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春
摘 要: 團體心理輔導既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又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將團體心理輔導創造性地運用于集體主義教育有利于完善集體主義教育主體人格,使集體主義教育事半功倍。本文對集體主義團體心理輔導體系模式進行構思,提出“正確處理與自我的關系”、“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正確處理與社會的關系”三大模塊設計,指出在實踐中要結合高校實際實現團體心理輔導的大眾化、本土化。
關鍵詞: 集體主義教育 團體心理輔導 實踐模式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原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價值觀趨于穩定但仍具有可塑性。新時期思考對大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新途徑,探索提高集體主義教育效率的新模式,使當代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并在學習生活中養成為集體服務、為集體奉獻的行為習慣,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成長在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社會結構轉型最激烈、價值觀最多元的時期。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處于個人成才與社會需要、利益調整與個人承受能力、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物質誘惑等各種矛盾之中,一些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價值取向偏頗、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缺乏團隊精神等問題。
目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主要通過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或以班級、社團、宿舍等載體進行,取得一定的效果。高校集體主義教育如果只注重外部手段控制和思想政治知識的灌輸,不注重內化的過程,忽視道德情感的體驗與行為的訓練,就會使集體主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集體主義教育必須走入當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必然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生命成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1]。如果說集體主義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最佳切入點的話,那么,從心理教育著手,塑造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心靈成長就是集體主義教育的有效著力點。當代大學生自我選擇性強、個性張揚、有主見、更務實,介入生動活潑、新穎多樣的團體心理輔導既是對以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模式的創新,又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使集體主義教育效果具有可持續性。本文以心理教育促進品德教育,探索以團體心理輔導為載體,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提高集體主義教育實效的新模式。
一、團體心理輔導簡述
團體心理輔導(Group Counseling)是心理咨詢的一種方式,借助團體活動與討論的形式,模擬社會生活的情景,通過團體人際交互作用促進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和體驗,實現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學習新的良好行為方式,增強成員的社會適應性,促進成員健康人格的成長[2]。團體心理輔導既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又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它以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和相互作用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為主要理論基礎。
團體心理輔導通常由一至兩位團體指導者主持,參加人數一般在20至40人。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也不同于一般的班會課和學生團體活動,主要有如下特點:
活動性:團體心理輔導不是以往“填鴨式”的課堂授課方式,而是以學生的活動構成其基本環節,精心設計的活動是輔導成功的關鍵。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學生成為真正的教學主體,在活動中互動、感悟、成長。
高效性:團體心理輔導是一個指導者對多個團體成員,即一個指導者可同時指導幾十個學生,省時省力,事半功倍。成員可在有引導的相互影響中多視角地學習,有理論、有實踐、有體驗、有分享,獲得多重反饋,從而產生心理與行為的改變。
趣味性:團體心理輔導從情景體驗開始,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多樣的活動設計生動有趣,使學生喜聞樂見,專注投入。角色扮演和道具的使用,更能使學生興趣盎然[3]。
和諧性:團體心理輔導可營造出平等、和諧、民主、包容的氛圍,師生共同活動、彼此分享、交流自然、心靈交融,更容易實現教育性目標。
