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峰 劉驍儀 楊沫婉 張倩文
摘 要: 薄弱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小學校內外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實施主要存在六個方面的問題:相關教育部門管理力度不足;開課量不足、課程用其他課程替代;課程資源匱乏、特色不明顯;師資力量匱乏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課程和安全意識薄弱制約課程發展;家長參與度不高、課程認同感低。為此提出解決策略: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對課程的監管;確保課程周課時安排與質量;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加大專兼任教師的培訓力度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增強學生的安全教育與意識;形成家校合作機制。
關鍵詞: 薄弱小學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課程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也是核心素養的有效實現條件之一。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與意義。
薄弱小學是指區域內辦學條件相對較差、教育質量相對偏低、社會信譽不高的學校,薄弱小學既包含一些城市地區教育教學落后的小學,又涵蓋農村小學,且這些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效果不好,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新探索能力未能得到發展。
一、薄弱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
(一)調查過程。
我們團隊在吉林省長春市和四平市一共調查11所薄弱小學,其中6所小學為農村小學,每所學校訪談2名任課教師,共計22名任課教師并與我們做了簡單的訪談。問卷調查每所學校隨機抽取的40名學生,回收問卷共計440份。其中10所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實施存在一些問題,僅1所學校正常開設但仍有一定的問題。
(二)薄弱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
1.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力度不足
我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行政部門對各地區的管理會有所側重。調研中72.7%的學校基本不被地方教育部門重視。根據某學科教師敘述,他們的學科抽查情況最多每學期一次甚至不抽查。由于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學科教育的忽視,課程實施的現狀差且管理力度不足,學校與任課教師縮短或取消該課程補充主科教學。因此,教育行政部門的態度直接影響課程實施的現狀。
2.開課量不足、課程用其他課程替代
調查中90.9%的薄弱小學存在開課量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不開設該課程
調研中27.3%的小學從不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校領導與教師極不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常用教師資源有限、學校教學基礎設施設備不齊全、學生安全問題等作為不開設課程的常規理由。
(2)上課課時極少
在一些小學教學活動中,雖然在課表中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是任課教師及學校只是將課程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課程內容,經常被占用課程或者直接上為自習課。調研中45.4%的小學基本開設的課程為一學期三至五節課,課程內容與課程形式設置得簡單,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
(3)用其他課程替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調研中有的學校以“道德與法治”、地方性特色課本教材課程、班會課代替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這三種課程的性質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部分相似,都是用合作與探究精神發現或解決生活與班級中的一些問題或事情。但是前三者的內容主要注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涉獵少,豐富精彩的實踐活動是不充分的。實踐與創新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思想之一,導致一些學生不只在教室中紙上談兵,而是直面真實必須實踐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與進步,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觀“做中學”不謀而合。
3.課程資源匱乏、課程特色不明顯
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動力和源泉。調查顯示,70%左右的學校無實踐活動基地,另有80%左右的學校無專業研究隊伍,各學校均存在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方面的不足[1]。薄弱小學的物力與財力都是匱乏的,人力資源缺失。薄弱小學的教學基礎設施落后,如多媒體及電腦多是老舊設備,教學方式仍以傳統的板書教學為主;教學用書及圖書館的藏書少且舊,新書資源不足夠。同時,薄弱小學并沒有合理地利用本土自然資源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農村的農民職業體驗、農村的趕集樂趣及農村的農耕用具、環境保護、土地流失情況都可以作為課程資源,既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又與小學生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
4.師資力量匱乏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從“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小學分課程專任教師學歷情況”可以看到,2017年全國小學專任教師總數為5789145人,信息技術、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專任教師分別為148365人和53668人,各占小學教師總人數的2.563%和0.927%。其中擔任信息技術的教師是專科生的人數占總人數的44.717%,而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教師為專科生的占總人數的52.327%。從這些數據感受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半壁江山都是專科生,足見其課程師資力量較薄弱,理論知識積累不充分。調查中的課程教師平均每個學校0.27個,兼任教師平均1.06個。師資匱乏主要表現在教師對課程的性質、形式、內容及主題的理解不夠充足,沒有實踐或理論的指導,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5.學生安全意識薄弱制約課程發展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經常需要去室外或者校外開展,容易產生人身安全問題,一些學校將小學生的安全意識不足作為較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借口。現在一些不合格的小學面臨改建,而且農村小學面臨“撤點并校”的情況,學校不想因為不太重要的課程影響學校的其他課程進度,不斷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讓學生明白是安全問題制約課程的發展。
6.缺乏家長的配合與支持
薄弱小學的學生家長多數來自農村或外來務工人員或工人等,一部分由于自身學歷情況的制約,一部分由于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的發展益處不大。并且許多薄弱小學的小學生父母經常不在身邊,由家里長輩陪讀,長輩知識的缺乏,忽視對孩子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培養與熏陶。久而久之,缺少家庭教育自然間接影響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興趣,造成活動難以順利開展。
