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娟
摘 要: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位于祖國西南邊陲的云南臨滄,臨滄除漢族外還有23種少數民族。為此,2017年6月經省民教處批準在滇西科技師范學院設立了“云南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基地”。基地成立后,以雙語師資的培養為目標,本著穩中求進的原則, 穩步推進基地建設。
關鍵詞: 邊疆高校 雙語師資 培養基地建設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目前除了個別少數民族已通用漢語外,其他少數民族仍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在國家“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的號召下,實施雙語教學已成為發展我國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核心內容[1]。實施雙語教學,雙語師資的培養是關鍵。為此,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始終圍繞雙語師資的培養開展“云南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基地”的建設。
一、定規劃,培養優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礎教育教師。
根據我省西部地區“雙語”教育教學任務的需要和“雙語”教師培養培訓的目標要求,參考省內、外“雙語”人才培養的教學與管理的理論成果和現有語言教學硬件建設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市基礎教育教學的地域特點與特色和我校的具體實際,按照“扎根臨滄、立足滇西,服務云南、輻射周邊”的理念和要求,構建一個符合我省西部教育未來發展需要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礎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實際需要的基地。
進一步明確在我校設立的“云南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基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訓基地的工作目標。按照“思想政治堅定,民漢雙語理論夠用,專業基礎牢固,教學能力合格”[2]的人才培養目標,努力培養出優秀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礎教育教師,開展民漢雙語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及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實現補民族教育之短板、服務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和輻射鄰國民族教育、樹立良好國門教育形象的建設目標。
二、立特色,明確學前佤漢雙語教師培養的工作重點。
結合我校所處的區位特點,按照基地工作規劃,借助我校承擔基地工作的教師教育學院的優勢專業,明確基地近期工作重點是,以臨滄市學前民雙語教育實施現狀調研為基礎,“以臨滄為試點,以學前教育專業為試點,以佤語、拉祜語為試點”,優化師資團隊,開發教育資源,開展科學研究,探索職前職后一體化的學前民漢雙語教師的培養途徑。
三、強基礎,四環交互共同推進民漢雙語教師培養。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明確學校與學院兩級管理體制。
基地設立后,基地具體工作由教師教育學院承擔。為支持教師教育學院的基地建設工作,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主任,副校長為副主任,承擔基地工作的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及其他相關職能部門領導為成員的基地領導小組,同時在教師教育學院設立了基地辦公室。對基地實行“統一領導,兩級管理”,即學校與學院分層管理,充分發揮基地領導小組的宏觀組織管理職能,由領導小組明確基地建設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開展督促檢查,協調學院各有關部門做好思想教育、后勤保障、生活服務工作;在領導小組的高度重視、直接領導和具體指導下,基地辦公室負責組織實施教學、基地的日常建設與管理工作。在組織機構的有力保障下,培訓基地的工作有效開展。
(二)外引內培并舉,建設民漢兼通的專業師資團隊。
1.組建基地師資團隊
教師隊伍建設一直是制約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因素,為保障我校“云南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基地”的穩步發展,我們充分調動校內外資源,打造了一支民漢兼通的專業師資隊伍。
第一,充分調動本校現有師資資源,在校內各專業中挖掘兼通民漢雙語的少數民族教師,培養我校現有的民語教師。
第二,積極從校外引進精通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民語專家,提升教師隊伍民語能力的專業性。
第三,聯合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小學教育文科和小學教育理科專業,依托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專業教師,保障基地教師隊伍教育教學能力的專業性。