團體心理輔導最早起源于美國。20世紀40年代后期,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識到人際關系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成立團體人際關系技術訓練的實驗室,即著名的NTL(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y),對個體進行人際關系的敏感性訓練。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等人倡導“人類潛能運動”,特別是羅杰斯的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受到社會各方面的歡迎,團體輔導理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正如羅杰斯所言:“團體是本世紀傳播最快的一項社會發明,而且是最為有效的。”[4]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對團體輔導進行推廣,在高校主要運用在新生入學教育、自信心教育、人際交往及某些問題的心理治療等方面。目前,對團體輔導的應用僅局限于心理層面,并未廣泛擴展和應用到個體思想品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上[5]。把團體心理輔導系統運用于集體主義教育,實現其本土化,在國內尚處起步階段。
二、團體心理輔導在集體主義教育中的有效性
第一,有利于完善集體主義教育主體人格。心理學研究表明,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6],也是具備良好道德品質的前提。一個自尊自信、內心陽光、人格完整的大學生才能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擺正個人與集體的正確關系,才能敢于奉獻、樂于奉獻。一個人格扭曲、孤僻抑郁的學生無法展示出熱愛集體、助人為樂的形象。一些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行為往往出自于不健康的心態。
團體輔導和團體訓練在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上有非常顯著的作用[7]。通過團體輔導活動,可以使參加者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從而建立新的自我認同模式和對他人的接納態度,有助于學生增強自信、自尊。團體輔導利用團體的力量即成員間的相互作用,通過活動后團體成員的分享和交流加強對自我、他人的認知和對社會的適應,減輕人際敏感,有助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和人際關系的改善。團體輔導將具有類似特征和需要的人組織在一起,這種活動的特點和氛圍使參加者容易找到共同點,找到被人接納的感覺,使成員感到踏實、溫暖,產生依賴感、親密感,有助于學生改善情緒和情感體驗。
第二,有利于提升集體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團體輔導是教育工作者將教育目標或意圖滲透在適合大學生的各種有趣的活動中,不是味同嚼蠟、千篇一律的說教,而是通過看似輕松娛樂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充分互動、分享、頓悟、反思,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如“信任之旅”通過扮演盲人和助人者兩種角色,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尊重;“團體拼板”中所強調的團體中無條件的互相幫助環節,可讓個體意識到協作的基礎是相互的信任,而非自我的表現。
團體輔導提供了寬松的活動空間和輕松愉快的氛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享受到了團體活動中的歡樂情感,通過自主觀察、交流,將從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自然而然地內化為個人的精神財富。這種富有感染力的體驗型學習方式會給學生帶來全新感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所謂“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得;我做,我學到”。大學生們非常歡迎這種寓教于樂、新穎生動的學習模式,團體輔導活動后表示意猶未盡、獲益匪淺——“我們體會到了人與人的真誠、信任和親情,體會到了人與人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溫暖”。“這次活動中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意識到了人要有團隊意識。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喜歡單干的人,卻沒想到與人合作能夠使自己更快地完成工作”。
第三,有利于提高集體主義教育的實效。團體輔導是一個多向溝通過程,每個成員不僅可以接受他人的幫助,而且可以幫助其他成員。學生間、師生間近距離交互影響,情感相融,增進彼此間了解,可高效、生動、無痕地進行集體主義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滲透。
團體輔導活動創設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把特定的問題放在類似的環境中,通過示范、模仿等方法,促使參與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行為,體驗自己在社會環境中與人相處時容易出現的問題,可以較快實現提升。“同舟共濟”、“巧解千千結”、“我想有個家”等旨在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輔導活動更能直接指導學生學會在理解、尊重、合作、競爭中友好相處,使自己與集體和諧一致,增強集體主義意識。
團體輔導使參與者找到了被人接受的感覺,在團體互動過程中,團體凝聚力可以得到進一步提高,互相理解和溝通的程度也可進一步增強。成員在團體中獲得了強烈的歸屬感和情感的相互支持,為集體主義教育營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圍。
三、集體主義團體心理輔導具體模式設計
團體心理輔導以班級為單位或以社團成員、學生骨干等群體為單位,連續五六周,每周一次,每次活動120分鐘左右,使學生有“體驗—反思—提升”的機會和空間。需要事先布置活動場地,準備相關材料和道具。
1.主要流程設計
