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黎
摘 要: 在仁愛觀的理論基礎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這一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在學術界引發(fā)了很大的爭議。本文從教育對象、教育目的兩個角度梳理“有教無類”的具體內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想法和解釋思路。
關鍵詞: 有教無類 論語 孔子
“有教無類”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主張,這一教育思想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坝薪虩o類”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原句是子曰:“有教無類?!钡驗橹挥泄舛d禿的一句,沒有上下文可以結合語境理解,所以具體內涵在學界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有教無類”意思梳理
對一個字或詞語的理解,最好回到最原始的典籍當中?!墩撜Z》“文辭簡約,異解遂滋”,以下總結了兩大類對“有教無類”的理解。
(一)教育對象角度
現在人們看到這個詞語,就覺得意思為“人人我都教育,沒有(貧富、地域等)區(qū)別”(楊伯峻),大中小學的教材這樣寫,大部分老師這樣教,一般媒體也是引用的這個解釋,不少著名學者南懷瑾、傅佩榮也持相同的觀點,南懷瑾甚至認為這個不需要解釋了。
孔子生活在春秋的中期,這是一個社會制度正發(fā)生巨大變革的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各種矛盾斗爭十分尖銳??鬃诱J為只有興辦教育,培養(yǎng)眾多仁人、君子型治國理政的人才,國家才能發(fā)展。因此,孔子廣收門徒,他招收學生的門檻也是十分低的,孔子曾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意思是只要準備十條肉干就可以得到孔子孜孜不倦的教誨。有學者認為這個入學門檻可以作為教育對象不分類的旁證,這里的“類”包含的東西很多,可以說不分貴族和平民,不分華夏和華夷諸族,不分年長和年幼,不分氏族宗姓。在孔子有名有姓的弟子當中,他的學生有大貴族出身的南宮敬叔、孟懿子,有出身低微后來成了大商人的子貢,有小偷出身的顏逐聚,平民出身的占大多數,有子張、曾參、顏淵等。在《論語》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的七十余人也是來自各個所居地域,比如顏回是魯人,端木賜是衛(wèi)人,子路是卞人,子游是吳人,還有其他來自晉、秦、齊、陳、溫國、楚的弟子。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比孔子小6歲的顏路,還有比孔子小53歲的公孫龍,同學之間的年齡差距達47歲。在這些弟子中,有姬姓氏族、姜姓氏族、羋姓氏族、子姓氏族、媯姓氏族、嬴姓氏族等。《荀子·法行篇》記載,南郭惠子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曰:“君子……是以雜也?!逼渲械摹半s”字可見孔子招收的弟子的確具有廣泛性。
唐曉文、趙紀彬在《孔子是“全民教育家”嗎?》和《有教無類解》等文中提出一種十分新穎的觀點,認為“教”是“教民”,“民”指奴隸,就是說不分氏族,按地域對奴隸進行強制訓練。通過統(tǒng)計,《論語》中的“教”字一共出現了七次,多做教育、教學、教化之解,“季康子問……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子適衛(wèi),冉有仆……曰:教之”(《子路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篇》),“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子路篇》),“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戎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堯曰篇》),最后加上本文說的《衛(wèi)靈公篇》中的“子曰:有教無類”,這七處皆無軍事訓練的意思。
在我國奴隸社會里,只有奴隸主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顯然這里就排除了奴隸這個教育對象,奴隸也沒有人身自由,只是會說話的勞動工具。況且,祭祀和帶兵打仗為國家的兩件大事,為了使奴隸主貴族子弟將來能帶兵,要求他們在“序”里學習“射”,顯然奴隸是不可能被訓練的??鬃邮寝k私學的,又不是辦“拳頭班”的,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這些人各個地域、各個姓氏、各個階層都有,但沒有一人是奴隸,因此不可能是訓練奴隸。這種解釋不符合文字訓詁和歷史事實。
(二)教育目的角度
《漢書·地理志》:“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土地肥美……民食稻魚,亡兇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佚,柔弱褊厄。景、武問,文翁為蜀守,教民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權勢。及司馬相如游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于世,鄉(xiāng)黨慕循其跡。后有王褒、嚴遵、揚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故孔子曰:‘有教無類?!币馑际前褪竦貐^(qū)的人本是夷人,是沒有受到開化的,但是經過文翁和司馬相如的改革教育后,出現了一批名揚天下的文人。班固在這里雖然沒有明確解釋“有教無類”,但很明顯有教育改變人的意思。
南北朝的皇侃在《論語集解義疏》中把“有教無類”疏解為“人乃有貴賤,宜同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也就是說,人無論出身庶鄙都應該接受教育,因為人們本來是不分類別的,只要得到教育就會變得善良。清代學者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贊同這一觀點,引用皇侃的原話注釋“有教無類”。
宋代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富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也?!敝祆湔J為人性本善,只不過因為后天的習氣所熏染才有了善惡之分,如果受了教育,就可以恢復善性。也就是說受了教育后的結果。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古代從班固到朱熹這條線上的理解和今人的理解完全是不同的,但是古人離《論語》的時代近很多,他們的觀點會不會更有說服力呢?
