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建國 項培元
摘 要: 如何在農村小規模學校開展有新意、有實效、少先隊員喜愛的活動,是當今教育發展新形勢對身處教學一線教師提出的重要問題。如何依托農村實際、拓展空間、創新方式和內容以強化教學點的育人功能,是少先隊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本文從創新隊伍建設和拓展活動思路兩個方面對如何完成這個任務進行探索,以拋磚引玉,為共同做好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少先隊工作而努力。
關鍵詞: 農村 小規模 教學點 少先隊
本文探索了如何在農村小規模學校開展有新意、有實效、為少先隊員喜愛的活動,依托實際從拓展空間、創新方式和內容方面強化教學點的育人功能,實現農村小學生全部接受公平教育之目標。
一、創新隊伍建設
1.培養少隊干部。教學點的少隊干部不提倡一次評選、連任離校制,應采取月輪崗、競選晉升制。一方面,送“點”上的隊干部分赴寄宿制小學參加他們的“學習督導”、“紀律檢查”、“環境保護”、“升旗儀式”、“校園廣播”、“少隊例會、考核、評比” 等活動,從中學習經驗,借鑒大隊做法,組織“村小隊”負責各項活動內容的開展。另一方面,寄宿制大隊部要定期派少隊干部到各“點”“蹲引”,親歷親導他們組織活動,并提供一些硬件和軟件材料,將“村小隊”的少隊工作納入“大隊”管理系統,在具體實踐中,使他們的思想動態、行為習慣、信息交流與“大隊部”步調一致,起到以“面”蓋“點”、以“點”補“面”的作用。
另外,提高“村小隊”輔導員素質,加大對他們的選聘和培訓力度,是打造農村小規模學校少先隊工作新格局的有效方法之一。若能將熟知少兒工作、知識面廣且年輕有朝氣、具備較強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優秀德育工作者選拔到少隊輔導員崗位上,哪怕一個一定的片區多所教學點選派一個專職輔導員也好,他可專門走“點”串“校”,把幾個或十幾個“村小隊”的工作進行“統一引導,各創特色”的管理,使教學點因無“輔導員”或雖有也是一人兼多職的湊數現象得到改觀;又或,就現有兼職輔導員,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加大對他們的培訓力度,請經驗豐富的退休老教師到點進行符合當地農情的送“經”實踐培訓,從而轉變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創新教學點少隊工作思路,找出一條適合農村小規模學校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途徑,使少先隊教育功能惠及山村兒童,惠及留守村民。
2.強化陣地建設。(1)充分利用教學點房舍、圍墻,在寄宿制少隊輔導員和隊干部的輔助下,辦好傳統禮儀、孝親尊長、人格塑造、科技宣傳、英杰介紹、隊員風采、法制園地、反邪禁毒、破除迷信等倡導新風的板報專欄,定期更換,成為既是教育學生的宣傳陣地,又是本村村民接受道德熏陶的文化墻。(2)讓廣播響起來。校園廣播之聲以其童聲童語童樂之特點頗能打動人心。每天定時播音,可使教學點的上空正氣氤氳、活力四射,其歡言笑語、自編自唱之情、爭先恐后之意必能在歌頌青山綠水、良田沃土之中,將夢想放飛、生命可貴之精神大放異彩。久而久之,村民們會在潛移默化中被感染,受到家庭道德、社會公德等多方面教育,從而達到環境改變人也塑造人的良性循環效果。(3)開辟動植物養殖園。教學點四周別的沒有,荒地閑埂卻不少。可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開辟一些別具特色的花草種植、小動物養護基地,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管理,在學習積累相關知識、勞動技能的同時,還可陶冶學生性情,體會生命、生老病死之規律,也能體驗勞動過程的艱辛和分享勞動結果的喜悅,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珍惜生命、自強不息的品質。(4)開辟校外活動陣地。雙休日的實行使山村少兒更有了大塊自由活動時間,我們可將依托學校開展的活動延伸、拓展和服務到社會,引導孩子們積極參與和開展公益活動——清潔公共場所、打掃街巷衛生、植樹綠化,以及為孤寡老人、病殘人士送溫暖,等等;也可充分利用村里文化廣場辦專欄、寫板報、發宣傳單,宣傳政策法規,普及科技常識,倡導文明新風;也可動員家庭男女老幼進行體育活動、文藝表演,組織跳繩、拔河等農村常見的體育競技比賽和吹、拉、彈、唱等民間娛樂活動,響應全民健身、鄉土文化傳承號召,建構現代文明意識,共創安全文明村落,發揮以“校”育“村”、以“子”帶“教”之優勢,把“村”“家”“校”道德教育有機結合。
二、拓展活動思路
1.展示才藝。寄宿小學大隊部可收集隊員書畫、制作、科技小發明、獲獎作品、優質作業到教學點展示,也可將器樂、舞蹈、朗誦及各種形式和內容的表演送到教學點與村小隊隊員聯誼;而村小隊隊員則要把自己的手工編織、針繡藝術、剪紙作品及采集的各類動植物標本甚至自己的勞動成果(花卉、蔬菜、小動物)送到寄宿小學大隊部,由大隊部設專臺、專柜陳列并分享他們的勞動快樂。通過雙方的才藝展示,促進孩子們共同成長,促進大小學校優勢互補。