每次團體心理輔導在流程上分為四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團隊破冰。讓團隊參與者互相了解、開始熟悉,打破彼此界限,開始團隊的建立。一些基本的團隊規則開始形成。可以用到一些運動的、輕微身體接觸的游戲,如“我們是一家人”、“大風吹”、“進化論”、“摸肩敲背”等游戲。第二階段:建立信任。讓團隊參與者共同完成一些任務,體驗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創造相互信任的氛圍。可進行一些身體運動,在活動過程中自然接觸。可使用“兔子舞”、“同心協力”、“互背”等游戲形式。第三階段:分享體驗。每次活動后都應及時進行小組活動,讓組員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觀察結果,并與其他參加者探討、交流及反映內在生活模式,使組員在溝通中成長。第四階段:深化總結。從活動經歷中總結出原則或提取出精華,并用某種方式去整合,幫助參加者認清在體驗中得出的成果,策劃如何將這些體驗應用在工作及生活中。
2.主要內容設計
內容分為三大模塊:“學會正確處理與自我的關系”、“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正確處理與社會的關系”。正確處理與自我的關系是正確處理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前提。愛自己是愛他人、愛社會的基礎。缺乏自知、低自尊、低情商的人容易在人際互動中出現嫉妒、狹隘、對立、冷漠等問題,而有正確自我意識、自信度高、高情商的人往往表現出對集體事務主動關心、積極負責,對他人誠信寬容、團結互助。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一模塊是整個方案設計最重要的基礎部分。該模塊可分為三個環節:(1)認識自己。主要活動:“20個我是誰”、“自我像”等團體游戲和氣質類型、性格類型、職業興趣量表等測試。(2)自信提升。主要活動:“優點轟炸”、“水晶球”、“學會說不”等團體游戲。(3)情緒管理。主要活動:“情緒困擾樹”、“情緒ABC”、“進化論”等。通過這一單元的團體輔導可使學生在自知、自信、自控等人格品質上有所成長,打下與人為善、關心集體的心理基礎。
第二模塊“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分為以下三個環節:(1)建立信任。主要活動:“同心協力”、“同舟共濟”、“信任之旅”、“信任背摔”等。(2)團隊合作。主要活動:“齊心下降”、“團體拼板”、“諾曼底登陸”、“穿越電網”、“蒙眼三角形”等。(3)人際能力提升。主要活動:“微笑握手”、“學會傾聽”、“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等。本單元的輔導可直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歸屬感,提高人際交往的技巧和能力。該模塊是集體主義團體心理輔導體系的重點環節。
第三模塊“正確處理與社會的關系”分為:(1)大學適應。主要活動:“尋找人際支持”、“學涯藍圖”、“我眼中的社會”等。(2)健康網絡。主要活動:“網絡雙刃劍”、“時間磨坊”、“網絡健身操”等。大學適應不良和沉迷網絡是造成當代大學生心理障礙、學業困難、人際惡化、脫離集體的重要原因,我們理應從這兩方面著手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好與新環境、虛擬社會的關系,從而使他們樂于關心集體、關愛社會。
四、集體主義團體心理輔導在實踐中應關注的問題
一,要重視團體心理輔導理念的普及。在我國高校心理師資普遍匱乏的情況下,將團體心理輔導運用于集體主義教育更要求團體輔導理念的大眾化、本土化,應結合本校實際創新團體輔導方案。并可廣泛與黨團班活動結合,將團體心理輔導的理念融入日常學生活動中,在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班級活動乃至學生宿舍中都靈活運用其元素,致力使每個集體都充滿凝聚力,使每個群體都成為集體主義精神的生長點。
二,要有重點地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從理論上講,集體主義團體心理輔導適用于任何團體,但在實際工作中考慮到人力、時間等的限制,應有側重地選擇大學新生、學生骨干和有需求的班集體。也可考慮針對沉迷網絡、貧困學生等特殊群體開展團體輔導,幫助其消除人際敏感、提升社交技能,更好地融入集體。
三,要特別注重校園內專業力量的培養。團體心理輔導是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僅僅依靠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專業力量是很不夠的。要滿足高校龐大學生群體的需求,必須培養多層次的專業隊伍,加強對輔導員、思想政治課教師、心理委員、朋輩心理輔導者、心理協會骨干等團體心理輔導帶領者的系統培訓。同時也要注意對帶領者素質的選拔,帶領者應具備熱情、開放、親和、真誠、坦率、友善等人格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8]。在以往的集體主義教育模式起效緩慢的情況下,如果創新教育實踐模式,介入團體心理輔導,就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更具有可持續性和生命力。因此,推廣普及團體心理輔導,加強大學生健康人格教育,應是新時代高校優化學生人格、提升集體主義教育實效的可行之徑。
參考文獻:
[1]白萍.健全人格培養:高校集體主義教育的現實路徑選擇[J].現代大學教育,2009(5):63.
[2]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3]劉嵋.大學生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4.
[4]陳婧,陸春紅.我國團體心理輔導研究現狀綜述[J].學理論,2009(13):17.
[5]吳少怡,劉海燕.高校人格培育的團體訓練課程體系構建探討[J].高校輔導員,2011(5):23.
[6]楊眉.健康人格心理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23.
[7]吳少怡.大學生團體輔導與團體訓練[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20.
[8]新華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基金項目:2017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實證研究”(項目批準號26120182017B4641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