2.教師民族教育理論提升
2017年11月21日,基地聘請西南大學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張詩亞教授(博士生導師)開展《民族語言與民族教育》專場講座。本場講座以“民族語言與民族教育”為題,對文字發展史作了梳理,肯定了中國文字的歷史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彰顯了中國文化的自信。在此基礎上,從字源上解析了“族”字之本意,對民族認同的核心——語言與文字做了價值肯定。通過講座,基地教師團隊增強了對民族語言和民族教育的認識。
3.教師民語能力提升
2017年12月,2018年6月基地聘請外聘教師臨滄農村電影管理站佤語電影和配音演員到我校對基地專兼職教師開展了佤語能力提升培訓。聘請的三位專家通過跟讀、跟唱、認讀、游戲等形式,帶領參訓人員認真系統地學習了佤文字母、聲母、韻母和常用詞句。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后自學相結合的培訓形式,實現了預期培訓目標,為基地今后的雙語師資培養培訓和相關的民族教育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開發課程資源,為學前佤漢雙語師資培養提供支持。
1.籌建“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習得實訓室”
有效教學首先需要有基本的時間和空間的物質保障,沒有課程物質資源的前提條件,就無所謂有效教學。為此,基地籌建“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習得實訓室”一間,真正支持基地人才的培養培訓。
2.組織編寫學前教育佤漢雙語教材
圍繞基地人才培養,基地組織學前教育專業全體教師編寫了學前教育佤漢雙語教材三部,分別是《幼兒佤漢雙語教育之教學活動指導》、《幼兒佤漢雙語教育之生活活動指導》、《幼兒佤漢雙語教育之游戲活動指導》。為今后基地的佤漢雙語教師培訓做好教材的準備。
(四)實地調研,探詢邊疆學前佤漢雙語教育的發展路徑。
2017年11月19日,基地組織相關人員赴滄源調研當前學前佤漢雙語教育的現狀。實際走訪了滄源縣教育局、城區幼兒園、司崗里幼兒園、勐萊幼兒園、勐角幼兒園、勐董小學附屬幼兒園等多地,與相關領導和教師就當前滄源縣學前佤漢雙語教育的政策、實施、問題、困難和建議展開座談與訪談。并圍繞學前佤漢雙語教育發放問卷,調查當前滄源縣學前佤漢雙語教育的實施情況、師資培養情況、教材建設情況及教師和家長的態度等。實地調研后,根據調研結論,基地成員申請并立項兩項校級課題和一項廳級課題。三項已立項的校級課題均從基地的總體建設思路出發,從學前教育的角度研究佤族和拉祜族的民漢雙語教育現狀,以便基地今后能有針對性地開展佤漢和拉漢雙語教育人才的培養。
四、抓實效,探索職前職后一體化的學前民漢雙語教師培養路徑。
(一)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民語課程。
從“以臨滄為試點,以學前教育專業為試點,以佤語、拉祜語為試點”的角度出發,調整我校2017級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選修課中增設《云南少數民族教育專題》、《臨滄鄉土文化》、《佤語》、《拉祜語》、《緬甸語》幾門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民族、興趣和就業方向進行選修,力圖在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學前教育從業者的基礎上,將學生培養成為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礎教育教師。
(二)開展滄源“雙語”骨干教師培訓。
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云南省教育廳精準扶貧2017年工作要點》,基地于2017年7月15日至7月21日和2018年1月15日到1月23日實施了兩期滄源“雙語”骨干教師培訓。培訓的對象是98名滄源縣鄉鎮幼兒園教師,培訓的內容主要是幼兒教師口語技巧、幼兒手工、幼兒游戲、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心理健康、家園溝通技巧、幼兒教育科研方法、幼兒衛生保健、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等學前教育專業的理論和技能,培訓的重點是滄源鄉鎮幼兒“雙語”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經過培訓,參訓學員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培訓的組織和教學深受參訓學員的好評。
五、結語
“云南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基地”是一個依托邊疆高校的民漢雙語教師培養和培訓的基地,應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和科研資源,把雙語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做大、做好、做優,為邊疆的民族教育工作輸送優秀的雙語教師。
參考文獻:
[1]楊浩強.對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教育與教學究,2011(2):15.
[2]王永剛.關于“雙語”教師培訓基地建設構想與思考[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8(1):8.
基金項目:云南省學前佤漢雙語師資的培養路徑研究(編號:GJZ1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