2.讀書交流。廣泛開展讀書活動,將大隊部組織的經典誦讀、課外閱讀、晨記晚寫、心得交流等活動精華送到村小隊,給他們定期換圖書,收集他們的讀書心得、讀書筆記、手抄報到大隊部展覽,并請他們參加大隊部大型的讀書活動展示,推薦他們的優秀心得在校辦小報專頁上發表,或安排他們的代表在校廣播站讀稿,從而提高他們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好讀書的自信心,使他們與日新月異的教育發展、知識更新、考量變化同步。
3.教育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教育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外界信息與教育方法、方式和內容,極大地拉近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與專家名師面對面對話,應該說為山村教學點提供了免費的高質量服務。少隊工作也不例外,我們要從各級教育平臺尤其德育平臺上選取適合教學點德育的內容,組織學生觀看、學習、模擬、再造,將行之有效的方略積累起來,邊實踐邊探索,形成實實在在符合教學點學情、師情、校情的東西,存檔、交接、更新,針對實際情況結合寄宿大隊部的安排,同樣可以把村小隊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只要我們不悲觀、不唏噓,不以生少師缺為不變的理由推卸我們應盡的責任,那辦法總會比困難多,教學點各方面薄弱的帽子也許會被蒸蒸日上的教育信息化技術輕輕摘下,創造出又一片小規模、小班額優于大班額的新天地。
4.營造特色。要走出農村教學點少先隊工作自己的發展道路,還要依托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生存優勢等,不可巴望城市里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這館那宮那基地一朝落于山鄉僻壤改變現有學習生活的情狀,要腳踏實地、扣緊農村特色確定少先隊工作活動方向,在實、新、特、活上想辦法、找途徑。實即務實,不唱高調、不圖形式,服務三農,理事見功;新即創新,尊重孩子的創造,有新意就肯定,哪怕只是思路,有想頭才有干頭;特即特點,村小隊各有特殊的活動,不可強求千篇一律,更不可照搬照抄寄宿制大隊部的,也不可生硬套用網絡上的介紹和推介,就地欣賞鳥語花香、冰天雪地,或者繼承發揚吃苦耐勞、幫做家務、自己的事兒自己做的精神,就是特色;活即不單一,有變化。教學點少先隊活動要重過程體驗,允許活動結果的多樣性存在,不同年級的隊員在一起,重在參與,低年級隊員跟著高年的,或大的領著小的活動,見得多了,小的心中自然會有一個美好夢想在小腦瓜里孕育。
5.升國旗,重內容。教學點雖小,但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凝重高亢的國歌,每日回蕩在山川田野,深入人心,不僅教育孩子們愛家鄉愛祖國,還表達著山村里祖祖輩輩的村民們不忘黨恩的愛國情懷。它讓山民的生活充滿希望,并賦予原始山水活的靈魂。因此,哪怕只剩下一師一生,也要堅持生穿校服敬隊禮,師著正裝行注目。齊唱國歌,在國旗下講話。講話的內容要豐富,主題鮮明,奮發向上,使孩子們從小培養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應有的尊嚴和擔當感。讓他們無論身處何地,無論條件艱苦還是優越,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向模范標兵看齊,以規范約束,以標準衡量,讓每位少先隊員都能沖破地域限制,在崇高的理想天地里放飛夢想、超越自我。
6.堅守與期待。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少隊工作,關鍵還在身兼數職的教學點教師作為少隊輔導員的努力和堅守。他們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和對孩子們的真心關愛,才是做好少先隊工作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只有他們扎根山鄉,從長遠著手,經常聯系大學校和發達地區的少先隊員進行“手拉手”活動,爭取社會和家長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不計名利、不圖安逸,讓每一個孩子走出困境,在少先隊這個大熔爐中得到鍛煉,健康成長,使紅領巾真正成為引領“新文明,新風尚”的有力實踐者和傳承民族精神、發揚優良傳統的鮮明標志,讓我們對農村教學點的未來充滿美好的期待。
參考文獻:
[1]姜麗鳳.找回失落的紅領巾——由少先隊員佩戴紅領巾的現狀引發的思考[J].中小學德育,201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