二、推進薄弱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對課程的監管。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以指導綱要為準則,落實并完善該課程的監管職責。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制定一套合理的課程教師的獎懲制度、教師培訓制度及課程實施參考案例等,激勵教師不斷反思教學,提高自身的學科專業素養。同時地方教育部門根據本土自然與文化資源,推薦一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活動,涉獵探究能力、社會服務能力、設計制作能力等多個方面,使主題式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豐富多彩、富有興趣與樂趣。同樣,教育部門對學生課程實施評估方案不能碎片化,應該更關注活動過程中的生成學習,要求教師制作學生活動檔案袋、寫實記錄與反饋。此外,學校和教育部門也要保障活動經費,課程的實施開展、硬件設備的使用都離不開經費的支撐。
(二)確保課程周課時的安排與質量。
指導綱要的課時安排規定: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小學3-6年級,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學校根據指導綱要的內容制定下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細則”的文件。其中一項明確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任課教師課時為1-2年級為每周1課時,3-6年級每周2課時。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任課教師與該科年級組長組成監管團隊,相互監督與管理,每月定時開學科會議匯報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情況及進度安排;也可以在會議上舉報哪位教師占用或缺課情況,杜絕一切陽奉陰違,真真切切地確保課程周課時的安排與質量。
(三)因地制宜開發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成資源共享機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本土文化的巧妙利用。農村與城市都擁有屬于自己的本土特色文化與資源,以特有的文化與資源為契機,融合農村或城市獨有的教育特色,是開發課程主題的來源之一。
1.實力較強的薄弱小學形成合作共享學習機制
薄弱小學的該課程實施情況是不同的,將實施情況較好、較差、一般的學校進行合作共享學習機制,讓教師學習到不同學校的優秀課程的精髓。例如某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以農村秸稈為主題,開展保護環境、變廢為寶、我能發明等系列主題活動,讓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探索與創新,提高學生整體的綜合素養。
2.實現薄弱小學與公共場所的人力與物力資源共享機制
薄弱小學與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紀念館及高校形成合作關系。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都有許多經驗豐富的解說員及工作者,可以邀請他們來薄弱小學進行某主題的教育活動,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和科學探索精神。高校的免費師范生會到農村教育見習,任課教師可與本科生、研究生互相交流學習,了解高校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理念與方式,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課程教學風格。
(四)加大專兼任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的指導貫穿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全過程,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指導綱要規定:要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原則上每所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任教師,主要負責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其他學科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根據薄弱小學發展情況及教師實際需要,合理地修改或增加科任教師的培訓內容、培訓時間(短期、中期或長期)、培訓方式(正式或非正式)等,讓薄弱小學的教師在交流和學習中得到豐富的經驗,并將學習的經驗在自己學校分享與傳授,不斷提高該課程教師的專業素養。同時相關小學教育專業的高校生應在師范院校就讀時期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與形式,積累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為日后小學工作崗位運輸優秀的人才。
(五)增強學生的安全教育與意識。
薄弱小學的安全教育可以從安全主題活動、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講座、安全手抄報、安全知識競賽五個方面進行。如農村小學的安全主題活動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到小河、湖泊等地方直觀地進行安全教育,通過直接的投石子入河告訴小學生河水的深度,再通過言語交流與情景展示的結合,學生能動的接受水平會越高。久而久之,自然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又如知識競賽可以從安全常識和安全措施等方面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識。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新鮮血液,安全教育是重中之重。
(六)形成家校合作機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效果與家校合作密不可分。學校要多開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些新穎或熱點的教育現象與理念,讓家長知道并能為家長所接受。同時,教師要將學生在課程實施中表現出的優秀之處和薄弱之處告知家長,并讓家長認識到孩子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在不足之處繼續努力。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與學生家長建立微信群、微信公眾號、QQ群等,更加便捷地與學生家長交流溝通。
三、結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核心素養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雖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經實施多年,實施現狀的問題層出不窮,但是只要相關教育部門加強課程的監督與管理,加大專兼任教師的培訓力度;薄弱小學確保周課時的安排與質量,并能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與家長形成良好合作機制;小學生有一定的安全意識和課程意識及一種探索問題的求知精神,那么薄弱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實施一定會有所改觀。
參考文獻:
[1]杜建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85.
[2]李新,肖伊玲.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課程教學研究,2017(11):78-81.
[3]許光偉.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現狀與對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29-32.
[4]蘭正彥,張素蓉.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現狀與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2012,13(2):44-47.
[5]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76.
[6]徐雪芳.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1(26):27-29.
[7]顧建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