二、“有教無類”意思之我見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比較贊同第二種理解,也就是“通過教育,人們將會消除類的差別”。
(一)從字面含義求證
“有教無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理解。
一方面,從“有……無……”的句式來看。易中天指出,“有……無……”這種句式在漢語中有四種意思:一是只有a,沒有b,比如有眼無珠、有才無命;二是有a,沒有非a(b),比如有來無回、有頭無尾;三是既有a,又沒有a,比如有意無意、有一搭沒一搭;四是如果有a,就沒有b,比如有備無患、有恃無恐。通過對比,“有教無類”更符合第四種解釋。
另一方面,從“有”字入手?!坝小边@個字在古今漢語中出現頻率極高。石毓智認為,在動詞前面加一個“有”字,表示動作的存在,也可以說是完成狀態(tài)。比如甲骨文中的“日月有食之”,《詩經》中的“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這里顯然解釋為“日食了”、“女子出嫁了”讀起來更順暢,可見“有”字并無實際意義,也可以說是加強了動作的語氣。這種用法至今仍見于客家話、閩方言、粵方言等,而且在英語、法語、瑞典語等外語中也有所體現。比如閩方言關于“有”的用法就有很多,說“我有吃飯”,在英語中就是“I have eaten it”,表示一種動作的完成時態(tài)。在《論語·公冶篇》中“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边@里“有聞”和“行”的關系很明顯?!坝?動詞”表示動作的完成,因此,“有教無類”中的“教”表示“educated”,也就是“受過教育之后……”
(二)從孔子思想求證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中提到“性相近,習相遠”,孔子這種性近論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認為一個人最終品質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和環(huán)境決定的。即使具備了好的先天素質,但也不能自覺成才,而要通過教育才能有所提高,最終形成好的品質。相反如果一個人不繼續(xù)學習,這些品質就會喪失?!墩撜Z·陽貨篇》記載,子曰:“……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就說明了一個人只有接受學習教育才能不使仁、知、信、直、勇、剛這些美德丟失。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這些優(yōu)秀品質更健康完善地發(fā)展。
在孔子的弟子中,通過學習很多人都有了成就,比如德行方面的典范有顏淵(顏回)、閔子騫(閔損)、冉伯牛(冉耕),言語方面的典范有宰我(宰予)、子貢(端木賜),文學方面的典范有子游(言偃)、子夏(卜商),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冉求)、子路(仲由)。其中子路值得一說,子路本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武夫,一開始子路并不想拜孔子為師,對柔弱的孔子表現出了傲慢和不屑。東漢王充在《論衡·偶會篇》中寫子路“世稱子路無恒之庸人,未如孔門時,戴雞佩豚,勇猛無禮。聞誦讀之聲,搖雞奮豚,揚唇吻之音,聒賢圣之耳,惡至甚矣”。在入孔門學習后,子路“卒能政事,序在四科”。從各個學生的各種成就中,都可以看出這是“有教無類”的教育實踐的產物。
雖然筆者更加贊同“通過教育,人的品質會更變得很好”這一觀點,但并不反對第一種觀點,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當然排除訓練奴隸這一觀點)。其實兩種觀點并不矛盾,只是對于教育的角度不一樣,且兩種觀點都為現行的教育學知識和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錢穆.論語新解[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陳漢才.“有教無類”辨[J].華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04).
[4]吳國寧.“有教無類”辨——兼談訓詁學的運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03).
[5]孫鈺華,葛鑫博.“有教無類”的歷史解讀與現代價值[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6]張傳燧,袁浪華.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內涵及其現實基礎與理論依據[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