄取分數線基本持平,早已失去昔日的光環。從這個環節看,生源質量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客觀地說,本校漢國教本科畢業生的去向并不差,但就業時所學專業起的作用很小,若選擇其他專業也能取得同等的效果,那么從就業角度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過高的分數線就顯得性價比很低。從畢業生的論文選題方向能看出這種趨勢,最近五年本科論文(中本)選擇漢語教學方向的選題不足三分之一,而其他三分之二的選題更類似于中文系。我們這個專業雖然從中文系獨立出來已25年了,但仍然沒有與中文系保持足夠的專業距離,行業門檻仍然偏低。
此外,高校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教師本身的職業發展起著引領示范的作用。如果個人的職業發展受到諸多限制,待遇普遍偏低,怎么可能吸引更多的生源進入這個行業呢?教師隊伍的成員可能來自不同專業方向,如果不能融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中,仍然抱著自己原有的研究方向,本身就表明對自己從事職業的不尊重,怎么可能培養出熱愛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學生呢?而沒有一個發展目標一致、思想認識統一的教師隊伍,學科專業發展將無從談起。
三、問題的根源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之所以出現職業前途不明、學科建設專業化不強的尷尬現狀,我們認為本質是因為學科定位受到高校評價機制的干擾而沒有堅持自身的評價標準所致。直白地說,我們這個專業屬于應用學科,本身的學術發展空間有限,難以按照國家的規劃建設成一流學科。無論是院級領導還是校級領導都必須承認這一點。它對所在高校的貢獻不在于學術研究,而在于國際化和產業化。如果高校對于所有學科都按一刀切的方式要求學術貢獻,那么為了完成科研任務專業發展勢必會走上歪路,招聘教師時會更看重學歷和學術能力而忽略專業背景,引入其他專業方向的師資若沒有很好地融入本學科反過來會阻礙學科建設的專業化,這種危害將是長期的。用一個比方概括這種現象就是“廚師花了四年時間辛辛苦苦培養出的木匠最后去做了電工”。畢業生就業不對口有很大根源來自于高校師資隊伍的專業不對口或融合度不夠。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在高校環境中得到健康發展,必須擁有相對獨立的評價標準和裁決權,這需要學院與學校充分溝通,因此一個對上有強大說服力,對下有強大凝聚力的領導團隊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在此基礎上建設一支真正產生專業融合、學科建設目標一致的師資隊伍,不以學術研究為主要目標,而以學生職業前景和教師終端產品為導向重新設計學科,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培養目標基本不變的前提下,才能走出符合本專業特色的發展道路,擺脫現有的困境。
四、職業前景分析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畢業生在專業對口的情況下有以下幾種出路。
1.繼續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將來爭取在國內高校任教,但最后能走通這條路的是極少數人。
2.出國留學,攻讀相關專業,爭取在國外中小學任教,教授漢語。
以上這兩種都需要繼續自己的學業,就業的痛點延遲但并沒真正解決,而經濟條件或家人支持是重要的參考因素。對于希望直接就業的畢業生來說,還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3.在國際學校或中小學國際部當漢語老師。這類工作的收入較高,但需要有相關的教學經驗或海外實習經歷,更適合有較多此類學校的一二線城市的高校畢業生。由于供求關系的影響,部分學校開始要求應聘教師有研究生學歷。
4.在社會上的教育機構當漢語老師。由于國際關系的波動及收入長期停滯不前,這類需求目前已大大萎縮。
5.成為漢辦長期外派的專任漢語教師。由于這類工作需要服從漢辦的要求不定期派往海外各地,生活不太穩定,因此要求教師具有類似傳教士堅韌不拔的精神。
6.自主創業或作為自由職業教授漢語。作為本科畢業生,由于缺乏足夠的經驗,自主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作為自由職業,目前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以個人身份參與互聯網教學今后將是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7.應聘其他有相關業務的公司,比如開發漢語在線課程或軟件的企業、出版漢語教材的單位等。
從全國范圍看,要解決眾多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生的就業問題,我們認為第6項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自由職業將是適應面更廣的出路。在網絡教育領域,沒有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區分,而且漢語國際教育規模小、地域分散的特點更符合互聯網教育的特點。即便是規模較小、起步較晚的高校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考慮到今后本科畢業生就業對口的主要去向,作為培養師資的高校需要對課程建設做出相應的調整,努力建設孵化自由職業教師的在線平臺,主動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教學產品,增加學生的網絡教學經驗,或與校外各互聯網教育平臺或相關企業合作,為畢業生今后就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五、對本科專業建設的建議
我們認為各高校可根據自身條件與發展規劃選擇下列策略。
1.部分高校可不再招收本科生,而重點發展研究生教育。招收的研究生可來源于各個專業方向,比如軟件、小語種、教育學、心理學、教育信息技術、經濟金融等,在研究生階段培養復合型人才。
2.削減壓縮本科招生規模,更加注重教學質量,增加實踐機會和海外工作經驗,提高本科生對口的就業率。
3.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采用本碩或本碩博連讀的方式,開發類似于醫科專業的長期培養方案,努力留住優質生源。
4.隨著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擴大,可以增加相關篩選條件。比如職業能力傾向測試、心理測試,以及對家庭經濟條件的調查等。在招生階段,盡量篩選出符合長期從事漢語教學要求的生源,而不僅僅依據高考的成績。
5.對現有課程進行改造,擺脫過去中文+外語或中文+外語+教學法的課程模式。究竟如何開發新課程?如前文所述,以本科畢業生的職業前景與終端產品為導向,能更好地適應網絡教學的任何課程都可以考慮。我們需要改變原有思維方式,開發出一些師生合作共建的實踐性課程或資源庫建設,在做中學,培養學生初步開發教學產品的實踐能力。
6.努力與所在高校進行溝通,保持學科相對獨立的評價標準。如果難以改變大的環境,那么可以營造出更有利于學科發展的小環境,改變過去以學術論文、專著或科研項目為指標的評價模式,防止學科出現過度學術化和自我封閉的趨勢,強調在本學科范圍內“實踐高于理論”的原則。
總之,我們認為在整個大環境短期內難以改善的情況下,通過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基本單位的自身努力,直面問題并勇于解決問題,本科畢業生的職業前景和專業課程建設前途在互聯網時代可以期待。
參考文獻:
[1]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J].語言文字應用,2010(2).
[2]崔永華.關于漢語言(對外)專業的培養目標[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4).
[3]馬慶林.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若干建議[J].世界漢語教學,2003(3).
[4]許琳.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式和任務[J].世界漢語教學,2007(2).
[5]原新梅,孫小兵.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現代語文,2007(12).
[6]張如梅.對海外國際漢語教師職業發展的思考[J].畢節學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